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看中华 山水画 6

 nqj0108 2022-02-14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 幽涧寒松图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 幽涧寒松图 局部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 幽涧寒松图 局部

幽涧寒松图,这幅画的作者倪瓒虽然出身大地主之家,但在晚年舍弃了一切踏上了流浪旅程。冻结般的大地,饱受风吹的树木,倪瓒极力抑制顿笔,写照出寂寞凄凉的冬日风景。画中出现了书法的飞白并巧妙利用了此种技法。倪瓒的画中并没有人物,通过摒弃世俗的一切来表现其绝不为世间名利所累的心境。描绘的物件究竟像与不像并非问题,只要反映内心所思便可,这是倪瓒的话。

(倪瓒【公元1301年-1374年】元代画家、诗人元四家之一,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

(飞白:一种书法技法,有意在墨不足的情况下写出一种拖丝或留白的痕迹。笔划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 具区林屋图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 具区林屋图 局部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 具区林屋图 局部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 具区林屋图 局部

具区林屋图,赵孟頫之外孙王蒙的作品。缺少天空的奇异构图,虽与倪瓒为同时代,但是王蒙的画风却与其迥然不同。图中画满了岩石和树木,这里所画的是摒弃俗世居于山间洞穴的文人们。绵连着看似扭曲的奇怪岩石,图画被一种近乎窒息的紧迫感所包围。王蒙自年轻时便一心想踏入仕途,但是在蒙古人统治的王朝中并不能如其所想的出人头地。对人生不如意的焦急,把此种思绪用近乎粗暴地强劲笔势表现出来。伫立在岩石堆中的树木如同匍匐在地面般伸展着枝叶。这幅画倾注了王蒙内心所迸发的思绪。

(王蒙【约公元1308年-1385年】赵孟頫外孙,元四家之一,字叔明,号黄鹤山樵)

元代极富个性的文人们不久就创作出了山水画的最高杰作。浙江省富阳,被赞为山水画第一人的黄公望曾在此结庐。黄公望在40多岁曾做过地方小吏,然而其后卷入贪污事件蒙冤入狱,出狱后便不再问政事,在放浪形骸中追寻生存之道。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局部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局部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连降之雪停息,转瞬间放晴时的山中雪景跃然纸上。挫折中书写诗歌,靠占卜为生的黄公望正式的取笔作画是在50岁之后。耸入暗空的群山以淡墨烘染,酿造出一种奇幻的氛围。山脊的树木则施予浓墨,更烘托出雪山之洁白。

黄公望从50余岁开始信奉道教,道教有种游历于山中被称为“云游”的修业,黄公望在漫步群山之时倾心于雄伟的自然之美,欲把此种感触通过山水画来表现,在放浪之后,与山水画相遇的黄公望在人生过半之后终于走上了自我之路。

江南的大河富春江,据传当时常可在江边看到黄公望的身影,并随身携带纸笔,若遇迷人风景便会止步作画,沿河川所展开的风景不久便成为一卷山水画。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富春山居图,中国绘画史上粲然闪耀的山水画杰作,在6米有余的画卷中流淌于江南的富春江的雄伟风景不断展开。黄公望从79岁开始历时3年岁月终将此画完成。初秋时节富春江的姿态仅用墨汁来表现,因墨色浓淡而分为数种的线条,通过巧妙的运笔展现的渲染与飞白,墨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微妙的色感。墨分五彩被人称为墨色之五彩调配(墨分五彩: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墨分五彩”通常指“干、湿、浓、淡、焦”五种)。不久,开始降雨,雨势变强,远景朦胧不可见。画中的光线以及气氛使人能感到微妙的变化,雨停后,远景再次出现。黄公望历时长年,将富春江的景色不苟的素描而成,然而此画也并非全是如实的风景。黄公望以这巨大的素描为基础,完成了内心中的理想风景。黄公望留有如下之言:即便是画一棵树也须有文人气质,若表现过度便与普通画匠的作品无异。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文物看中华——山水画 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画面下方,渡桥之人极为渺小。在生长繁茂的树木中可见一静谧的山间小屋。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活动仅是渺小的存在,黄公望通过描绘内心的风景来述说自我的思绪。手持画笔如实表现内心的山水画世界,这就是黄公望耗费毕生所追寻到的境地。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在此图主要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馆)

在游牧民族统一中国的元代,汉族文人把充斥心中的愤慨和悲伤寄于画笔,也正从这画笔诞生了诸多极富个性的山水画。

<

NQJ0108·欢迎您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