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猛将僧格林沁,战败被一少年斩首

 泰阳汉子 2022-02-14

晚清朝廷已经形同破败的枯木,似乎随时都会土崩瓦解。此刻的八旗子弟早没有当年入关时的英姿勃发,他们经过数百年的腐化,已经不再具备马上功夫,反而遛鸟、斗蛐蛐的功夫一个比一个高明。

太平天国在这种情况下揭竿而起,准备给残破的清朝廷最后一击。却没想到,遭到清廷的残酷镇压

一、晚清名臣,国之柱石

在晚清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清朝廷主要倚仗两位大臣,一个是曾国藩,另一个是僧格林沁。引用蔡东潘先生的话来说,“南有曾帅,北有僧王”

僧格林沁,出身贵族,血统来自成吉思汗的氏族博尔济吉特氏。由于他作战勇猛,又屡立战功,所以被清廷称为“国之柱石”,这是一个在清朝极高的称号。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北伐军气势汹汹直奔大清朝廷而来。僧格林沁临危受命,咸丰帝更是拿出努尔哈赤曾经用过的宝刀,亲自交给僧格林沁,以此来鼓舞僧格林沁的斗志。僧格林沁也不辱使命,多次挫败北伐军。

咸丰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全歼了太平天国北伐军残部,并且生擒林凤祥,活捉李开芳,要知道这二位可都是太平天国中的万夫不敌的猛将。僧格林沁凭借镇压太平天国的功劳,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被称为“僧王”。

“僧王”对内作战勇猛异常,对外作战也很勇猛,在第二次天津大沽口战役中,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积极备战,构建防御工事,在面对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时毫不退缩,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获得一场胜利。在这次战役当中,英军战舰被击毁3艘,死伤人数也达到464人,最值得说道的是,英军的司令贺布也在这次战役中受到重伤,最后英军不得不选择灰溜溜撤退。

不要小瞧这次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清朝抗击外国侵略者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一次胜仗,要知道,第一次的天津大沽口战役中,清军损失近2000人的代价,才换来英法联军5人死亡的战果。

僧格林沁,凭借对太平天国和抗击侵略者的战功,一时间威名大盛,唯一能和他在军功抗衡的人,就只有曾国藩。

但是僧格林沁并不满足现状,他必须多立战功,成为清朝廷的第一功臣,不允许有任何人和他齐名。

二、僧格林沁披甲战捻军

咸丰十年(1860年),山东方向的捻军崛起,僧格林沁再一次带上他的“屠刀”前往镇压。

捻军其实与太平天国是同时期的农民武装势力,但是捻军却与太平天国有很大不同。捻军只是活动在皖、苏、鲁、豫四省范围内,虽然他们也有组织,分为黄白红蓝黑5个主旗,每个主旗都有旗主,在总旗下还设有大旗和小旗。但是他们互相之间又不是隶属关系,只是根据各个势力的大小划分,属于一个联盟。

在这种情况下,捻军遇到僧格林沁带领的清军,几乎就是不堪一击的状态,早前几次交锋当中,僧格林沁的清军如入无人之境,打得捻军四散溃逃。僧格林沁在这个时候,他认为捻军根本不堪一击,所以产生轻敌的念头,最重要的是,那边的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获得巨大成功,他希望自己能够早他一步镇压捻军。

僧格林沁做了一个错误决定,他选择用残酷的方式进行镇压,使当地的捻军因为恐惧屈服。但是僧格林沁错了,在他的铁血政策下,本来不堪一击的捻军,又聚集起来,这一次他们个个怒火中烧,打算跟僧格林沁拼命。

尤其是捻军盟主张乐行被僧格林沁处死之后,捻军走散的人迅速聚集到盟主张乐行侄子张宗禹身边,重新形成编制。而且这一次的捻军空前团结,不分彼此。曾经互有嫌隙的将领之间,也都暂时放下个人私怨,一起抗击僧格林沁。张宗禹是捻军当中为数不多的能人之一,他这个人能征善战,很小就跟着叔父作战,经验丰富不说,而且多谋善断。

张宗禹根据目前的形式判断,他的捻军不是僧格林沁的清军对手,只能智取。最终定下计策,采取迂回作战策略,让僧格林沁疲于奔命,再伺机反击。

僧格林沁是一位猛将,但是他对张宗禹这样的迂回作战策略十分头疼。张宗禹不断派兵袭扰他的清军,让他的清军得不到修整。清军一旦追击,他们立刻逃跑,绝不犹豫。

僧格林沁最终怒气冲天,带着清军主力誓死追击张宗禹所部,连续追了多日,甚至抓着马缰的手都已经麻木了,最终僧格林沁用束腕将手和马缰绑在一起,继续追击。(手疲不能举马缰,以布带束腕系肩驭马。)就这样,僧格林沁孤军追击,陷入埋伏之中。清军因为多日追击,疲惫不堪,导致大败。他本人带着亲信冲出重围,等他到一片麦田的时候终于坚持不住,最终坠马落地。

张宗禹打扫战场后没能发现僧格林沁的尸体,便组织大规模的搜索,有一位少年,正好遇到独自坠马在麦田的僧格林沁。他看到僧格林沁的穿着,知道这是一位高官,但是他并不知道他就是清军的“僧王”僧格林沁。

少年冲上去将疲惫至极的僧格林沁斩杀,将他斩首后带回去请功,见到张宗禹的时候,少年才知道他就是清军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估计到死也没想到,他身为一代猛将,最终被一名少年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僧格林沁为何这次如此鲁莽,不要命地追击,犯下兵家大忌呢?其实原因也简单,因为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而僧格林沁这边却迟迟没能结束战斗,相比之下,僧格林沁落了下风。

最重要的是,同治帝见僧格林沁陷入苦战,就想让曾国藩带兵前来支援。僧格林沁邀功心切,他想在曾国藩赶到之前,独自得到镇压捻军的功劳。但是他的战功没拿到,反而丢了自己的性命。

至于那位斩杀他的少年,因为害怕清廷报复,事后隐姓埋名,娶妻生子,过起安稳的日子。一晃时隔8年过去了。当年16岁的少年如今已成为24岁的青年,有一次醉酒他说出了这段往事,结果被清朝廷抓捕后凌迟处死。

僧格林沁死去以后,清廷给他举办了葬礼,厚葬。当时同治帝和慈禧都亲自到场祭奠,给了这位蒙古巴图鲁最后的尊严。

参考文献:《清史稿》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