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台湾“第一大家族”祖地---平和五寨埔坪

 平和乡情 2022-02-14

探访台湾“第一大家族”祖地

平和五寨埔坪

黃 武 疆

      “一部雾峰林氏家族史,就是半部台湾史” 

      《人民日报》社记者冯学知曾亲赴台湾采访撰写《探秘台湾昔年“第一家族”——雾峰林家》。文章开头写道:昔年国民党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正史野史多如牛毛。其实,台湾早年也有“五大家族”之说,皆盛极一时,留下不少奇闻轶事、江湖传说。而今,当年的五大家族中,……雾峰林家以极具艺术价值的祖宅和世代忠烈的声望一直为人景仰,始终是台湾各派政治势力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当年马英九竞选台湾领导人的第一站便是到雾峰林家拜码头,并亲笔题下的“三代民族英雄,百年台湾世家”之辞。

      雾峰林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开基祖来自漳州府平和县、发迹于清中后期,曾集军、政、农、商、学势力于一身的大家族,据传当年朝廷向台湾派遣官员时也得征得雾峰林家的同意,否则官员来了也只能当摆设物,更夸张的说法是,台湾当年几乎所有中了进士的读书人都必须得做林家的女婿,谁都跑不掉。作为昔日台湾第一望族,林家的兴衰与近代台湾紧密相连。

      其实,让人感慨的并不是林家当年的权势如何的如日中天,而是林家世代族人的家国情怀。林家建筑所有正房不像其他宅子那样坐北朝南,而是坐东朝西,寓意着心系故乡,心向大陆。

      清末至民国,国难当头,雾峰林家先人抛家舍业,前仆后继,以身殉国,林文察、林朝栋、林献堂、林祖密、林正亨,一代接一代的民族先驱英雄,撑起这个台湾世家,成为宝岛之灵魂。

林文察、林朝栋、林献堂、林祖密、林正亨

台湾雾峰林家(网络图片)

挂在正门口的“宫保第”匾额冯学知 摄

台湾第一家族绝世传奇

林祖密是日据时期恢复中国籍的第一个台湾人
图为当年国民政府颁给林祖密的复籍证书
网络图片

      木本水源,当大家讲起此诧风云的台湾雾峰林家,必然会提到他们的开基祖林石与祖地平和五寨埔坪。

      壬辰正月初四日(2022年2月4日)下午,笔者应五寨乡贤林奇彬先生的热情邀请来到埔坪村。在绵绵的春雨中,五寨乡原人大主席林辛丑、埔坪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林四渊、埔坪林氏宗贤林志峰、林西湖、林国华等陪同下探访这块神奇的土地,穿过纵横交错的巷道,走进思永楼、绥丰楼、林氏祠堂群,这些见证漳台深厚渊源的文物古迹留在镜头里,也将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十多年前,笔者为平和县一些乡镇做规划时,曾有乡干部咨询笔者,地处平和边缘的五寨乡该如何发展?笔者当即提出建议:唱好“对台戏”、守护“古窑址,就是重点做好对台交流文章,充分发挥埔坪林氏(台湾雾峰林家祖地)、广卿庄氏(台湾农民起义首领庄大田故里)、前坂李氏(台湾新党副主席李胜峰祖地)等涉台、对台的牌子,保护台胞祖地文物和传统村落,以埔坪为中心将重要这些古村落、土楼、祠堂群、庙宇串联起来,并仿建雾峰林家“宫保第”部分建筑,规划建设成“台湾原乡文化园”旅游景区,打造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再把申遗的“克拉克”古窑址保护好,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然景观龙须洞开发好,五寨乡可成为重要的文旅、商贸中心。

      当然,任何远见的规划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和适当的时机才能落地。已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埔坪村,遵循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抓紧申请维修倒塌严重的思永楼、绥丰楼,控制好祠堂群周边的新建筑。只有把见证漳台关系的历史文物资源保护好了,才能展现埔坪的文化内涵。

      五寨乡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笔者与五寨乡亲交往多,台湾雾峰林家后裔也曾找笔者交流、探讨其家史,笔者撰文多篇宣传五寨。如:

      《重磅:台湾名门望族祖地---平和县五寨乡地名对联!(点击进入)

      平和人、台湾新党副主席李胜峰精彩演讲热传网络(点击进入)

埔坪村卫星图




思永楼





      思永楼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为清朝雍正年间(1773)埔坪林氏开基祖子慕公第十一代孙志连公倡建。起名思永楼,有“孝思永远”之意。据说这座土楼历经三代才建造完工,直到林志连的孙子林帝才建造完成,整座建筑呈楼中楼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雨伞楼”亦称“楼心式土楼”,即外环低,整体呈“凸”字形,远眺仿如撑开的雨伞,具有独特的建筑美感。外楼3层21间,内楼4层16间。楼墙是用生土、红糖、糯米饭“三合一”夯实而成,呈楮黄色、楼门、柱、窗、廊均为细雕花岗岩。思永楼大门两侧的阶石长达613cm、宽59cm、高18cm,重量达3千多斤,在机械条件简陋的古代,石匠是如何取材并运输到楼前,至今是个疑问?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建楼者的财大气粗

      林志连这一脉,在他祖父林明信祥斋)时期一度因家道败落而流浪至广东潮州麻寮。麻寮当时是有名的青花瓷产地,而林明信在当时也是村里有名的烧窑能手,在流落麻寮时如有神助,不久开始发家致富。离家时乞讨为生,回乡时却是白银一担一担的雇人抬回,所以才会有子孙后代的辉煌腾达。

      据传林志连的祖父林祥斋处世有德,拥有一副烧制瓷器的绝技,二十多岁携妻带儿高薪受聘于广东潮州瓷窑,后又与当地瓷器老板合伙做生意而发家起来,巨财运回五寨埔坪先盖“风吹辇楼”(今埔坪粮点)。林祥斋五十多岁回故里定居,有一天他在“风吹辇楼”前问时年六七岁孙林志连:爷爷能建这么大的楼,你长大了要干什么?当时志连说:我长大后要建一座比你大、比你高、比你美的大楼,祖父赞其有志,所以林志连长大后开始建思永楼,有父子公孙三代造二楼之美称。

      思永楼建成后不久,林氏就诞生了一个“兄弟同榜”的佳话,即乾隆年间,思永楼里的林长潘12岁中了举人,林长潘的兄弟林永遇在同一科举会试中也中了进士,其孙毅和,清皇授予“诰赠奉直大夫”建大夫第(府衙)。楼前大埕两边旗杆座举人旗、进士旗、三公(五代)旗迎风飘扬,似乎在讲述思永楼这段辉煌壮观的历史,当然,这些都是古时留下的佳话,重要的是到了今天,同样的佳话同样层出不穷,埔坪林姓乡亲的后代,考上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的都不乏其人。

思永楼匾额(黄坤华 摄)

思永楼远景(黄坤华 摄)

思永楼远景(黄坤华 笔者 摄)

思永楼远景(黄坤华 摄)

思永楼墙(一)

思永楼的墙(二)

思永楼

殘壁寒草留寂寥
光石照雨映喧囂
名望宅第待修葺
不忍祖居落蕭條

思永楼简介

思永楼合影(黄坤华 摄)

十多年前的思永楼(吴泽龄 摄)





奉直大夫第





      据载,林子慕第十二代孙林志连之子林毅和于清雍正时诰赠大夫,林毅和之子林樊建遂建大夫第,是一座保存尚较为完好的遗址,当地人俗称为“府衙”。

      这座府衙是一个完美的建筑,大门下面还有一个两尺高的门槛,还有三个铁链锁着;大门上应该有个“奉直大夫第”的匾额,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被毁了,只留下旁边“和为贵、善有余”六个字;门楼雕梁画栋,木雕工艺十分精湛。大门的左右两边有两个石鼓,为青绿色的致密材质的石块,下方上圆,上边雕刻着九龙图案;石鼓旁边是两幅浮雕,内容为山水、树木、花草、人物,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浮雕上边是两面木质花窗,雕着镂空的云纹,与下边的石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府衙的门面。

      走进门楼是方形开阔的大埕,左边也就是府衙的正前方,是一堵通透的围墙,围墙用红砖砌成十字形的图案,这中间还有一块雄鹰搏击图,矫健的雄鹰煽动着翅膀,向下俯冲,十分逼真。

      再往里走,登上三级台阶,便是最气派的府衙大厅,相传这大厅比起平和九峰县堂还要大,还要气派,可见当时府衙的级别之高,中间两根水桶大小的柱子支撑起火厅的大粱,上面的斗拱撑着斗拱,斗拱上放着横梁,斗拱与横梁的交界处雕刻这威武的狮子,狮子口中咬着一个圆球,张牙舞爪,叫人不敢逼视,横梁上画着许多漆画,有神话传说,也有才子佳人,还有英雄故事,画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厅的屋脊中间镶嵌着许多用玉石或者瓷片,装点成各种花草,两边用空心红砖压着,屋脊的末端,是修长的燕尾,大厅后边有两个拱形的石门,走进石门是一条过道,过道的脚线是用花岗岩砌成的,面还刻有许多图案。通道后面是一个天井,天井上去就是后庭,后庭中间是主人的客厅,客厅的屏风都是镂空的,雕刻得十分精美。大厅右边是一个小花园,花园旁边是小姐的绣楼,绣楼设计精美别致,绣楼前面没有用砖砌成,而是用类似屏风的花雕装饰而成,风格与大厅迥然不同;这里的门框有六边形的,也有花瓶状的。窗户有四方形的,也有圆形的,据说,这座府衙一共有有100个门,99个窗。令人遗憾的是,再精美的艺术也会在时代的变迁而烟消云散,留下叹息!



奉直大夫第合影(黄坤华 摄)

奉直大夫第的雕刻与墙壁
奉直大夫第简介

奉直大夫第合影





林氏宗祠





      埔坪林氏大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建筑建于清顺治年间,1986重修至今。面积843平方米,座北朝南。布局依次为门楼、前厅、正堂。门楼两侧有一对青石抱鼓,塑有人物浮雕。前厅门窗以缕空图案组成,两侧走廊为7檩卷棚式。正堂为17檩悬山抬梁式结构,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金柱为菱形。宗祠内有林朝栋购公田为林氏家族祭祀用的“田产碑记”一方、林祖密委任状一件。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宗左边不远处尚有四座祠堂,分别是龙头(安厚)祠堂、金房花砖祠堂、金房大房祠堂、龙头祠堂正前方为虎房祠堂包括大宗共五座祠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出生于台湾宜兰,其祖籍平和安厚,为埔坪龙头祠堂一脉。

      据《林氏家谱》记载,元至元年间(1335—1340),林子慕在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开基,传裔分布于平和县五寨乡和安厚镇多个行政村、漳浦县的象洞和东厝,以及台湾台中、宜兰等地,至今已传世二十六代。1746年渡海到台定居的“雾峰林家”开基祖林石为林子慕的第十四代子孙。

      台湾雾峰林家声名显赫,留守埔坪祖地的林氏也仍然非常出色。据家谱记载,林家在埔坪蕃衍发展,在清乾隆年间即成为望族,创建“三教堡”学堂,培养出进士举人、秀才共30多名;进入新社会时期,林氏家族更是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大学生,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在近现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埔坪林氏族人也作出了大量贡献,红三团曾进驻思永楼开展革命,有100多人参与到革命队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16人。今天的埔坪祖地的林氏子弟,更是高瞻远瞩,他们北上漳州、厦门、泉州、上海、北京,或南下深圳、广州、海口从事信息技术、房地产、建筑工程、印刷包装、服装生产、餐饮服务等,开拓进取,各领风骚。


林氏大宗

林氏大宗门前合影(黄坤华 摄)


林氏大宗(黄坤华 摄)

林氏大宗木雕与功名牌匾(黄坤华 摄)
“文魁”、“武魁”、“四世大夫”、“武威将军”、“四代一品”、“太子少保”、“兄弟同榜”、“叔侄同榜”,其中“四代一品”、“太子少保”等牌匾为清同治朝廷御赐“雾峰林家”

埔坪林氏家风家训
埔林后裔,功名显赫

见证两岸宗亲关系的碑刻《奇昂公祀田》





绥丰楼





      根据吴泽龄先生提供的材料:绥丰楼建成于清乾隆八年(1743),方形抹圆,楼高二层,楼内有水井一口。内院埕边长15.3米,内台宽1.1米,单元含内墙进深7.75米,底层外墙厚0.87米,花岗岩条石外台明0.6米,高0.53米。外墙采用三合土夯筑而成,花岗岩块石墙脚高出外台明1.43米,房顶出檐较小。

      绥丰楼的大门东南向,为内外双重花岗岩方框夹拱劵门组合,大门宽1.52米,高2.28米,门厅宽4.4米,门楣上方嵌一石刻“绥丰楼”匾额,匾落款:乾隆八年癸亥 乡宾林名熠建。匾额两侧下边置方形石刻“卐”字纹饰门簮一对,门前铺设三级条石踏跺。

      雨中的绥丰楼显得更加的衰落,屋顶塌陷,瓦片碎裂脱落,梁橼檩条腐朽,亟需抢救性维护。

绥丰楼匾额

绥丰楼

绥丰楼旧照(吴泽龄 摄)

筆者題記

林氏渡海開新路

世代經營繪宏圖

國難當頭舍家業

滿門忠烈載史書

滄海百年大家族

聲名顯赫功特殊

中華一統志不變

惟盼富強享同福


平和人过台湾示意图

黃 武 疆

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