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爱情

 我的教育人生 2022-02-14

父母爱情

作者:李广生

姥姥家和爷爷家在相距四公里的两个村子。四公里,在今天看来根本算不上距离,不要说四公里,四百、四千、甚至四万公里都不在话下。可在当年,这个距离足以让父母的生活轨迹没有任何交集,从而成为两个完全陌生的人。什么姻缘让他们走到一起并相依为命走过了七十年?

我曾就这个问题多次和父母交流,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大致梳理出一条线索。

父母的爱情与一场战争有关,可以说是战乱让当年两个不足十岁的孩子相识,在两个热心女人的撮合下缘定三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被侵略者拖进战争的漩涡。那年父亲五岁。战火蔓延到距离卢沟桥一百公里远的平谷。日本兵占领了平谷县城,据说只有几个,在汉奸和伪军的帮助下统治着整个县城,并以此为中心把侵略的触角伸向四境,但遭到平谷人民的顽强抵抗。抗日队伍潜伏于山区,凭借深山的掩护和老百姓的支持,和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地斗争。母亲小时候就当过红小兵,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嫁给父亲后还在爷爷的督促下,积极参加八路军组织的识字班学习。一边烧火做饭,一边用火棍在地上书写新学到的字,居然达到读报的程度。后来,因为用不上,慢慢地全部荒废了,又变成一个文盲。

我们村毗邻县城,一河之隔,经常遭到侵略者的骚扰,于是就有了跑反这件事。日本兵一出县城,村民得到信号,男女老幼举家出逃;日本兵在村里祸害一阵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担心抗日武装袭击,匆匆跑回县城,钻进炮楼;日本兵走了,老百姓再携家带口返回,收拾残局。就是跑反。为了帮助老百姓躲避日本兵,八路军领导的地下抗日组织为每个村规划了跑反的路线和落脚点。我们村跑反的落脚点是夏各庄,也就是姥姥家所在的村子。

爷爷带领全家老小跑反来到这个村,在组织的安排下住在姥姥家附近。住的房子是当地一个很有钱的乡绅的大宅院。主人跑掉了,也有人说是被抓走了,房子空了下来。这个乡绅是母亲的四叔。父亲和母亲,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因此有了相识的机会。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人。

因为那时候跑反是经常的事,一来二去大家都熟了。我的大妗子,也就是母亲的大嫂子,相中了父亲,觉得这孩子眉清目秀、知书达理,就动了把自己的小姑子嫁给父亲的念头。估计这一想法得到了爷爷的认可,于是他也请来一个媒人,作为男方的媒人和作为女方媒的人大妗子进行对接。交换生辰贴,确定了父亲和母亲的终身大事。那一年父亲十岁,母亲九岁。

“那你们也算是青梅竹马了,”我笑着对他们说,“那时候你们认识吗?”

父亲嘿嘿一笑,满脸皱纹。母亲则默不作声,不知道在想什么。

“当时你们在一起玩吗?”

母亲摇摇头,说记不清了。

父亲却记得当年的一件趣事,他说:“有一次,我们玩藏猫,我躲在门后,是你告诉别人的,我在门后听见了,他们就把我找到了。”

母亲依然一脸平静,默不作声。

说实话,我怎么也无法把眼前这两个老人还原到当年的场景。这与爱情有关吗?

“订亲的事您知道吗?”

“知道,知道管啥用,都是孩子,也不懂。”母亲说。

“您是哪年结婚的?”

“具体哪年记不清了。”父亲说。

“那年你爸虚岁20。”母亲说,“搁现在,还都是孩子呢。”

从定亲到结婚,两个人的恋爱史居然长达十年,我心里想。

“结婚之前,您俩人有联系吗?”

“没有。”

“两家呢?”

“也没有。”

“不走动吗?”

“不走动。”

“然后就结婚了?”

“那可不。”

……

你能想象吗:两个家庭,为两个只有十岁的孩子定下婚事,自此之后互不联系,长达十年,然后让两个孩子完婚——这难道就是爱情?

结婚之后,他们共生育了四个孩子,三男一女,不幸的是女孩幼年夭折。也正是因为这个女孩夭折,他们才想再要一个孩子,最好是女儿,于是有了我。我诞生的时候,接生婆告诉母亲是个带棒的,她很失望。

爱情这两个字都父母来说都很陌生。我估计,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对彼此说过爱这个字。日子坎坎坷坷,生活曲曲折折,直到今天,这么大年纪了,两个人还经常磕磕绊绊。相依为命共同度过了七十年,难道不是爱情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