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春华 | 不惑

 一棵树2021 2022-02-14


大年初一,暂别喧嚣,前往学校值班。

校园宁静,偶尔几声鸟鸣,十分悦耳,像是扩散着春的消息。


徘徊校园小道,百无聊赖,折返室中,清茶一杯,伏案静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悲喜自渡》。季先生的文字质朴无华,洗尽铅华,凝练厚重,字里行间,人情冷暖,世事沧桑。由眼前的文字,我想起很多人和曾经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等待。

有时候总觉得生活给予我的是太多的仓促,以至于内心时时不安,甚至于有种被生活"边缘化"了的错觉,被动着追着生活的步伐,渐渐失去了自己的节奏。幸运的是,生活也总是遵循着平衡法则,你所获得的和所失去总归有个定数,快乐与痛苦,繁重与轻松总是孪生,如影随行。

有一天,爱人看着沐旸,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娃啊,你到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我都快成老太婆了。

我知道爱人的想法。照顾孩子,真不容易。对于我们俩更是如此。尤其是孩子伤风咳嗽、感冒发烧的时候,我俩得轮流请假,常常是奔波劳累,疲惫不已。

但是大多时间,沐旸沐晓给予我们的快乐远远超过那些鸡零狗碎的生活琐事。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劳累、心情的不快都会因为孩子们的笑声而消释。

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这宝那宝,都不如“人”这个活宝。于是在无数个如水平静的日子里,想到孩子,我的内心倍加温暖,我的双眼更加明亮,我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

我和爱人的交际圈并不大,平时也少有时间交朋结友,更多的时候围绕家庭和学校,外出应酬非常偶然。于是很多好友在这种无形的生活变化中,慢慢的淡去了联系。

不过,有些朋友始终无法割舍,总会偶尔想起,时时温暖。朋友的存在,超越功利的需求,更多的是单向度的心灵安慰,也许不是天天见面,时时打扰,但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他的存在。

记得陈丹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对当下的人际交往发表批评。很多时候,现代人的成功不是依靠自身的能力,而是得益于复杂而又直接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人际文化背景下,一切都是那么赤裸裸的“变现化”。对于纯朴的、真挚的、温润的交流往来方式,反而让人更加的珍重和怀念。

尤其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大家观点一致,认识相似。如能遇到这样的朋友,是很幸运的。从这一点来看,我是幸运的。一直有那么几个朋友,一路之上,互相鼓励,彼此慰藉。“彼时花开今夜月”,从来都不会忘记。

 因此,有些感情并不需要直接表达,有时候深寄于心,会更好。

这个春节,我没有像往年一样,给各位长辈、亲朋、好友以短信的形式拜年。

人到四十,确实感受不同。总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时时叩击心头,唯恐辜负了每一天,因此唯有认真生活,方不负有些期待,有些关爱。

最后,还是衷心地感谢每一位关心我的人。

新年到了,故去的那些日子依然不会忘记,也不敢忘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