分享

从古代错金银器中论古中山国的“错”在哪里…

 丘山三也君 2022-02-14
图片
主讲—沧海孤虹贾洪波老师
图片
秦家山水汉家月,
往日繁华今已过。
乾坤极巧鬼斧工,
错金银里金银错。
图片
金银当然是没有对错了。
这里的“错”不是与“对”相反的词。所谓“错金银”,指的是一种曾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的中国古代顶级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但是,无论古代说的“金银错”,还是今天说的“错金银”,金银二字容易明白,但“错”字就不是容易理解了,而“错”字又比一般汉字的含义,还要丰富得多。据《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书的解释,它至少有十多种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个“错”字,就必须和金银联系起来才能说清楚;汉代有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学问家许慎,他编了一部叫《说文解字》的大字典,该书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声”,说明那时所说的金银错,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错”字的部首为金字旁,清朝也有位文字学家段玉裁称:“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不难理解,凡是在金属器皿上绘制或雕制金银图案的都可称其为金银错,用金钱绣成图案花纹的背心,汉代就叫“金错绣裆”在漆器上做金银图形的,叫“金漆错。
图片
错金银是古代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的各种器皿或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大概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其原理是利用两种金属不同的光泽度来显现花纹以达到美化器物的目的,盛行于战国,西汉后逐步走向衰落。犹如历史花园中的昙花一现一样,在经历战国和汉的青铜时代后迅速暗淡并消失了,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错金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战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流行,考古发现战国汉代的金银错青铜器以千万计。
图片
如何“错”呢?一般来说,错金银工艺分为镶嵌法和涂画法。镶嵌法:将所需要的图案、铭文在青铜器上錾刻出凹槽,然后嵌入金银片,再通过捶打使其紧密贴合,最后使用错石进行抛光。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镶嵌法也被称之为镂金装饰法,当然这种方法还无法全面解释“错”这个字。
图片
汉代主要的装饰手法就是涂画法,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1、制造“金汞剂”
“金汞剂”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2、金涂
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3、金烤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图片
历经千年的岁月,青铜器在被掩埋的过程中会被锈蚀氧化,形成“黑漆古”,这时候表面的黄金图案或铭文会变得愈发耀眼。金银错工艺历史悠久,从而也凸显了古代人民的卓越智慧。,“由于汉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汉代金银错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有“金银涂章文工”,“黄涂工”,或简称“涂工”的工种名字金银错这一古老的技艺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2014年,金银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美术
图片
中山国
历史记载
在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之后,还有一个第八雄,即中山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山国这朵奇葩一直闪烁着神秘的光彩,史册上关于它的记载很多,首次出现在公元前506年,直至公元前295年赵国灭中山国的二百多年间,都依稀可见。比如《史记》、《左传》、《竹书纪年》等重要典籍里,都有记载。西汉末年刘向的《战国策》“待遇”最高,不但专门设有《中山策》,还把中山国和战国七雄同等对待。不过,所有这些记载都比较零乱,还缺乏准确的和正面的描述,以至于使中山国披上了模糊的外衣。到了当代,文化大师郭沫若也一直苦苦寻觅中山国的踪迹,直到他去世之前,还在深深惦念这个历史上的“艺术王国”。

图片
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是由白狄所建,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国。在战国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中,为燕赵的历史抒写了绚丽的篇章。生患难之中,几次被大国所欺而自强不息,发展壮大,几乎跻身强国之列,经济和文化之辉煌令人刮目相看。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定州市和灵寿、鹿泉,无极,兴唐,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始都于灵寿第一次被灭国后,复国都于定州(定州市)后被灭再复国,仍都于灵寿,疆土大致南至今石家庄,柏乡,临城一带,北疆在今唐县西南,西面在太行山上的井陉、盂县一带,东面疆域藁城、晋州,辛集一代,北部以牧业南部以农耕为主。中山国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其工匠制造的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在造型、工艺上都有很高水平,早期主要使用晋国的货币空首尖足布和燕国的货币尖首刀,后来铸造自己的“成白”刀币。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中山国的王陵被发掘后,绚烂的中山国终于呈现在考古学家面前了。雄伟的城墙,夯土厚度50多米,突显出中山国的辉煌繁盛。宏大的“山”字形大墓、豪华的车马坑、新奇的葬船坑、华美的青铜器……出土的器物繁多华美奇崛,令世人震惊不已。虽然在当时7个“万乘之国”各建霸业的局面中,这个夹在燕赵之间、东西只有500多里的国家,只是一个“千乘之国”的小国,然而它却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堪称“中华辉煌”的灿烂文化,出土器物中有游牧文化特点的双耳铜釜、扁方壶、兽首青铜短剑和金腕饰、嵌松石金质虎形牌饰,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华夏诸国文化交流与影响。
图片
如构思拙朴、结体宏大的山字形礼器,显示出中山文化的粗犷线条。奇想巧变、设幻诡异的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虎噬鹿屏风座”、“双翼神兽”、“犀牛器座”等闪烁着铸造工艺的炫目华美。最令人惊喜的是“中山王三器”——大铜鼎、方壶、圆壶,上面刻满了长篇铭文,让今人看到了严整规矩、悠长秀丽、刀法洗炼的战国文字,其中铁足大铜鼎上刻铭469字,是国内已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的器物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可惜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70多年,终被赵国所灭,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灭亡的深层原因,并不只是在国家小。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小国是可以利用强国之间的矛盾,争时机,谋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山国一开始也正是这样落而后起、死而复生的。大约在公元前432年前后,中山成为赵的傀儡政权。而中山人并没有屈服。公元前414年乘赵地内乱,在(今定州市)重建独立政权。但为时不久,经过改革而强大的魏在先后击败齐楚并占领秦西河之地后,派乐羊、吴起在公元前406年灭掉中山。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国之辱,381年在齐国的支持下又重新复国,迁都灵寿。复国的桓公很有作为,几次打败赵国的进攻,疆土扩展至五百里,并修筑长城抵御外侵。从桓公开始,中山两代君主,自强自立,富国强兵。
图片
当时中山国被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的“千乘之国”。这些史实足以证明,中山人具有强大的族凝聚力。如果以桓公时期的势头发展下去,中山国是足以以弱胜强、弱而后强的。
图片
图片
兴亡警示
中山国所占的地利,虽不比秦国“据函之固,拥雍州之野”,但倚太行之险,扼冀晋之咽喉,凭滹沱河之天堑,战守便利比赵国和燕国都不差。而且华北平原物产丰富。水陆便利,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展。此外,制陶、木、丝麻业等均以“多美物”著称,酿酒业,铜铁器冶铸技术水平很高。;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错金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平面设计和使用比例尺的建筑图。一个区区小国,承受燕赵等四面包围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边境战争不断,负担巨大的军费开支,在短短几十年之中,经济和技术发展得到如此迅猛,令人难以想像。但后来统治者其治国、治军、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误。面对四周敌国虎视眈眈、随时入侵的危机,却丢掉了忧患意识。
图片
桓公复国之后其继承者成王后期,不是韬光养晦,吸取教训,却忘乎所以,自我膨胀。公元前323年,魏、赵、韩、燕为了对抗秦、齐、楚三个大国同时为了离间中山国与齐国的关系,鼓动中山称王。中山成王脑袋一昏不顾齐国反对,结果图虚名而招实祸,失去了齐国这个大靠山,陷入孤立。后来中山王更骄横起来。公元前314年,忘记赵国在后,竟然趁齐国出兵干预燕国内乱之机,大举进攻燕国。这场战争中中山占领了燕下都。更是得意忘形。但是这种有利的形势并没能维持多久,由于各大国出面干涉,施加压力,齐军很快撤出燕国。中山以倾国之力夺取的大片土地又为燕国收回。并树立了燕国这个大死敌。当时,秦、赵、魏等国推行变法,改革弊政。赵武灵王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实行胡服骑射;而中山国在这样的严峻形势面前,不是卧薪尝胆,居安思危,还表现在一心追求君王的体面和奢侈享乐的生活。不顾国家的安危,恣意行欢作乐,大修宫殿,陵墓。亲近重用阿谀奉承之辈,造成政治腐败。尤其奸诈相邦司马喜,岂不亡国!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国民间也刮起严重的腐朽奢侈之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史记》说中山国“丈夫聚游戏,作巧奸,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荒堕于田,好逸恶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王公大臣之家,无不行乐,民间好事之徒动辄杀人越货,挖坟掘墓,其政治腐败严重,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发兵中山,腐败无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吓破了胆,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残喘。两年后,赵军再次进逼。前296年,中山国都灵寿陷落。赵国吞并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胜,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废掉并迁到肤施(今陕西省榆林之南),中山国走向了最后灭亡,时光荏苒,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其兴衰一直在昭示后人:一个国家不论大小,统治者勤政忧民,奋发向上,国家就兴旺发达;昏暗弄权,奢靡淫乐,国家就衰落败亡。这也可以说是一条规律,值得后人深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字记载
《故国中山》落实在文字上也是十分成功的。格局大,观古照今;气象大,纵横历史;境界大,国家利益;完全不似小女子笔墨,具有立马横刀、鼓角悲鸣的激越之气。这些优点,在《故国中山》中一一都见到了,所以它才被誉为一本奇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