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感技术透视秦始皇陵,地宫内部惊现四个谜团,为何还不能发掘?

 安喜的空间 2022-02-14
在骊山脚下有一个传说,每当天空阴云密布的时候,山体的深处便会传来一阵阵金铃的撞击声,伴随着整齐而又低沉的脚步,墓主的铜棺浮在用水银灌成的暗河上。
图片
在阴兵的护卫下漂到地宫祭坛的入口。这时他的魂魄便会离开铜棺,登上这座宏伟的九层祭坛,他仰望日月星辰,俯瞰三川四海,永享万世至尊。
图片
此墓的主人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那么这个故事描写的墓中情形是真实的么?
带着这些疑问1962年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勘察。经过仔细的测量,秦陵的封土高55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约12万平方米,相当于17个足球场的大小。
图片
陵墓以封土为中心,向外延伸还有内外两层城垣,高度在8到10米左右。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
城垣的四面设置了高大的门阙,象征了天子的尊贵与威严。在这之外是丛葬区,共有600多座陪葬坑,以陵墓为核心呈众星捧月之势。
图片
考古队最终测量发现,整个墓区的面积是56.25平方千米,等于是78个北京故宫的大小。消息传出立马震惊了世界。
图片
要知道埃及胡夫金字塔面积是5万平方米,而秦陵是它的2.4倍。史书记载秦陵由丞相李斯设计,少府令章邯监工,前后征集了80万民工,耗时39年才建设完工。但是随着考古的继续深入,四个谜团浮出了水面!
第一:究竟有没有被盗?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当年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将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原文如下】
图片
此外《汉书·刘向传》中记载项羽捣毁了秦始皇陵,当时有很多人都看见过。
之后有一个牧童,在秦陵周围放羊的时候,有一只羊掉到了地洞中,牧童打着火把下去寻找,结果误闯到秦陵地宫里,惊讶之下引发大火,将秦始皇陵烧毁。【原文如下】
图片
如果史书的记载没错,那秦始皇陵应该只是一个空冢,里面的奇珍异宝已被盗掘一空。
为了破解这个谜团,2002年国家秦始皇陵863考古计划正式启动,这次行动汇聚了全国100多名顶尖考古专家,并且使用当时最先进的遥感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全面的探测。
图片
随后考古队在秦陵周围钻探了五万多个小洞进行勘察,他们发现秦陵地宫的墙体厚达五米,还找到了地宫隧道入口,同时也监测出了不少的盗洞,其中最大的盗洞直径1米,深度9米。
但是这些盗洞无一例外地全都偏离了方向,通过遥感发现墓室内的陪葬品摆放整齐,并且墓道内的环境比较干燥,没有出现渗水的情况。
种种迹象表明秦始皇陵历经千年并没有被破坏,保存得十分完整。
图片
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好消息,要知道中国已知的,五百多座帝王陵墓几乎全部被盗,截止到今天只有两座没有被盗,一座是唐高宗李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另一座就是眼前的这个秦始皇陵。
第二:百吨水银从何而来?
考古专家发现封土之上的汞含量,要比周围土壤的汞含量高出几十倍。如果数据没错的话,这很可能就是地宫内部水银挥发的结果。
并且遥感技术也监测出了地宫中有大量的液体在流动,这些液体难道就是水银么?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记载秦陵里使用了大量的水银来模拟江河湖海,并且用某种机关使其不断地流动,而水银在密闭空间里挥发的极慢,所以至今依然流淌在地宫中。【原文如下】
图片
而且专家还检测到地宫中有一个金属物体的位置经常发生变化,专家解释由于水银比铜的密度大,所以这可能就是秦始皇的铜棺飘在了水银上。
通过全方位的勘探,地宫中的液体东北方最多,南方次之,西北方最少。这样的分布恰好符合中国山川湖泊的走势,看看地图我国的东北方是大海,南方是长江和湖泊,西北少河流气候干旱。
图片
如此看来《史记》的是真实的,地宫中的确暗藏了大量的水银。
但是新的问题却出现了,要让铜棺漂浮的话至少需要上百吨的水银才能实现。
但史书记载即使到了宋代,一年的水银产量也只有1.1吨,这个上百吨的水银等于宋朝100年的产量,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图片
大家都百度不得其解,这么多的水银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专家们查阅资料,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发现了一名叫巴清的女富豪,从事采炼丹砂的生意,掌握了先进的冶炼技术,在当地形成了垄断,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家族兴旺延绵数代而不衰。【原文如下】
图片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巴清是唯一一个为秦始皇陵提供丹砂的供应商。
而丹砂作为制作水银的重要原料,被源源不断地运输到秦陵的施工现场,然后再通过冶炼技术将丹砂提炼成水银,就这样地宫中才拥有了这上百吨的水银。
秦始皇为了表彰巴清的功绩,允许她拥有私人军队,还建设了一座“怀清台”以昭天下。
图片
好,既然水银的疑问解决了,那么这座巨大的封土之下究竟还隐藏了哪些秘密呢?考古专家们也迫切地希望能够早日探明真相,他们决定继续深入勘察,但一个更大的谜团却出现了!
第三:神秘的九层祭坛
当考古队员使用遥感探测器对封土进行更深入的勘查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重力异常现象,这个发现让考古队段长感到非常的惊讶,因为只有建筑物才会引起重力异常,难道这个封土下还有大型的建筑?
段队长非常不解,自己从事考古工作几十年,也阅览过无数的历史典籍,从来没有听过说封土下面还有建筑的,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他觉得可能是队员们的测量出现了错误,随即便亲自带队重新进行了勘察,结果依然显示重力异常,并且还检测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夯土台。
图片
为了解开谜团他立即采取行动,使用洛阳铲垂直测量,结果一铲子下去果然发现了6至7厘米的夯土层,难道封土下面真有一个巨大的祭坛么?
随着勘查的深入,最终探明封土下面的建筑上宽下窄,类似一个倒立的金字塔形状,底部为长宽500米的正方形,一共九层,表示九五之尊的意思。整个建筑等于十层楼那么高,面积是五个足球场的大小。
图片
从造型上来看,这的确是一座祭坛,但祭坛是供后人祭祀先祖用的,都是修建在地面之上。
而这个祭坛却修建在封土之下,考古队段队长非常不解,脑中突然闪现骊山脚下的那个传说,难道这真是为了让秦始皇在死后登上这座九层祭坛,从而俯瞰他的帝国?
图片
段队长翻阅典籍终于在《汉书》中找到这八个字:中成观游,上成山林。其中这个“中成观游”应该说的就是秦始皇的灵魂离开墓室,登观出游俯瞰众生的愿望。
第四:地宫奇珍知多少
1)黄金凫雁
图片
晋朝的《三辅决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项羽入关后派了三十万人盗掘秦陵。
在挖掘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一只金雁,只见它躲开人群跃出墓室,腾空几丈一直往南飞去,令在场的人惊惧不已。
按理说在春秋时期,鲁班祖师已经能制造出可以飞的木雁,那么几百年后的秦朝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个好像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即便如此在不看重科技的古代,两千年前就能制造出这样复杂的机械,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是科技史上的一个奇迹。
2)长明灯
图片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意思是说秦始皇地宫里面的长明灯是使用人鱼油做的,可以长明不灭。
这个人鱼油其实是鲸鱼的油,《史记》中也讲过徐福忽悠秦始皇出海捕猎鲸鱼的故事,只不过历史学家都觉得不太靠谱。
一直到2002年,湖南湘西的里耶镇出土了36000枚简牍,上面的确记载了秦始皇在山东芝罘出海猎杀鲸鱼的事情。
3)传国玉玺
图片
完璧归赵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块旷世奇玉原本归赵国所有。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命人将和氏璧雕刻成玉玺,永传后世象征着皇权和地位。
由于至今没人见过传国玉玺,只是传闻此玺方圆四寸,上面雕刻着一条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表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也因为如此历代皇帝你争我夺,几经易手,最终下落不明销声匿迹。
那么秦始皇作为传国玉玺的创造者,他有没有可能把玉玺带到了地宫之中呢?而后世出现的传国玉玺都是赝品呢?
图片
仔细想想也是可能的,毕竟秦始皇非常贪恋权力,肯定希望死后到了阴间也是正统的帝王,而且他能建造如此庞大的地下宫殿还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还有什么事是他办不到的呢?
4)上古神书
图片
神州大地在上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也是极其丰富的。
但是到了秦始皇登基后为了统一思想,进行了焚书坑儒的行为,致使众多珍贵的典籍被焚毁。
比如《山海经》《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黄帝外经》《鲁班书》《太公兵法》等等这些上古神书都被毁于一旦。
图片
但相传秦相李斯在焚毁前,已经事先抄录了一份,藏在官方档案馆中。那么这些古书会不会最终被埋在了秦陵地宫里呢?如果有朝一日这些上古神书能够重见天日,那必将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5)青铜棺材
图片
《水经注.渭水》中曾描述,赤眉军起义攻入长安后,盗掘秦始皇陵,然后“消椁取铜”。【原文如下】
图片
同样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记录,这样看来秦始皇的棺椁很可能就是青铜打造的,按照常规2米乘1米的尺寸,那么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之一。
而依据考古学家的勘测,秦陵地宫中的确有一个金属物体在移动,这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青铜棺材。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由于水银比铜的密封大,这样铜棺材便能浮在水银上面,让秦始皇躺在他的棺椁里,飘荡在以水银构成的江河湖海之上,继续巡视着他的帝国。
图片
虽然我们目前已经通过遥感技术探测出了秦陵地宫内的大致情形,但是毕竟不是现场发掘。地宫中到底有多少奇珍异宝,我们没有还看到。
但是从已经出土的青铜车马和庞大的兵马俑军阵上来看,这些陪葬品就已经精美异常了,可想而知地宫中的宝藏肯定是无与伦比的。
图片
那肯定会有朋友问,为什么国家不去进行考古挖掘呢?就连三星堆这个距今五千年的遗址都已经重启挖掘工作了,秦陵为何迟迟不开始呢?其实这个还真不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难度太大!
第一:危险性
我们已经知道秦陵地宫里面藏有大量的水银,而水银形成的汞蒸气是有剧毒的,贸然开启不仅会破坏文物,而且会危机人们的性命。而且这样做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防盗。
另外《史记》中记载秦陵地宫内安装了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设施,一旦有人进入就会触发机关。
图片
第二:技术难关
很多人都知道当年兵马俑出土的时候是彩色的,一个个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就是因为技术手段落后,所以不到几分钟就全部氧化掉了,成了现在灰突突的样子,非常的可惜。这样的例子在考古界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是不会去重蹈覆辙的。
图片
第三:文物保护政策
1956年明定陵挖掘时,因为保护不当,导致成千上万的字画、绸缎迅速腐化,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从此之后发现和保护便成为了考古界的基本决策,一直延续至今。除非在已经被盗或者被破坏的情况下,才会进行抢救性发掘。
不过这些年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不断发展,全息透视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可以在不打开墓室的情况下,一览秦陵地宫的盛况!好,本期内容就讲到这里,完整视频版点击此处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