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器世间的形成与青藏高原人类的繁衍生息

 昵称76496706 2022-02-14




情器世间的形成
与苯教的不共同见观
 
古代各宗派别和先哲译师,以各自的世界观为基础,论述了亲戚时间如何形成、如何生成、如何毁灭之各种学说。其中有些论说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表现为神话般的唯心论,但许多先哲依据唯物观,深入阐述了与科学观点相一致的有关宇宙与生命形成学说。

这些学说的发展,完善了关于情器世间的认识。在这里主要阐述的内容,是苯教的不共同的学说,大概如下:雍仲苯教古代名著《万物苯之精藏皆源之门》记载:“原初世界初成时,自然万物显现时,内外耸立共同主宰,住及倒立反背起,天宇之上横起滚,火水风浪上下横运,形成大乘大地之母,万物之库蓝色天空,庄严日月星辰万物。

须弥山王出具恒固,形成海水、涛浪、旋涡,初具水火天体之宇,出现闪电冰雹雷霹和云雾气雾彩虹。全面转动四风之轮,成现雪山岩石森林,及岛、道、住九世器,地层逐渐自然形成,初显净地河流沐浴城池、及宝马、如意之宝、成熟谷物。

成就天神之王神宫,恰王罗刹魔鬼山,朱山神殿显庄严,山水谷物茂植物,莲花细软荆棘锋芒,万物之巅飞旋大鹏,如此之处众灵在住。天和飞天人类三趣,畜生饿鬼地狱三趣,四生之道皆来化身,各奔五续之道,无他所为自然有之”。

以上记载说明苯教徒自古就明确指出了宇宙的形成,原初宇宙或最初宇宙,是内外耸立,神圣与共,大地和天空如翻起滚动,天空中横立旋转,四大中水火风土皆上下横立运动,大乘大地如生母,蓝天如世界之源库,日月星辰向宇宙的庄严,须弥山在原初世界中恒固不变,自然界的现象闪电、冰雹、雷声、霹雷闪现。四面的风轮全面转动,大海和诸河流成旋涡,雪山高耸,许多原始森林长出,大地洁净神殿庙宫高伟,如意谷物长熟、万物之巅大鹏飞旋,在如此众生界有六趣众生生存繁衍,等等。

表明了原初万物世界由四行的作用来形成等宇宙形成学说。这一说法与唯物论完全吻合。诚如雍仲苯教古典籍《黑头发人相》中记载的有关宇宙形成说:“情器众生繁衍法,原初无为虚空中,初露有为一点,由此出现光和明,'光’是父,'明’为母,由此形成阳和阴。由此形成微弱风,由此形成似毛霜,由此形成微小露珠,霜和露珠融合之后,遂形成大如圆镜的湖,湖面形成浮游结蛋壳,开裂的蛋壳中,生成两只粗雏鹰,称作明俱光和暗俱光。

明暗两鹰结合后,有生黑白花三蛋。白蛋开裂之后,表层蛋壳变成神之白岩,中间薄膜变成光环,里面蛋水化为白如白螺的犏牛,由此蛋内孵出的神裔世间白光,人类佑主白君天神,和海螺人典噶尔三尊;黑蛋开裂生下昂米那波人,和那奉扎西骡子;花蛋开裂孵出曼米郎朗隆隆人,此人无目、无耳、无鼻、无舌,没有伸展的手臂,没有行走的腿脚,唯有一丝思维意识,随后便显现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出现了嗅觉器官,长出了触觉舌根,长出了伸张的手臂,长出了行走的腿脚,自个命名为:'世巴桑波奉赤’,其异名为'伊门杰波’”。

唐卡中图圈分明的须弥山

又在古代苯教重要文献《民氏四族净祭神之详解》中记载:“父系姓氏为沃代贡杰。母族姓氏为曼达尊母。二者结合之后生下五个蛋儿,紫色玛瑙蛋儿,白色白螺蛋儿,蓝色璁玉蛋儿,红色红铜蛋儿,黑色铁蛋儿。玛瑙蛋儿开裂之后,孵出蝙蝠之王,具有似鸟非鸟的翅膀,锋锐的陨铁嘴;白螺蛋中孵化出鹏鸟;璁玉蛋中孵化出杜鹃鸟;红铜蛋中孵出鹦鹉;铁蛋中孵出云雀;神尊侍从传语道:尔等奇妙的五只鸟,理为神人的信差,由诸天神迎请到人间”。

另外《朗氏家族史》记载:“外器世间的形成,中央的殊胜圣山,七座金山,嬉戏四海,周围连绵铁山萦绕,四大洲、日、月等,由众生的共同业缘促成”。另外有关情器世间的形成又有如此之说:“庶民的子孙,有五大种的精华,孵出一个大蛋,蛋壳化为白色神岩,蛋汁变成一个白螺旋涡湖,中间薄膜化为六趣众生,大蛋分生十八个小蛋,十八小蛋中的中间蛋,化生为一个白螺蛋,这个便是曼白米波隆隆人,此人没有五明识,只有一丝的心识,其觉得需视觉器官时,出现了视觉和嗅觉器官、听觉器官,长出了断除五毒的牙齿,长出了尝味的舌根,长出了镇地的手臂,呈现了行走的神通腿,想到什么就出现什么。

因此,自己给自己取名为:曼米桑巴隆隆郎朗”。情器六趣众生等,生自一个大蛋的这种卵生观念,是雍仲苯教对情器世间形成所持有的一种独有的重要观点。

《朗氏家族史》记载:“上方曜和光是母,四行之风可为缘镜,缘镜为父缘镜为母,由此产生一点白霜,白霜化为露珠,露珠融成水水流化成天上光云,水上形成尘粒,由此成现大地”。这些观念都符合唯物论观点。因为,任何情器世间,不是由任何神和贤人创造而出的。此处指出了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由四大元素形成的观点。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实践中加深了有关原初世间形成的认识,对世间的大洲和小洲、六趣众生的状况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万物苯之精藏皆源之门》记载:“瞻部洲分为三面,具有两千由甸肩胛状,一面加半具有四由甸,另外周径具有四由甸。东胜身洲为半圆形,三面面积一样相等,具有三百五十由甸,指出各面具有相等面积。牛货洲为圆形,加半具有八千由甸,半径加半具有三千由甸,从任何方位度量都为同样。俱泸州为四方形,具有八千由甸”。

以上讲述了世间四大部洲的方位、形状及其面积和特点。再由上面所述《万物苯之精藏皆源之门》中,描述有关八中洲的特点时说:“中间八中洲,东胜身洲的左右边,三面上部段层,具有六百九十一由甸,俱泸州的左右边,四面上部三层上,具有两千六十六由甸,牛货洲的左右边,周境上部三段面,具有两千五百由甸,瞻部洲的左右边,三面上部三段上,具有两千由甸”。

上述明确指出了中间八中洲的方位和面积。据上面所言,苯教的先哲指出了外器世间是由四大元素作用形成及世间原初的状态,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对宇宙的认识,以符合唯物观的理论阐释了南瞻部洲等四大部洲的形成及其左右的八中洲的形状、面积、特点等。


有关情器世间的形成,苯教徒也用自己独特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对六趣众生的原初由来以及繁衍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万物苯之精藏皆源之门》还记载:“欲界六生之类,双双抱交来满足,互抱和触摸手,或放逸和食物来满足,五年和十年之间,双双满足于怀抱;欲界三生之类,就属欲界神和人,色戒天神无淫欲,乐于真性和禅欢,修养假有和其他等等”。

还记载:“世间人之身高,加半个肘有四肘,再说东西和北方,身高各为半肘往上增,半肘或者三肘半,八部洲无肘量,无所定量化身多,俱卢之洲无肘量”。诚如前面所述,持雍仲苯教观点的历史先哲,对有关情器界(宇宙)的形成,认为最初宇宙处于虚空状态,随后四大元素起作用,天空中呈现日月星辰,由四大种大风之能力,白霜变成露珠,露珠融合成河流,水在四行中火的作用后形成云,水层上积成尘粒逐渐形成大地,经历亿万年后形成原初宇宙,日月星辰也就称为原初宇宙的庄严。妙高山恒固不变如同天柱。

随后出现雷电和冰雹、雷声、闪电等许多自然现象,天上出现彩虹和云雾,四面转动风轮,雪山高耸,岩石山延绵,到处有原始森林覆盖,大地洁净,自然有许多嬉戏苑池,大地上原初谷物和植物开始茂盛,宇宙中飞翔苯教视为魂鸟的大鹏等,处处显现着世间万物的原始殊胜。

苯教壁画

根据苯教的卵生观念,蛋之中间薄膜,产生六趣众生,分生出的十八个卵,为六趣众生的十八个界,再次分生出的十八个小卵的中卵里繁衍了曼白米波隆隆等人类祖先。之后欲界的诸众生双双媾和,生殖人类等六趣众生,而后他们自行繁衍,形成了情世间。

随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同时,在古代人与自然界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渐开化进入文明社会。至公元前一千八边年左右,苯教的诸先哲对情器世间的形成,以原始唯物主义观念进行清楚的阐释,如不抱成见,应该是令人叹然的。
 
佛教关于情器世间形成的理论

两千五百多年前,世尊释迦侔尼经过通彻研习印度教等当时在印度盛传的各教派后,为了度脱苦难中的六趣众生,创立了佛教,阐述了佛教的情器世间怎样形成、有情六趣众生怎样生息和繁衍,以及佛教的世界观和根本的理论体系。由此九百多年后,佛教从印度传入并兴盛于雪域高原,佛教的情器世间的形成说和观点,逐渐普及并渗透于藏地群众的信仰观念中,佛教的世界观也逐渐成为藏族对于宇宙形成的世界观。

贡珠·云丹嘉措的著作《知识总汇》中关于情器世间生成有总论依据大乘教义的界形成和分论依据小乘教义的世间形成两个章节,其中第二个章节中论道:“此界具有成、住、坏、空四道,情器世间之情世间,前劫空劫消失后,十方起风形成十子轮,云降雨水潆洄之中,浮现千支莲花谓贤劫,风撼积水形成金质轮,降雨成海风撼之界,上中下游相连结,形成须弥山及七山四洲境地,一切山洲隐没于八万条河水之中,须弥山王突出海面八万由甸,四面由水晶、玻璃、红莲宝石、金子形成,上空也各呈同样色,水面下半具有四层,彼边有持双山等七座金山,间际充满八支水之戏海。四大洲和中八洲等,呈半圆形、肩胛形和四方形,还有众多不明小洲,周围山脉由铁形成,间际溢满了碱海水”。


须弥山

有关最初如何形成及中间如何住息、最后如何毁灭及清净虚空的形成有如此记述:“原初世间最初住于清净虚空,之后由四行之作用下十面转动风轮,相互撞击之因形成坚固的风轮坛场,此上浓云密布,滂沱大雨,风轮之中汇集流水,之后风撼水之因,水上形成金质地基坛场,因滂沱大雨连续不停之果,此上形成无边大海。之后由四大元素的作用,繁衍了上中下之众多分支世界,在上界中央,形成了五种珍宝性质的须弥山王,此须弥山有四层形成,具有璁玉之金刚杵,有水质形成的聚莲玻璃光,由金质形成的重叠轮,由沙粒形成的燃光宝等。

须弥山王周围所住中界,有金质七山,是山顶的形状像牛轭(音饿è 驾车时搁在牛颈上的曲木。  — 编者注)的持双山和山顶形的如犁杖的持轴山,山顶有优美的担木森林的担木山,山顶美不胜收的善见山,山峰如马耳的马耳山,山顶犹如叩拜状的象鼻山,山峰如砌墙的持边山。这些山峰萦绕于须弥山王的周边。其中最高的牛轭山顶伸到须弥山的山腰,其余山也依次高低起伏于须弥山周边。

成住于金山中间的七香海是:盐海、酒海、水海、乳海、酪海、酥油海、蜜海”。另外,释迦比丘白马仁增所著《佛法类别词》中讲到:“嬉戏七海是:凉爽、香甜、柔和、俱芳香、五臭、俱味、丰富”。八功德海和嬉戏海,据说实际是同一海。须弥山至七金质山的第一座山持双山中间依次形成的大海谓“内海”。此外,七金山中间依次形成了八功德海,即:凉海、甘海、软海轻海、清净海、不臭海、芳香海即除病海,为殊胜八海。

有关四大洲和八中洲如何形成,四大洲和八中洲的形状如“半圆肩胛圆方形”所说,应该是半圆形、肩胛形、圆形、四方形。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谓“四大洲”。

东有身洲与胜身洲,南有拂尘和拂尘洲,西有陷洲和胜道行洲,北有恶音洲和恶音对洲,谓“八中洲”。四大洲的名称:东胜身洲之众生比其余大洲体格高贵殊胜,便称“胜身洲”;南瞻部洲的名称由来是,在世间一大海边,有一棵瞻部檀树结出的果实,熟地落水时齐声如“瞻部”,因此名曰“瞻部洲”;西牛货洲受用如意牛,便叫“牛货洲”;北恶音洲,是由一条恶龙施害,阳光被乌云遮住,到处充满着琵琶和陶鼓等的杂音,因此叫“恶音洲”。

还有众多不明的小洲,据说仅在南瞻部洲就有狮子洲、金洲、铜洲、托噶尔洲、冈部滋拉洲等十六大岛洲。另外,释迦比丘白玛增仁所著《佛法类别词》中说:“须弥山周围七金山为月洲和白光洲、孤沙洲、人非人洲、天鹅洲、猛洲等,为'内六洲’,外部四大洲八小洲共为七洲”。认为四大洲和八小洲为七州之一,属“外洲”。关于天上的日月星辰的大小,说太阳有五十一由甸,月亮有五十由甸,大星星有十二由甸,小星星有四由甸或一由甸。

南儋部州

《知识总汇》记载:“从圣地印度往北,越过九座黑山就有香积山,中间无热湖的四周,四源河分别汇入四方大海”。此说为从圣地印度中部往北方,越过九座黑山,有座大雪峰或称“大雪山”的雪峰,雪山北面(有的文献说位于东面)有香积山,至今仍长有一种芳香好似焚香的植物的殊胜圣地,中间有无热湖或称“玛旁雍错”之圣湖,由印度教、苯教和佛教的信众共同视为殊胜之地。

湖的直径有有五十由甸。此湖在原初宇宙形成时并未形成,后来转轮王钮帮时期,此王有一天去游园的路上,目睹世间众生的生、老、病、死轮回的痛苦相,因此发生十地菩萨提大愿,便召集世上的无数人到此地,在十二年间进行广泛施舍时,在此处挖出一大洞坑,倒进煮米之汤水。

时过十二年之后,坑被米汤溢满,变成了湖。由于此洞坑里倒进热汤水,但随后变得清凉,故此湖被称“无热湖”。《冈底斯志》等书中都有如此记载。另外,叫做“玛旁雍措湖”是因为此湖水颜色如玉石般碧蓝,便称呼“雍措”。此圣地的东面,有一座像一匹骏马的岩石山,马向嘴中流出带有蓝玻璃的水,南面像孔雀的岩石山,孔雀嘴中流出带有金沙子的河,西面像一头大象的岩石山,大象嘴中流出带银沙子的河,北面像一只狮子的岩石山,狮子嘴中流出带有金刚沙粒的河流,此为四条河之源流。

《知识汇总》记载:“此山四边有称为'嘴源四河流’的河,东面形如大象的岩石中流出带有银沙子的恒河,南面形如大鹏的岩石中流出带有蓝玻璃的信度河,西面形如骏马的岩石中流出带有水晶沙粒的缚刍河,北面形如猛狮的岩石中流出带有金粒的徙多河”。此圣地周围还流淌有无数的河流和小溪,具有奇异殊胜特点,据说此地为南瞻部洲的中心。

有关情器世间的形成,巴沃祖拉陈瓦所著《贤者喜宴》中记载:“关于人类的起源,大悲自在观音,慧眼见得雪域一切饿鬼畜生,已具有往生人身的机缘,于是化身为一猕猴住在普陀罗,持圆戒居士戒,被加持具有等持神通者,遣于雪域进行修行,此猴在一座黑岩穴里静修,生发慈悲菩提心,虔心修念真谛空性时,度母化身一罗刹女形象,示现各种姿态进行诱惑,但时过几天也未能动猴子心,于是化身为一美貌女子,祈求猕猴与她做夫妻。

猴说我是持修圆戒居士,坚决不肯如此,并请女子离开。罗刹女无奈悲戚痛哭道:我因业缘生为罗刹类,是因爱恋向你祈求,如你不与我结为夫妻,我将与罗刹结婚,那么一个昼夜啖食上万人,繁殖众多罗刹子孙,雪域境内就会变成罗刹洲,继而啖食整个瞻部洲的人,因此请成全其愿。

罗刹又恸哭不止。猴子心生怜悯,又不知如何是好,便一刹那间来到普陀罗观世音前道:'慈悲的佑主请你保佑我,我如珍惜生命遵守居士戒,但魔类罗刹之女痴恋我,有何办法不失戒律?’圣自在观世音菩萨道:'你去吧,与她结成夫妻,未来你便会实现利他之大业’”。

有关人类的起源,各地区和各民族都有一些自己的说法。西藏的许多文献,记述了雪域人类是由猴子和罗刹女结合繁衍的历史。这种说法可以说完全符合唯物论。但佛教传播到藏地后,如上所述,把猴子说成了自在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罗刹女变成了度母的化身,并广为传播这个传说,于是,本符合科学的真实历史,被迷信所束缚后,便变成了神话传说一样的神秘了。

据说猴子和罗刹女结合后生下了从六趣转生的六个小猴。《知识总汇》记载:“地狱饿鬼住地下,畜生多居于大海等处,飞天住于须弥山中海平面线以下”。这里指出了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的存在地。根据佛教的观点,地狱存在于地底下,分为十八种地狱:巴热地狱、八寒地狱、独一地狱和近边地狱。

巴热地狱又分: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号叫、热烧、极热和无间;八寒地狱又分:皰(音炮pào疱的繁体。皮肤上长得像水泡的小疙瘩。也作泡。  — 编者注)、皰裂、頞唽吒[音饿扎扎è zhā zhā 其中:頞指鼻梁,唽形容声音杂乱细碎,吒用于神话中人名。  — 编者注)]、臛臛(音或 huò 肉羹。)婆、虎虎婆、裂如青莲、裂如红莲和裂如大红莲;再加独一地狱和近边地狱,共十八地狱。

这里明确指出了地狱的概念分类。同样生活与地底下八万由甸处的饿鬼,分外障者、内障者、饥饿二者、火焰轮等种类。他们有不一般的饥渴的痛苦和热寒的痛苦、惊恐地痛苦等,犹如落入苦海,忍受中中痛苦。

六趣众生的分支畜牲,是俯首行进、直走、曲行动物的总称,据说大部分生存在海里。非天是非神之名,不享用甘露精华或低于天神境界,因此得此名。他们分住于俱光、星链、深奥、俱金成等非天四大城中。

《知识总汇》记载:“四大天王住于须弥山主峰,属眷散居无定处”。指出了欲界六神的分支四大天王,位于须弥山主峰,其余神眷,大部分无固定居处,散居于人间的庙宇和岩山、树林等能依处。

《知识总汇》还记载道:“须弥山顶还住有三十三天的诸神,称'三十三天’是因为住有八大财神、娄宿二子、威猛十一天、日神十二天。即日神十二天的主神帝释天外,其他三十二天称为'近帝释天’”。

总之,佛教关于情器世间的形成说非常的复杂。佛教有关外器世间的形成说,是原始的唯物观,即认为外器世间是由“四大种”的作用而形成的,但有关情世间,有“六趣众生”,分有诸多类别,对这些的形成、特点、存在等,以唯心观点作出阐释,因而变成了神话一般神秘。所以关于情世间成了人们难以理解的领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