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幸运处是找到自己的生命支点 ![]()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 ![]() 前几天看到著名作家格非的一个采访视频,标题是《现在的孩子还需要文学吗?》,视频只是截取了采访的一部分,大概2分钟多一点,具体内容我不大记得了。 但是惊鸿一瞥之下,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因为格非先生大意是现在的孩子是最需要文学的,因为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健全孩子的人格,帮他们成长,给他们在人生苦难时极强的生命韧劲儿。 ![]() ![]() 我深深赞同这个观点,一是因为自己也曾历经生活的摔打,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汲取了生命的韧劲儿,在最青春活力的年纪里压抑苦恼,甚至绝望但因为从阅读中懵懵懂懂抓住那点韧劲儿,而至今天练就一身通透从容的本领(也可以说是佛系,但绝不是年轻人流行的丧)。 二是因为春节假期里阅读了作家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深有感触,先生的一生也是深深印证了上面的观点。之前读《追风筝的人》时,心内汹涌澎湃的情怀还未熄灭,阅读《我与地坛》,让这种汹涌澎湃的心情更如怒海狂涛,激荡灵魂。 ![]() ![]() 《我与地坛》篇幅不长,是一部短篇散文集结而成的散文集,读完很快,但读透却需要时间和阅历。许是因为现在到处都是可读的文字,到处都是能写文字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有那么一刻狂妄的认为,自己也能写出这样朴实的文字,假期闲来无事,二刷三刷之后,愈发羞愧,自己真是井底之蛙,大言不惭。 文字是能写得出,但作家对于死亡的思考,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思辨,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企及的,甚至是别的同等级同水平的作家也无法做到的。 ![]() ![]() 他在最狂妄的年纪上忽地残废了,他一生钟爱体育,他的母亲为她小心翼翼肝肠寸断,他有理想,但命运给他开了玩笑,让他求而不得,他说她的母亲太苦了,其实我觉得是他太苦了。 最折磨人的,不是身体的苦,不是生活的苦,是精神的苦,是心灵的苦。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生活优渥的人会得抑郁症,衣食无忧的现代人心里毛病一大堆。 ![]() ![]() 我最感慨处是他在最痛苦的时候,他沉浸在小说和文学作品里,后来有地坛这么一个地方,让他思考。文学让他的精神有了懵懂的韧劲儿,地坛给了他把韧劲儿注入血脉的安静力量。 所以,他的文字是灵魂从地狱归来后涅槃重生的智慧之果。旁人没有亲自经历过,是永远不会写出那样的文字的,就像没人能活出第二个苏东坡,没人能写出第二部《史记》,也没人能像鲁迅一样笔锋犀利,心忧国民。 ![]() ![]() 这世上如史铁生一样,遭遇命运捉弄的人数不胜数,但他留下了让我们无论何时阅读都能引起共鸣和感慨的经典作品。这也是我觉得史铁生先生最幸运之处,也是他自己认为的最幸运之处,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支点——写作,找到了跟命运和解、跟自己和解的最有效办法。 我并不是想说所有人一定都要去写作,我只是想说,这一生之中,人得找到自己的生命支点,是无论陷入怎样的绝境之中,都能绷紧那根弦儿,把自己从绝境之中拉出来,是永远相信未来的某个信念。 ![]() ![]() 生活平凡且无常,我们因有信念,能活在当下也能奋力拼搏; 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虽如宇宙尘埃渺小,但自能活出温暖光芒。 图来自网络,文为原创,欢迎关注[窗外的白杨]原创文学平台,给你的精彩人生留印,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确保稿件为原创首发。优质稿件,将在“今日头条”上推送! |
|
来自: 青白眼e1vedie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