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需要的真实,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庙论阅读 2022-02-14

《读库2106》上有一篇讲何伟的文章,我才记起,又不敢确认,似乎在多年以前读过他的《寻路中国》。

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等杂志的撰稿人。他写了"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

不过我今天想写的不是他和他的作品,而是作者何雨珈在这篇《最后一课》的文章中所讲的“事实核查制度”。

文章说何伟在《纽约客》发表的非虚构文章,媒体方会打电话给他文章中的相关人士,核实文章中的场景、对话、引用是否真实,措辞是否出自受访者角度的准确表达等。比如何雨珈在文中描述道:

他(何伟)的很多文章我都有帮忙前期调查联系,进行一些中文资料的查找,免不了被事实核查员核查。在每个他发表文章的周一前几天, 我就会心里吐槽:“事实核查员又在发疯了!”每一个场景描写都必须拿出看得见的图片或视频证明,每一个数据都必须有两个以上可依赖的来源支持;到底是“很多”,还是“一些”;到底是“某个”,还是“某几个”……很多时候,我都是一边骂骂咧咧地回邮件,一边对这篇非虚构作品的真实性感到十二万分的放心。

这种让文字更为真实的努力,有意义吗?毕竟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是主观的呀!

这当然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客观的真实和准确,才能更有助于理解作者主观的思想表达。就好像我们看一部古装电影,即便就是讲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布景、衣饰如果不属于那个朝代,甚或对话里老是出现后时代才有的词汇,我们会觉得这部电影对观众没有起码的尊重,除非它就是一部搞怪的无厘头电影。

负责任的写作,就是在客观事物上务求真实。

但我们老觉得真实离我们挺远的,因为好些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不能逻辑自洽。不仅很少在客观事物上审查较真,反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主观表达的审核上了。 

比如我自己在写文字时,就得先进行自我审查,某种观点会不会得罪人,我的想法是不是很危险而容易引起骂战,我的表达是不是有敏感词过不了审。自我审查后,好些思想火花就熄灭了,就不会再写了,就忘记了。

而我文字中的客观事物,写起来就很随意。某些词语的概念,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定义,或者求助于网络。你也知道,网络上的信息也不一定是靠谱的。如果引用一些人说的话,就用上“据有人说”、“好像谁说过”之类,意味着引用错了也无所谓。

所以,文字背后是写作者的功力。功力差的写作者,知识积累少,遇事不调查,靠着东抄西凑,写出来就难免逻辑混乱,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一如我的这个公众号里的文章。

有坚实的客观描述的真实性打底,主观论述才能更可采信。

有时候我在想,霸占着很多阅读软件里排行榜的那些“”,什么几乎全是爽文、架空、修仙类虚无缥缈的文字,是因为那么多人不需要真实吗?还是真实太可怕了让他们想要逃避?

我们对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深恶痛可走在街上,却不敢走近流浪乞讨的妇女儿童,而总在爽文的世界里过着匡扶正义、拯救世界的瘾。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这样的人。

真实也许真的是很残酷,却才是需要我们记录或阅读的有价值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