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章回】读书岁月(上) | 散文 刘家鸿

 文化佳园 2022-02-14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超来越好了,读书的心思也越来越淡了。尽管时下的书籍多得海了去,应有尽有。可是,现在的青少年也没有几个,能安下心来去读书,老年人更不用说了。饭后电视机前一座,头重脚轻地打起了呼噜……

        以前,乡下没有多少娱乐活动,闲余时要是能觅得一本杂书读,心里别提有多美滋了。记得有一年冬天,我用一双旧鞋,换得一老头家一本,开头缺页下边也快撕完的《西游记》,扒在被窝里,借着微弱的柴油灯,一直读到天亮,竞不觉得累和困,早起鼻子眼眉全都是灯灰。为了一双旧鞋,我还挨了父亲一顿扫帚打。要知道那个时候,不但没有什么吃的,也没有象样的衣服穿,农村的贫穷可想而知。

        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将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一个庸人了。因为他已放弃了对自我灵魂的塑造,这一段读书的机缘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去弥补。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則面目可憎。更何况已错过了一段读书的黄金岁月。

        在网络、手机、电视的围攻下,躲在无人的角落里,捧读一本让人热泪盈眶又感应心灵的好书,是一种多么奢侈的幸福啊!如今人们不去读书有许多借口:工作太忙,生活压力又大,环境太吵,热闹事太多……总之没空,挤不出闲余时间读书。但曾国藩有言:"苟能发奋读书,則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埸亦可读书;负薪物豕均无不可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我思故我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亳无意义的,我读故我思。一本书可以造就一个沉思的人,从表面上看,思想者与无知者的差异,或许就在一本书上,但一本书所产生的精神距离,是无法测量的。思想者的沉默也昭示着一种精神力量,而无知者則喋喋不休,却暴露出内心的苍白。阅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仪式,不依赖于外在的表演。当一个人强迫自已做出读书的姿态时,其实不过自我折磨罢了。一个曾经有过一段疯狂阅读的人,一个对过去读书心怀依恋的人,即便不能拥有一间房,一架书橱,一盏台灯,一个畅游书海的安静夜晚。我们依然不能去怀疑他那纯洁的读书情感,因为对庸常的世界,读书不仅仅是隔绝和排斥,更是超越。读书是理性的,读书人在灿烂的星空下,获得了灵性的自由,和诗意的人生。

        书,如一个燿眼的路标,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前者能让这清晰路标照亮前程,引领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上少走许多弯路;后者則让我们奔向前方,放眼便能望见大千世界,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读书理应自身努力,挑战和忍耐,方知个中乐趣,不了解这份喜悦,是多么可惜啊!就如同人进入宝山,却空手而回一样无聊极了。放眼天下,会读书能思考的人是坚强的,因为他能自在的去品味、汲取人类的精神财富运用自如。读书又善于思考的人,才是"心灵的巨富"!

        我认得字不多,刚上小学时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没上过几天课。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就喜欢读书,字的确认得却读不出音来,看它的偏旁念白字,即使是现在我还念白字,我没有学过拼音,有一些读音都是我女儿纠正过来的。不记得有没有读过《看图识字》,小人书连环画是看过的。但我对图画的兴趣远没有对文字大,别管是什么书,只要能見到就如获至宝,既使是一片残纸,我也会捡起来读得津津有味。那会没有什么书读,书店也早就关门大吉了。凡是以前的书刊除了《红宝书》,都被列为禁书查收焚烧。我所读过的书也太杂了,少年时光都是在"书海"中度过的。书陶治了我的情操,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也就是在书本里我了解社会感受生活。书海一望无际,高入云天;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书就象一艘船,把我从狭隘的地方,载向无边无际的海洋。书也如同一位博学的大师,教会我无穷的知识和智慧。书也像一位可亲的长者,指引我走进社会直面人生!(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