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 ,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作用 ![]() 斗拱作为大型或较大型建筑柱子与屋架之间的承接过度部分,承受上部梁架,屋面的荷载。并将荷载传导到柱子上,再由柱传到基础。具有承上启下传导荷载的功能。 贰 ![]() 斗拱用于屋檐下,向外出挑,承挑外部屋檐,可以使出檐更加深远。而建筑物深远的出檐,对保护柱础,墙身,台明等免受雨水侵蚀有重要作用。斗拱用于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节点处剪力的作用。 叁 ![]() 斗拱用于檐下,在建筑物上下架构架之间形成一层斗拱群,这一层由纵横构建,方形升斗组成的颇有弹性的结构层,就像一层巨大的弹簧垫层,组成可以吸收纵横震波的空间网架结构。对于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十分有利。 肆 ![]() 从建筑学角度看,经过造型加工和色彩美化后的斗拱,又是很富有装饰性的构件,在封建社会,斗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上的主要标志之一。建筑物施用斗拱的制度如何,直接表现着建筑物的等级。 斗拱顺应木建构,在柱额梁枋上适应构架大小,檐出深浅、平座高低而变易自身。它的众多方木条方木块相组合,卯榫精而有致的穿套,刚柔相推,均匀地承接上方屋顶重力又应接四面八方可能发生的冲击力,这个缓冲效应也就是《周易》中表明的“其动也直,其静也翕” 的活力。而斗拱既为象器又兼构器,所谓“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此中可看出,古代社会中华民族常将技艺文化与观念文化统一起来的愿望与努力。 ![]() 【版权声明】本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