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宜 MD 有一类称作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物质,包括了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并为身体提供葡萄糖的麦芽糊精、淀粉和糖,还包括了有助于肠道粪便排泄并可作为微生物“食物”的膳食纤维。而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主食中的淀粉就是其中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淀粉是植物种子和块茎中贮存的营养成分,大米中含淀粉62%~86%,小麦含淀粉57%~75%,玉米含淀粉65%~72%,马铃薯淀粉超过90%。唾液中的淀粉酶将食物中淀粉水解成了麦芽糖,胃肠中再被胰脏分泌出来的唾液淀粉酶水解形成葡萄糖被小肠壁吸收。支链淀粉部分水解可产生称为糊精的混合物。淀粉能为人体补充大量能量,因为淀粉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的聚合物,属于长链糖的一种,人们使用淀粉以后,在口腔和胃肠中就能转化成葡萄糖,而且在人体内能快速转化成能量,满足人体正常工作时对能量的消耗,能为人体补充能量缓解身体疲劳。生活不中不但高血糖是疾病,低血糖也是一种疾病,如果人们出现低血糖,容易出现四肢无力和头晕等多种不良症状,这时可以及时食用一些淀粉,因为淀粉在口腔中会与唾液之间发生反应,会产生大量的麦芽糖,而这些麦芽糖进入肠胃以后,又能转化成葡萄糖,能满足人体对糖类物质的需要可以让血糖指数尽快升高。淀粉是一种高糖食物,其吸收率特别高,人们食用以后可以快速把这些糖类物质吸收和利用,在人体在吸收过多的糖类物质以后不会产生代谢,把其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能让人们的体重明显增加。 淀粉中有些可被机体快速消化吸收,有些则是被缓慢消化吸收甚至无法被人体吸收。依据淀粉在人体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的特性,将其分为快速消化型、慢速消化型和抗性淀粉三类。源自粳米饭、馒头、面包、饼干、即食马铃薯和薯片等的快速消化淀粉,可在小肠上部即被迅速消化和吸收,因此,导致人体血糖水平的快速上升;而来自豆类制品、意大利面、坚果等食物的慢速消化淀粉则在整段小肠中在缓慢蠕动过程中被逐渐消化和吸收;至于抗性淀粉,则是指那些无法在小肠中被消化的淀粉,其却会被人体结肠中的微生物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包括有益于结肠健康的丁酸盐,其最佳来源包括全麦谷物、豆类及其制品、坚果、种子、淀粉类蔬菜和硬香蕉等食物中。此外,食物加工烹饪的方式也影响其含量。冷却了的含淀粉食物其抗性淀粉含量会增加,包括:煮熟并冷却的米饭、红薯、意大利面或土豆沙拉。 抗性淀粉不溶于水,能溶解于2mol/L KOH溶液,耐热性高,在高温蒸煮后,几乎没有损失。持水能力低,含热量低,热值不超过10.0~10.5kJ/g。目前将抗性淀粉分为4类:RS1、RS2、RS3、RS4。RS1指物理包埋淀粉,是由于机械加工而使淀粉颗粒发生物理屏蔽作用,被锁在植物细胞壁上使其不能为淀粉酶所作用的部分。常见于轻度碾磨的谷类、豆类等食品中;RS2指抗性淀粉颗粒,为有一定粒度的淀粉,如生的薯类和香蕉淀粉。物理和化学分析方法认为,RS2对酶具有高度抗性。RS1和RS2经过适当加工后仍可被淀粉酶消化吸收;RS3指老化淀粉,是凝沉的淀粉聚合物,由糊化淀粉冷却后形成。这类抗性淀粉分为RS3a和RS3b两部分,其中RS3a为凝沉的支链淀粉,RS3b为凝沉的直链淀粉。RS3b的抗酶解性最强,而RS3a可经过再加热而被淀粉酶降解。对于RS3的抗酶解机理存在2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是由于直链淀粉晶体的形成阻止淀粉酶靠近结晶区域的葡萄糖苷键,并阻止淀粉酶活性基团中的结合部位与淀粉分子结合,因而使RS3产生抗酶解特性;另一种认为RS3之所以能抵抗酶的水解,是由于形成直链淀粉晶体的双螺旋之间存在较强的氢键及范德华力,使得RS3的分子结构非常牢固,热稳定性强,因而在人体的胃肠道内不能被消化吸收。RS3是最主要的抗性淀粉;RS4指化学改性淀粉,用基因改造或化学方法以及一些化学官能团的引入而引起淀粉分子结构变化。抗性淀粉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或有糖尿病风险的人。在饮食中添加抗性淀粉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标值。 多吃膳食纤维,能够助力免疫治疗。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发现,高纤维饮食有利于一些肠道菌群定植,这些肠道菌群通过STING-IFN-Ⅰ通路,能够有效调节肿瘤中单核吞噬细胞(MPs)的组成,改善肿瘤微环境,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免疫治疗的疗效起决定性作用。固有免疫细胞有单核吞噬细胞、NK细胞等。其中,单核吞噬细胞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核细胞(Mo)、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Mac)。研究发现,和正常小鼠相比,肠菌缺失小鼠的肿瘤中,IFN-Ⅰ水平明显更低,尤其是对NK细胞的招募和激活至关重要的IFN;一些与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的招募、维持、功能相关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也明显更少。STING的全称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是IFN-Ⅰ产生的主要调节因子。人体内有现成的STING激动剂生产者 ----- 肠道菌群。微生物产生的环状二核苷酸(CDNs)能够使STING“激动”,激活STING通路。研究者们发现,肠道菌群通过cdAMP、cdGMP、cGAMP这三种CDNs来激活肿瘤中,单核细胞的STING信号通路,而诱导产生IFN-Ⅰ。IFN-Ⅰ的水平上调,一方面增加NK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激活树突状细胞;另一方面还影响了单核细胞的分化方向,生成抑癌的巨噬细胞。肠道菌群依赖STING-IFN-Ⅰ通路来指挥肿瘤中的单核吞噬细胞。由于肠道菌群可以导致肿瘤中的单核吞噬细胞“从良”,研究者们认为,“科学养菌”就是多吃膳食纤维就好。高纤维饮食下的肠道菌群能够利用STING-IFN-Ⅰ通路这一套指挥方式来改善肿瘤微环境,诱导IFN-Ⅰ水平上升,促进单核细胞的Ifn-b1以及NK细胞的Xcl1表达量增多。高纤维饮食下,小鼠的肿瘤微环境得到很好改善,DCs、Mo、NK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加。“优选”肠道菌群发现,最有效的菌群Akkermansia菌群,其定植于动物模型的肿瘤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明显增多,促癌/抑癌的巨噬细胞比例也大大下降。Akkermansia菌群是与肿瘤中单核吞噬细胞联系最密切的菌群,主要通过产生cdAMP来有效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的单核吞噬细胞。膳食纤维吃得越多,Akkermansia菌群定植得越多。保护肿瘤微环境,从肠道菌群开始做起。 附: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 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为安徽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肿瘤内科的新型亚专科 ----- 肿瘤内科三病区,具肿瘤内科和临床营养科双重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岗位。系国内首支肿瘤营养代谢内科整建制临床团队,团队组成包括:肿瘤内科医师、临床营养医师、临床营养师、公共营养师、临床药师及肿瘤科护师。 被中国抗癌协会命名的首批“全国肿瘤代谢营养治疗示范病房”。 病区开放床位54张和日间化疗病房,开设肿瘤内科普通门诊、肿瘤营养代谢专病门诊、癌性肠梗阻专病门诊。配备临床营养检测分析仪、人体成分分析仪、能量代谢检测车、肠功能检测生化分析仪等临床营养专业设备和肠内营养配置室。 开展肿瘤内科常规业务: ■肿瘤内科常见病及疑难病诊治 ■肿瘤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减积(姑息)化疗 ■肿瘤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 ■承接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 ■承接肿瘤特定疾病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的临床试验研究 ■晚期肿瘤患者减症治疗及多线综合治疗 专科特色临床业务: 营养不良肿瘤患者抗肿瘤药物治疗(化疗、分子靶向、免疫治疗等) 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代谢营养诊断和治疗 晚期难治性食管癌多线药物综合治疗 癌性恶液质逆转治疗 癌性肠梗阻内科诊治 癌性上消化道梗阻内科诊治 诊治癌性急慢性胃瘫 调理肿瘤患者胃肠道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