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寒食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寒食帖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寒食帖 局部 寒食帖,把自作的诗写为篇章,被评价为“心境如字”的书法。 “自我来黄州 已过三寒食”,寒食是一种炊事禁火的春季活动,左迁到黄州的苏轼已经迎来了第三个春天,笔酣墨饱,笔力浑厚,运笔徐缓。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飞扬飘洒的纵线,用一顿点加强笔势,之后奔向下一文字,然而用笔沉着,清俊细腻。 “今年又苦雨”淫雨霏霏,使时光徒然流逝,察觉之后已成满头华发之老人。诗的前半如实地表述了心中的焦躁,破损的炉灶,窘迫的生活。 “君门深九重”欲为国家效力然而天子的宫殿在遥远的九重深门之内。诗的后半已经不顾及渗出的墨汁使字体变形之事,更对文字的大小及排列加以变化,使其更具神采。 “坟墓在万里”即便想拜祭故乡的坟墓也相隔万里。 “也拟哭途穷”,作为士大夫若要贯彻志向那么对于人生停滞不前之时要不要痛苦一番?每个文字皆具气魄,用笔清俊细腻。为通过寒食帖使志向与书法表现一致,苏轼为其倾注了力量,同时也给后世的文人带来了一项挑战,在苏轼的正文后留有余白,这是为了寻求后人的跋文。如今这部分的文字比原文的文字还大,这出自苏轼的得意门徒黄庭坚之手。 (寒食帖:人称“天下第三行书”,与东晋王羲之的“第一行书《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第二行书《祭姪文稿》”齐名。三件书法作品各领风骚,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 寒食帖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 寒食帖跋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 寒食帖跋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 寒食帖跋 局部 黄庭坚在跋文开始盛赞苏轼此卷诗歌胜过唐朝诗人李白。颜鲁公就是颜真卿,亦能与颜真卿的书法匹敌。然后黄庭坚看着自己的跋文千寻说道:也许会使苏轼贻笑吧。然而这记载着这些话的书法中也包含着对于老师苏轼的一种挑战,此种飞白技巧苏轼也无法模仿。“无佛处称尊也”在跋文中把素食比喻成佛把自己比喻为高僧。从跋文中黄庭坚那超乎寻常的自信可见一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 松风阁诗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 松风阁诗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 松风阁诗 局部 黄庭坚松风阁诗,自创的诗歌,用极富个性的书法书写出来。“依山筑阁见平川”,字体纵长,中心之横线左偏,这种绝妙的结构便是黄庭坚字体的特征。苏轼曾取笑黄庭坚的书法犹如“树梢挂蛇”,黄庭坚回答道:“亦甚似石压蛤蟆”,两人一同研习颜真卿的书法,相互敬重,和苏轼同样左迁之时黄庭坚把异常的勤奋化为对书法的精进。书写一丝不苟,落笔的方式变化微妙。 “安得此身脱拘挛 舟载诸友长周旋”拘挛即为浮世中的障碍,与处在逆境志同道合的朋友静候时运,这就是黄庭坚的想法。黄庭坚通过书法表现文人之志的做法受其师苏轼影响。 (据《独醒杂志》载:“东坡尝与山谷(黄庭坚之号)论书,东坡曰:'鲁直(黄庭坚之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故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洪绶 隐居十六观图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洪绶 隐居十六观图 (明) 局部 明代时期绘制的隐居十六观图,这是手执野菊在田园间徘徊的苏轼。在失意的人生中不断提高自身艺术造诣的姿态引起了共鸣。苏轼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理想形象。 
赤壁 在黄州的某日,苏轼泛舟于长江,这里是三国时代有名的古战场赤壁。自古以来,文人们对英雄们的战斗心驰神往,创作了诸多的文学作品。苏轼还在此留下了一篇与赤壁有关的文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前赤壁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都被人盛赞为古今首屈一指的作品。“我文如无尽之泉”苏轼如此自夸到,并用独特的粗体楷书创作了这篇豁达的文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前赤壁赋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前赤壁赋 局部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记载了曾经与友人在赤壁游船之时的情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泛舟江上对苏轼来说犹如是登天般快乐的事情,刚劲的楷书可以窥见其率直的感动,同行的友人沉寂在深深的思考中。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须臾就是很短暂的时光之意,友人悲叹三国时代的英雄们已然物是人非,自己的人生不过是短暂之瞬,羡慕长江无穷尽的事情。苏轼豁达的回答道:“江河流逝 月有圆缺 时时刻刻皆有变化”然而江水和月亮都不会消逝殆尽,万物与我皆无穷无尽,何必羡慕它们?这就是苏轼的回答。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几度站在绝望深渊中的苏轼期冀着更为悠然的人生。前赤壁赋给人一种文章与书法相得益彰、宏大旷达的风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武元直 赤壁图 (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武元直 赤壁图 (金) 局部 赤壁图,灭亡北宋的金国的文人武元直的作品。据说蜂拥而至北宋都城的金军首先找寻的便是苏轼的书法,苏轼已经成为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典范,他的名声甚至响彻敌国。游船的三人位于中央的便是苏轼,泛舟于断崖峭壁急流中的苏轼忘我的尽情游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瑞图 后赤壁赋(明) 后赤壁赋,明代文人张瑞图所书写的苏轼文章。张瑞图笔法矫健跌宕,锋芒凌厉,方笔多于圆笔。“是岁十月之望 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 以豁达的笔锋将后《赤壁赋》展现出来。在文人情趣大受欢迎的明代,苏轼的作品被不断地提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