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每年33%的患者丧生,只因他们吃药时这么做

 逍遥_书斋 2022-02-14

提起它,我敢肯定,这是你一生最不愿意吃的东西,没有之一。

但sometimes,你不吃还不行。

那就是——

阿信梳理了一下,今年与“药物”相关的关注度破亿的“大新闻”,拢共也就这么几个:“120万一针抗癌神药进入医保谈判”、“医保谈判药企代表说快掉眼泪了”、“医保药品谈判再现灵魂砍价”……

文章图片1

所以说到对“药物”的了解程度,估计大多数人和阿信一样,主要就是看:吃得起不?

顶多,再加几句类似“头孢配酒,说走就走”的药物禁忌顺口溜。其他的,要么自己通过网上的“攻略”自己搞定,搞不定的,再去找医生。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以抗生素为代表的药物误用和滥用,已经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生计和粮食安全的一大危机

细菌耐药、病毒耐药、疟疾寄生虫耐药等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再过个几十年,人类就被逼上“无药可用”的绝境

文章图片2

如何构建科学用药思维、提升安全用药认知、改变不合理用药行为,不仅是医生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出于对自己和家人健康负责的态度,都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

所以,今天,阿信要为你推荐的是自家的新书,《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的姊妹篇——《张晓乐药学通识讲义》

文章图片3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就不用多说了,出版两年来,“中国好书奖”等大奖拿了个遍,在去年疫情高峰期间,薄世宁医生更是登上央视,屡次刷屏,为大家及时科普各种与病毒有关的知识,及时扫除大家的恐惧。

所以,就专业性来看,大家完全不用担心。

作者张晓乐,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副主任药师。现任中国药师协会患者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用药安全专家组顾问、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副理事长。

结合自身丰富的从业经历,关于“药”背后的知识,估计没人比他讲得更形象、好懂了。

1、用药“艺术”在科学基础上诗意般的选择

有病了要去医院。

选择药物开具处方,这是医生的权力;你取药之前,药师还要替你审核医生的处方,保证用药的合理性。

但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个过程,而理解医生和药师选择药物时遵循的基本逻辑,在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得做个“明白人”

那么,医生和药师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案的时候,都遵循了哪些原则、标准以及基本逻辑呢?

文章图片4

张晓乐

张晓乐老师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就是八个字: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如果说得形象一点,就是患者获益要最大、用药风险要最小。另外,药物选择或用药方案要有最新的、可靠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这就是医生或药师在药物选择上的基本逻辑。

有时除了必须要在有限的药物中选择一种药物或在有限的方案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治疗以外,我们还面临着是否应该用药或停药的选择。

张晓乐老师以自己的从医经历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患者B,36岁,体检查出肺癌,术后两周出现肺栓塞,医生推荐患者看Z药师的抗凝门诊。Z药师建议用华法林进行抗栓治疗,但没料到治疗两周后,患者牙龈出血。

医生觉得继续治疗有持续出血的风险,主张减量或停用华法林。

文章图片5

但Z药师认为,减量或停用华法林,肺栓塞会继续发展,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如果三个月后栓塞不能消除,就需要终身服用华法林,这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治疗负担。这真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Z药师与医生反复沟通,考虑患者比较年轻,又是新发患者,继续用药可消除凝血,使肺栓塞得到治愈。而患者牙龈出血很可能是牙周炎或牙结石导致,就是不用华法林也可能牙龈出血。

于是建议口腔科会诊,同时足量使用华法林,把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尽量控制在3左右。结果,口腔科会诊认为出血确实主要由牙周炎和牙结石引起,经治疗后好转。

文章图片6

在Z药师的建议下,该患者持续足量使用华法林治疗,同时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三个月后复查,肺栓塞完全消除,华法林抗凝治疗在风险已知并可控的前提下获得了最大效益

很多时候,只有当我们接触真实的患者,才发现书本里的那些知识,好像不是拿过来就能直接用的。

为了解决这些实践问题,医生和药师需要联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张晓乐老师说,合理使用药物是一门“艺术”。

2、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往往来源于不正确的用药习惯

药物副作用,准确地说,就是不良反应。

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张晓乐药学通识讲义》中有这样一段形象的阐释:

有一种在打猎时常用的猎枪,叫霰(xian四声)弹枪,“霰弹枪”射击出的子弹会炸成一大片小钢珠,命中猎物的概率更大。

药物就像霰弹枪里的子弹,猎人虽然瞄准的是猎物的胸部,但枪打出去后被击中的还会有腿和屁股。那么猎物的胸部就是药物的“治疗作用”,而腿和屁股也挨了枪就像是药物“不良反应”。

文章图片7

图:《张晓乐药学通识讲义》

大部分常用药,在投放前都经过了严格的药物研发和调试过程,尽可能将不良反应降低,但为了保证患者的知情权,药品说明书中依然会保留绝大部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哪怕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已经低于0.1%,也都会列入其中。

但实际上,很多药物服用后的不良反应,往往来源于不正确的用药习惯

即使在没有疫情的冬天,流感也正值高发期,不少人选择先吃点感冒预防一下,但其实感冒药只能治病,并非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父母一直服用医生给开的处方药,但因为同时进行了所谓的“食疗”,与服用的药物产生冲突,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小孩子嫌药苦家长选择用果汁或牛奶给孩子服药,结果病情加重或者让药物完全失效。

……

世卫组织有数据表明:每年因病死亡的人中有33%死于药源性的伤害,也就是说,每年患病的人中约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的

文章图片8

因为对药的态度“又爱又怕”,有不少人都希望找到对人体完全没有危害的药物替代品,或者经常逃避吃药或者不按时、按量吃药。

这些错误的用药行为,从根本来说,是用药认知的误区,更容易造成病情的加重或反复

很多不正规的保健品商家正是抓住患者抵触药物副作用的心理,才会在网络上对自家产品大肆宣传“无任何副作用”、“包吃包好”等毫无科学依据的卖点。

无论是偏方、保健品还是食疗,都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生和药师建议。

张晓乐老师强调,保健品不可依赖,更不可滥用。其实绝大部分人并不存在营养摄入不足的情况,在膳食平衡的情况下,不需要额外服用保健品或膳食补充剂。

文章图片9

但如果属于以下几种特殊的情况之一,可以选择一些保健品: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可以补充叶酸、铁和钙。

老年人和长期饮酒的人可以补充一些维生素B12。

更年期尤其是更年期症状比较明显的女性可适当补充一些大豆异黄酮,绝经后的女性可以适量补钙。

经常口腔溃疡者可补充B族维生素,长期缺乏日照的老年人可以补充一些维生素D。

有“三高”和心脏病风险的人可以补充一些鱼油或者不饱和脂肪酸ω–3,有些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补钾。

有骨关节问题的中老年人可以补充一些硫酸软骨素。

有预防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需求的人可以补充一些膳食纤维。

3、幕后故事:药师,用药安全的“吹哨人”

大多数人去医院,除了医生、护士之外,会很自然地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药师。

在我们的认知中,他们不过是在取药窗口给你发药的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而已,没啥技术含量。

但其实,他们真正的活儿可比这多得多,也有意思得多,可能也会颠覆你的认知——他们才是用药安全的“吹哨人”,守护患者安全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

药师的职责,首先就是审核处方,简单来说,有三点。

文章图片10

第一点,审核处方中医生的诊断是否规范

什么叫诊断规范?比如,写“发热”就不对,发热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不是疾病名称,那写“肺炎”是不是就可以了?也不规范。到底是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还是真菌性肺炎?病因不同,用的药是不一样的。

诊断写得不规范,药师就不能通过处方中的药品去理解医生的治疗意图。

第二点,审核诊断与药物匹配的适宜性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药,但长期吃可能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所以如果药师拿到的处方是二甲双胍和维生素B12,诊断是2型糖尿病,那么药师立刻就能理解医生的意图。

但如果处方是二甲双胍和维生素D,那药师就要警惕了。

第三点,审核药和药之间有没有相互作用

比如处方是抗血栓药华法林和止痛药曲马多,诊断是“脑梗死,坐骨神经痛”,诊断规范,处方用药也是适宜的,但是两种药合在一起用就有问题了。

药师对这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的用药风险必须干预。

文章图片11

药师的工作就这些?远远不止。张晓乐老师还说了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一家三甲医院住院药房的S药师上班后开始摆药,当剪开西力欣(头孢呋辛)铝塑包装后,她不经意间发现药片的颜色有些“不正”(跟以往的略有差别)

午间休息时,S药师把此事告诉了药房组长L药师。两人一起仔细查验了药品包装,未发现异常。

下午,L药师把这件事反映给了药库负责采购的K药师,K药师和厂商代表进行了电话沟通。第二天,厂商代表来医院仔细查验药品,也没查出问题所在。

最后,该企业质量与法律部门负责人从上海飞到北京,查明药品确实有问题。遂将样品送药检所鉴定,最终证明这不是药品质量问题,而是地道的假药!

后经查明,这是一起发自源头的严重的假药售卖事件。由于各方迅速采取行动,这起假药事件没有在全国范围造成很大影响。

文章图片12

你看,在你服药前有医院药师慧眼识假药,药师就是你安全用药的守护者啊!时刻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站岗放哨”,这个过程就是医院药师所做的药物警戒工作的一部分。

在患者用药这个环节,医生和药师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背后的理由是医学和药学已经不是包含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学科,也是制度安排下两个独立的工作领域。

总的来说,药学之如医学,药师之如医生,虽然处于配角位置,但在守卫我们的生命健康的过程中,也唱着“重头戏”。

如果你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希望给父母、孩子、亲友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那么光靠医生是不够的

这本书,

你可以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它,

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来领会它,

但,你和家人的终生,必将受益于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