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名著是不是离不开“忠君”的主题?

 隔纱看晓雾 2022-02-1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陶小丽,网名如风,安徽铜陵人,爱好文学,喜欢阅读,不求甚解,但求有趣。



因见有文写四大名著除《红楼梦》之外,都离不开“忠君”的中心思想,并批评这是那三位作者的限制。于是我也重新思考了一下四大名著,我不作批评,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下,并不认为自己是对。况且我还没看过《水浒传》原著,说来惭愧,我的审美标准大概很不入流,我情愿读科幻而不读《水浒》,精力再读,选一部名著认真完就很不错。

有人认为余华作品读起来让人窒息,那他应该读《红楼梦》也感到窒息,老实说吧,《红楼梦》并不如梦幻般美好,而是很悲惨的现实,如熵增定律一样让人绝望。但我认为余华写的作品很好,他揭露画皮之下的现实,虽没《红楼梦》那般华美繁丽,但我读着并不窒息;而红得发紫的余秀华,我实在不敢恭维,只能说句:不明觉厉!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之所以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著”,肯定有其相当的文学价值,思想暂且不题。这些作者可不是靠写书大富大贵,弃糟糠而求处子,他们有些书没写完人完了。《红楼梦》就是如此,作者没从《红楼梦》捞起任何好处,纯粹为了写作。至于捞到好处的作品,于今人来看却是成为文人的污点,比如杨雄《剧秦美新》,我回来发发这篇赋。

《水浒传》原著我没看过,电视剧看过,要说作者中心思想是“忠君”?我没看过原著,少题看法。作者施耐庵到底是赞美宋江一帮人还是有题外之意,我不得而知。从电视剧中,我看到的宋江也许是两种人:

第一种,忠君不二:宋江开始不过小吏,但对人很好,人称“及时雨”,官府的押运他知后会通知一些江湖“侠士”,如果说他忠君,为何要做不利官府之事?只能说,他放长线吊大鱼,有人是被逼为寇,比如典型的林冲。一些则通过毒辣的手段拖他们下水的,扈三娘,呼延灼等等,我记不清了。这些人不知怎么就对宋江忠心不二,以为他真的可以“替天行道”。结果,还是被朝廷招了安,宋江把一大批有碍社会治安和武艺精湛的勇士送给朝廷。接着宋江带领自己死忠征辽国、战田虎、灭王庆、亡方腊,这大功还了得!当然有功得封赏,幸存下来之人接受了各等功赏,虽是有功有赏,却一个接一个死于非命!甚至当宋江喝了毒酒中毒后,因担心李逵再次起兵造反,也让李逵饮酒毒亡,这叫死了也要爱国君!不知作者对宋江此举是赞同,还是向世人说明忠君的结局不过如此?宋江的角色塑造——造神大约如此吧:爱民如子,大善若水,是黑暗现实的救世主,于是有智者为其所使,武者为其所用,创造一个新的公平正义大同世界。哪知他们壮志未酬就被心中之神送到冥府,不是英灵殿,英灵殿可是能与神畅饮佳酿,冥府里有什么?

第二种,宋江不甘为小吏,利用了所有人,为自己为位高权重作棋子,但不立功不行,是以替朝廷征辽国、战田虎、灭王庆、亡方腊,当然这些人不能归顺吾宋江啊。用多少鲜血铺就高功厚禄。那是打着“忠义”之旗来实现自己的私愿,到头来为他人作了嫁衣。

《三国演义》小说看过,但也忘得差不多,虽和历史相当大的出入,但有不少计策让人喝彩,丰富了历史寥寥数笔的单薄。但不知怎的,作者为何要那么高抬诸葛亮和刘备两人?老曹和皇叔都死后,曹丕称帝,让他在北方称帝就是了。吴蜀也称帝,各安其土不行吗,非得要完成刘皇叔未完大计,是以诸葛亮一心北伐。不用想,打战要死人,还得要物资,五次北伐呀,难道诸葛亮真有法术变出物资和人才吗?如果没有此等法术,蜀国不战就已经被折腾得不堪一击。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在,刘禅不投降的话后果很严重——被夷族不算还拉着许多蜀国人一道死,这能怪刘禅吗?

如果诸葛亮改变策略,三国各安其土,互不侵犯,予民修养,做好国防,这样三国谁也吞不了谁,谁都在励图精进,跳出大一统后便从上至下日益懈怠腐败的怪圈。

还有,诸葛亮既然神算如斯,竟算不到他北伐的结局吗?更深层次来看,诸葛亮的智和刘备的仁都包藏着野心,莫非他俩真统一三国后,百姓就生活在天堂了?是以高刘备和诸葛亮就得贬刘禅为“刘阿斗”来弥补,我不赞同,不知作者可有这倾向就是了。要说“忠君”,《三国演义》有这嫌疑,但不再忠于汉献帝,而是忠于自己的集团。

《红楼梦》电视和小说都看过,电视当然没小说好,要说《红楼梦》反对“忠君”,为何结尾又写贾府再度兴起?还不是落入结尾要“皆大欢喜”的窠臼!怎么给人感觉有种狗尾续貂之感。与上两著不同,《红楼梦》写太平盛世中大家族明争暗斗,百姓生活凄凄惨惨。人物都是有血有肉,食人间烟火,相当不错的写实,而不是写梦。

要论文学功底,红楼梦自然要高一筹。所谓高那就是诗词之高,不是一般读者可看得懂,我知道清朝的文字狱甚于地狱,也许有叶音让人一时想不到是哪个字,是以让人读得云里雾里。至于当今《红楼梦》被捧为文学价值无人超越,唯《红楼梦》是则,我想南部赡洲之人是写不出高于《红楼梦》之作,但并不代表没人写出更高等的作品。

作者在书中就算是赞美贾宝玉反对“忠君”的话,说他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但也没见他行甚么善事。自己招惹金钏导致被老娘发现,老娘只管煽金钏出气,他也不替金钏澄清半个字,抽身便跑。金钏不是统治阶级,可以替她说说话吧?大概他最后的出家算是作者弱弱地反抗“忠君”的意思吧。

有人说《红楼梦》有怀念明朝之意,有哀悼明朝灭亡之意,有吗?我想应该是哀悼优良者不幸的命运,所谓“逆淘汰”,也就是熵增定律,一个完美的系统必定走向混乱而漏洞百出,如宝玉所说:“那些女子年轻时怎么一个比一个可爱,一老了就得人嫌?”按理,随着年龄增长,见识和心境应该更有魅力,但现实并非如此:女子随着年龄增长,相貌和涵养一并消逝,你说这个事实让人绝不绝望到窒息?为何会这样?大约是土壤不良吧。个人一短见,莫要当真,我水平不高,因此不解《红楼梦》真正有何玄机。

哦,漏了一个《西游记》,西游记原著远远好于电视,我正打算细细看。有人说《西游记》表达“忠君”的主题,我也不知表达在哪里。作者明明就批评大唐帝国所在的南部赡洲,而南部赡洲以孙悟空求学实用本领的目光来看,他永远学不到什么,只学到追名逐利,不信看原著:

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持篙试水,偶得浅水,弃了筏子,跳上岸来,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挖蛤、淘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馀。

这不仅仅是魔幻篇,也不仅仅孙悟空的英雄事迹,一路妖怪大多是悟空杀不了的,还得靠主子来收;纵然孙悟空有天大本事,这替主子取经的唐三藏却屡屡打压他。南部赡洲唐僧就是如此,妖怪变得人模人样,几句话哄了他,他宁愿信妖救妖,却罚孙行者。这是不是一种最恰当的隐喻?

不像《红楼梦》那样消极反抗,《西游记》有积极意义。比喻功劳最大的行者毕竟成了佛,成了佛,便即大智大慧,看透人生,而不是“忠君”。李世民那段不过配角,要让南部赡洲信仰佛教,移风易俗,只有让李世民心甘情愿求真经。真经是什么不重要,即使李世民宣传真经,南部赡洲还是追名逐利依旧,所谓“人为财死,人为名亡”,谁真正“忠君”了。

所谓真经,一路经历最重要。历尽风雨险阻,历尽各种人情世故,悟透本质,便是真经——真正经历并有所感悟。平时我们旅游吃饭那不是真经。

奇怪的是天庭配合灵山让南部赡洲归信佛教,难道天庭不想有信众?

那灵山可是到处搜罗战力哦,比喻孙悟空三师兄弟、熊精黄风怪、红孩儿等等为了争名夺利吗?明显不是。一旦你知道,你就会明白《西游记》写什么了。

当然《西游记》不好之处,就是文笔不够精炼,但很通俗易懂。凡事总有缺陷,这就是后来的真经也要缺一块。

我当然并非说《西游记》是最好的,只是我看西游记不吃力,而且觉得很有趣,没办法,境界低就境界低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