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血管临床 | 急性肺栓塞,做好危险分层,防控事半功倍

 含弄轩67402502 2022-02-14

肺血栓栓塞症,简称肺栓塞(PE),是继急性心梗和卒中后排名第三位的致死性血管性疾病。PE严重程度评分(PESI)和简化的PE严重程度评分(sPESI)已被证实可有效将急性PE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被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呼吸学会(ESC/ERS)指南推荐。

在这项研究中,我国学者对中国肺血栓栓塞症注册登记研究(CURES)中的急性PE住院患者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住院期间PE的危险分层、诊治方案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研究系统分析了在真实世界,2009—2015年中国PE住院患者基于危险分层的临床诊疗以及住院期间转归的变化情况,揭示了患者全因死亡率和PE相关死亡率的显著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与欧洲和北美国家近期发表的研究数据接近。

研究显示,死亡率下降可能与PE相关诊疗指南的推广应用,基于指南选择恰当的诊断技术,准确的危险分层以及规范的治疗均有关系。

医视屏心血管影像课程上线,第一讲肺栓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图片
准确的危险分层至关重要

对PE患者进行准确的危险分层是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可以显著改善预后。血流动力学状态、sPESI评分、右心功能和心脏标志物是最常用于预测预后的指标,可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

图片

我国的PE相关诊疗指南早已接受并引用ESC/ERS指南以指导临床诊疗,并付诸临床实践。本研究发现,PE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和PE相关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为支持危险分层指导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诊疗规范性影响患者预后

应用更加准确的诊断手段可能也是促使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原因。2009—2015年,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CTPA)已在我国广泛用于临床PE诊断,使用率超过80%,使更多病情较轻患者被检出。

国际多中心注册登记RIETE研究显示,在欧洲,CTPA的使用率从2002年的46.5%上升至2018年的91.7%,与我国同期数据接近。在我国,超声心动使用率仅次于CTPA。V/Q显像也是确诊PE的常用手段,特别是在怀孕妇女、对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用较多。

图片

用药方案显著影响临床结局

药物治疗方案的演变也是影响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我国初始抗凝治疗率逐年上升,同时初始溶栓治疗率逐年下降。

2008年,ESC指南不再推荐初始溶栓治疗用于非高危PE患者。国内指南采纳了同样的意见,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溶栓治疗在中危患者中可避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发生,但同时增加大出血和卒中的风险。

溶栓治疗可以降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但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溶栓治疗反而增加其死亡率。

图片

可见,对于不同危险分层的PE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尤其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该慎重选择溶栓治疗。

此外,随着近年来直接口服抗凝药的推广应用,抗凝治疗的方案也随之变化。在本研究中,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依然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和华法林的使用率均呈下降趋势,而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的使用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DOACs可降低中低危患者疾病复发和出血的风险有关。

诸多因素与急性PE预后和转归相关,包括年龄、制动、合并症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本研究发现,与PE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肿瘤、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肾功能不全等,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

CURES是一项持续进行的注册登记研究,今后研究团队还将针对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长期预后做进一步分析,并计划与更多国家合作,比较国内外PE诊治现状,评估PE的全球疾病负担,希望可提出适用于亚洲国家的PE规范诊治指导意见。

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