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古忆昔画华盖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2-02-14

Image

作者简介

      胡益逊,鹿城人。六零后,中专生。从政务,司警职。喜户外,爱陋室。

Image

胡益逊:访古忆昔画华盖

      突然想上华盖山去写生。

      温州老城区,自北向南卧着一座形如华盖的小山,南临公园路,北接康乐坊,东伴环城路,西瞰解放路,一处被闹市围在当中的幽静。一上山,就是林木参天,碧绿掩映,斜径曲折,凉亭悠然。一道老城墙,仿佛喃喃着古城旧事。不用说,这就是华盖山。

      我上中学时住在上岸街,从家门口步行到华盖山不到十分钟,每周都要上去好几趟。

      华盖山有两处景观,当地人大概个个皆知。其一是南坡的工农兵像,系建国后温州城第一座公共雕塑;其二是华盖山巅的大观亭,属温州旧城最大的古亭。

Image

Image

      儿时,一旦路过工农兵像,我就会远远开始眺望这尊通体乳白的雕塑,端详着这上面那三位威风八面人物:工人、农民和解放军叔叔,看其表情、看其姿势,看其端的枪背的犁握的火通条,看其身上的穿戴、服饰的皱褶,越看越觉得气象万千、越看越觉得百看不厌。因为这尊雕塑,直到如今还有不少人把华盖山叫成“工农兵山”。

      这“工农兵山”的称谓始于温州解放后的第三年(1952年)。那一年,人们将一座工农兵木雕立像置于华盖山南坡。但风雨加暴晒,不久就损坏了。我市建筑师虞书堂和玉环民间堆塑艺人郭世桢受领重建之任,他们呕心沥血一年多,于1954年筑成了这尊工农兵雕塑。这座钢混结构的塑像,经历了南方日晒雨淋、特别是年复一年台风暴雨肆虐的考验,至今凡六十七载,仍光鲜如初、完好无损。这三位气宇轩昂的工农兵,以其无与伦比的精美和坚固,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像,成为城市雕塑的经典。

Image

Image

Image

      华盖山最高峰,最早筑有华盖楼,后改为江山一览亭,明万历年间易名大观亭,是城中的一处胜景。可眺望全城的大观亭,历史上却有一个血雨腥风之日。那天正值清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温州总兵祖宏勋追随靖南王耿精忠叛清,在亭内斩杀了温处道和永嘉县令两位“父母官”,不禁令人唏嘘。

      山上还有华盖亭、夕照亭、临望亭、却金亭,各有阶历,不一而足。

      我参加工作之后的三十余年间,几乎没上过几回华盖山。6月6日,我随心灵召唤,怀揣钢笔和速写本上山,边走边看,依次对着山北的临望亭、山顶的大观亭、山南的工农兵雕塑画了三幅速写。6月8日晚上,又依那天拍的照片画了却金亭、少年宫。

      于我而言,画华盖山,是画画儿,更是用画笔访古忆昔、重温早年留驻的情结。

关注「华南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