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齐全。 ★ 地下障碍物和环境调查(包括相邻地块用地红线、周边管线、周边建筑物的基础型式等)资料齐全。 ★ 主体结构的设计资料齐全(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各层建筑、结构平面图、建筑剖面图、结构竖向构件定位图、基础结构、桩基设计资料和基坑现场的施工条件)。 ★ 基坑支护单位应提供与设计总包之间的专项审核意见,包括地下室范围外化粪池、消防水池、污水处理站等交圈。 ★ 地下室楼层的大开洞范围应反提给基坑设计单位验算拆撑换撑过程的工况记录单,并有双方签字。 ★ 项目部应提供出土栈桥、内支撑封板的设置范围及荷载要求。 ★ 和地铁有关的项目基坑支护方案,应收集地铁集团对方案的意见。 ★ 基坑方案申报前应与项目经理、设计经理沟通确认,确保方案可行性。 ★ 确定预应力锚索、放坡线、土钉是否可以出本项目用地红线。 ★ 考虑周边建构筑物(包括基础形式)、道路以及临时施工道路,以确定基坑坡顶的超载。 ★ 如临近铁路、高速、水利项目、林地控制线等,需按照相关要求沟通确认。 ★ 受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有明确变形控制要求的重要建构筑物,如中高压燃气管线,高压电缆,供水干管等需提前沟通确认。 ★ 设计总说明、总平面图,基坑周边环境图、管线平面图。 ★ 基坑支护结构平、剖面、大样图、拆除工况图(如有)、基坑降排水平面布置图(如有)、基坑监测点布置平面图。 ★ 出土栈桥图(如有)、内支撑封板图(如有)。 ★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基坑深度、地下水位深度、土钉墙放坡角度、超载类型及超载值,基坑安全等级。 ★ 基坑相关土层名称及其参数取值。 ★ 提供所有剖面的计算书,并核对施工图与计算书结构是否一致,计算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安全度。 ★ 对应设计方案的构件承载力计算、变形计算、整体稳定性、隆起稳定性、滑移稳定性验算等。 ★ 基坑边坡上口2.0米内不得有堆载,坡顶堆载一般不大于20kPa,并与图纸中说明一致。 ★ 对于场地有显著高差的基坑项目,尚应考虑地势的不平衡力对基坑支护的影响。 ★ 土钉及锚索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不能超过钢筋或者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 ★ 基坑降水设计计算应满足应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中第7章的规定要求,地下水控制措施应有效(止水、降水、排水);满足省标规定要求。 ★ 当支护与主体结构相结合时,应注意变形和承载力验算(含构件和整体结构)。 ★ 当有锚杆或支撑时,进行承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应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中的相关规定要求。 ★ 立柱的计算,包含承载力,稳定性等。 ★ 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压、受弯、受剪承载力计算应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中的相关规定要求。 ★ 因有基坑支护设计等级、设计使用年限;设计±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各土层厚度及其参数(并与地质情况描述一致);地下水的类型及标高。 ★ 土钉支护、支挡式支护设计图纸应强调施工需应按照计算的工况分层开挖。 ★ 施工要求、支护形式、材料要求、检测方法等应明确至具体的方法、检测比例以及对应的规范条文。 ★ '图中说明中应强调土方开挖过程中(特别是分层分段开挖或者分仓开挖时)的重点事项: 1、开挖时应结合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开挖至基底后应防止水㓎和长时间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垫层基础底板结构施工。 2、基底上预留不小于300mm厚的人工清槽,CFG桩等地基处理需要预留不小于500mm,冬施等需要进行桩头保护的需要预留不小于冻土的覆土。 3、基坑开挖、验槽后应立即进行垫层施工,避免水坑、电梯基坑、基础局部加厚等部位二次开挖。' ★ 说明中不得出现“如果无法购买到不带e的钢筋,可采用带e的钢筋替换”字句。 锚杆、桩、土钉的成孔方式、施工工艺及施工注意事项等应明确;并由项目部组织牵头组织总包进行试桩,确认成桩工艺以及咬合工艺。 ★ 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精度要求及测点布置均应明确,按相关规范和地方要求执行。 ★ 监测项目的控制、报警值及应急措施应明确,按相关规范和地方要求执行。 ★ 周边建(构)筑物平面分布、基础型式、尺寸、基底埋深、使用状况应明确。 道路与基坑之间的关系、尺寸应明确。 ★ 地下管线的用途、材质、管径尺寸、埋深应明确,并有相应的管线保护措施。 ★ 基坑立柱桩设计前,确定工程桩与立柱桩的净距控制原则,最小值至少取1米,且不小于较短桩长的2%来控制(考虑桩的垂直度施工误差);立柱桩与底板连接的止水做法应与施工图设计通用技术图集汇编HHN-CJY-SJ-2019-9-1-02(2.0版)第51页的做法一致。 ★ 坡率及坡顶标高明确(标高可结合施工组织确定)。 ★ 土钉角度和间距、钢筋间距和直径应明确;土钉倾角宜为5~20度,水平间距和竖向间距宜为1米~1.5米;并注明在进行土钉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周边管线及建构筑物的调查和复核,避免土钉施工对其造成破坏。 ★ 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混凝土标号、施工工艺应明确;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宜取80mm~100mm;喷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 注浆管钢花管尺寸和做法应明确;钢管外径不宜小于48mm,壁厚不宜小于3mm,且应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5.3.5条要求。 ★ 明确悬臂桩的直径、锚固深度、配筋应满足计算和规范要求。 ★ 软弱被动区宜进行加固。 ★ 锚索的角度,自由端和锚固段的长度、锁定值等应明确;锚索入射角度应控制在5~25度,建议取20°,也有利于注浆体的饱满。 ★ 桩间护壁的做法明确,并说明是临时性还是永久性应明确。 ★ 注意复核腰梁和锚头位置是否影响地下室施工;一般腰梁和锚头距地下室外墙距离不宜小于1.0米。 ★ 咬合桩的咬合宽度不宜小于200mm;且应复核桩长垂直度。 ★ 基坑深度过大时(超过20米),慎用桩锚索方案,尽量采用内支撑。 ★ 内支撑的间距布置应满足计算和构造要求。 ★ 内支撑的尺寸、配筋等应正确。 ★ 地下连续墙的配筋和接头做法应齐全。 ★ 换撑时的施工工序说明,包括后浇带未封闭之前,拆撑对地下室板的影响等。 ★ 超灌高度应明确具体明确数值,一般按0.8~1.0米控制。 ★ 拆除基坑内支撑无梁楼盖、有梁楼盖后浇带加固做法应与施工图设计通用技术图集汇编HN-CJY-SJ-2019-9-1-02第49、50页一致。 ★ 基坑内支撑钢管砼立柱与地下室底板、楼板连接做法应与施工图设计通用技术图集汇编HN-CJY-SJ-2019-9-1-02第51、52页一致。 ★ 内支撑支护明确出土口位置、加强做法。 ★ 水泥土搅拌桩帷幕:水灰比宜取0.6~0.8;水泥掺量宜取土的天然质量的15%~20%;搅拌桩的直径及搭接宽度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 基坑深度范围存在砂卵石层时,不宜选用搅拌桩或者高压旋喷桩做止水帷幕。 ★ 高压喷射注浆:水灰比宜取0.9~1.1,水泥掺量宜取土的天然质量的25%~40%。 ★ 搅拌桩止水可根据基坑施工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设置,如旱季地下水位深且少时;与施工时间段相关。 ★ 深基坑的止水慎用旋喷桩止水,因其成型止水效果随机性大,容易漏水。 ★ 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必须进行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和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地面的沉降监测。 ★ '监测事项与安全等级对应,并与《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中表8.2.1要求一致。' ★ 基坑监测点的数量、监测频率应满足现行规范规范、专家评审意见(如有)、审图单位意见等要求。 ★ 监测频次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中第8.2.19条的要求确定。 ★ 排水沟大样与总说明描述需一致。 ★ 防护栏杆、集水坑做法需统一。 ★ 工艺相关的大样需详细(喷护、泄水管、钢花管、锚索等)。 ★ '常用的坑内降水方式: ①底板下增设盲沟; ②主体集水井底设穿底板的泄水管; ③采取措施延迟肥槽回填,确保基坑底明沟持续运作。例如,现场可在肥槽不回填的情况下施工地下室外墙与基坑支护间的换撑传力带(换撑梁),待地下室裙楼施工层数达到要求后再回填肥槽;' ★ 基坑开挖周围应设大于1.2米高的防护措施,避免行人掉落,周围应设置截水沟。 ★ 边坡上口2.0米内不得有堆载,车辆等也不得在此范围行驶和停留。 ★ 基坑图中标高及坐标应与原地形图中一致,原则上不得进入他人地块的用地红线。 ★ 土钉、支护桩应避开地下水、电等市政管道(当无法迁改时)。 ★ 应明确拆撑时施工的混凝土传力带的砼标号。 ★ 内支撑立柱桩顶标高需与底板底、桩承台底、柱下基础底标高协同,避免影响主体基础钢筋绑扎;当内支撑立柱桩确需设置在集水坑、电梯坑的降板范围,其顶标高 ★ 需避让集水坑、电梯坑板底标高。 ★ 内支撑立柱桩的桩底及桩长需考虑临近承台、电梯井坑、集水坑对桩周土的削弱影响。 ★ 内支撑立柱桩与工程桩、桩承台、柱下基础、集水坑的侧边避让:避让工程桩的距离应考虑两种桩型的垂直度偏差,避让承台、集水井的距离应考虑砖胎膜和防水的厚度。 ★ 钢立柱与剪力墙、结构柱、框架梁、次梁(如有可能,也应尽量避开)、柱帽、人防墙边避让,避让距离建议不小于200。 ★ 内支撑与楼板的标高避让需考虑拆撑换撑顺序:当楼板先施工,后拆内支撑梁,内支撑梁应避让先施工的楼板,并考虑预留一定的施工空间。 ★ 立柱优选格构式。钢管式对结构主体施工影响大,楼面施工质量确实会受到一定影响。内撑应避开竖向构件、尽量避开地下室框架梁。 ★ 基坑支护换撑验算应考虑临近地下室外墙的主体楼板大开洞。 ★ 结合施工过程,复核换撑过程的支护结构。 ★ 如需基坑底施工抗浮锚杆,注意支撑梁、栈桥横梁与坑底间净高不宜小于6m。 ★ 基坑采用内支撑的项目,地下室后浇带应避让基坑内支撑,确保拆撑换撑与楼板区块施工协同 ★ 主体结构设计应考虑基坑支护拆撑工况下的受力情况,可采用加强主体结构或在后浇带位置设置传力带。 ★ 主体设计院应在内支撑钢立柱穿楼板位置设置后浇块大样。 ★ 避免基坑支护的设置与地下化粪池、雨水池、消防水池、下沉景观庭院、大型乔木树池的冲突;,导致后期的二次打凿。 对电梯底坑、集水坑等贴近地下室外墙的部位,基坑支护是否有局部加深的处理措施。 ★ 复核基坑外临近基坑的管网、无地下室建筑及构筑物,不应与基坑支护冲突。 ★ 为了便于施工外防水,基坑支护腰梁和地下室外墙侧壁之间的净距离应保证500mm以上,以保证一个人侧身站立的空间,保证施工空间。 ★ 为避免不必要施工缝引起底板漏水,基础底板需在内支撑立柱未拆除的情况下一起浇筑,立柱在底板位置应采取相应的防水节点。 ★ 地下室封顶后内支撑立柱才可以拆除;出土栈桥是随其下就近楼板完成后拆除,★ 对应的栈桥立柱方可拆除,避免高空拆除。 ★ 核对开挖图的设计依据,开挖图中应注明:施工前应根据最新的建筑总图、地下室轮廓等核对开挖范围和深度,并核对基坑支护图中的基坑边界、基坑深度、标高等进行施工。 ★ 基坑范围内如另外有大于3米的坑时,即坑中坑,需设计出图,避免漏项。 ★ 在基坑平面布置图中,请注明地下室边线、开挖底线、开挖顶线、基坑底线、基坑顶线、红线、广告围挡及市政管线,同时提供市政管线剖面图,以便确认该处可开挖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