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卖是最简单、最原始, 至今仍然沿用的的声音“广告”。 它古已有之, 且屡见不鲜,花样百出。 曾经,它只是古人为谋生 所衍生的一种手段, 发展至宋, 已俨然成为了一种艺术, 宋人称之“吟叫百端”。 货郎图是南宋时期流行的一类风俗画题材。传世南宋的四本《货郎图》均为临安画家李嵩所绘,画面采用细笔勾勒,方寸之地精细的程度甚至直追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集古名绘 册 宋 李嵩《市担婴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货郎是古代卖杂货的小贩,他们挑着货担或推着独轮车,走村串巷,手摇拨浪小鼓,并且以悠扬宛转的吟唱,介绍商品样式和用法,卖力推销,借以吸引妇女、孩童为主的顾客上门。南宋时期,以货郎入画的一类风俗画开始流行起来。在南宋临安画家李嵩(约1170-1255年)传世的四本《货郎图》之中,除北京故宫一件是小横卷外,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与克利夫兰博物馆所藏均是团扇。
南宋 李嵩 《货郎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货郎图》中的货郎形象 宋室南渡后的新都临安,不但是政教文化中枢,也是商贸货运集中地,经由贸易致富的商人云集其间。此一新兴阶级对绘画的欣赏,每每偏爱风俗画,货郎图即其一种。货郎百物杂陈、无所不卖,为了推销百货,招徕妇孺老少顾客,其身手表情,每作戏剧性的夸张。画家生动细致的描绘,正中商贾购画欣赏的心怀。 
集古名绘 册 宋 李嵩《市担婴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嵩的《市担婴戏》描写老货郎担着琳琅满目的百货,妇女、孩童蜂拥而来的情景。货郎担分为六层,各式物品、食物、玩具应有尽有。其次以文字为标记的货品,如“仙经”、“文字”、“山东黄米酒”、“酸醋”等。右方枝桠有画家名款“嘉定庚午李嵩画”,树干上有“三百件”小字。
传 南宋 苏汉臣 《货郎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其中一幅传宋苏汉臣《货郎图》,货郎和他的助手,推着满载物品的独轮车,来到庭院里。四周,孩童们迫不及待地冲向担前,有拿铜钱的、掉鞋子的,还有两人抢夺玩具,互不相让。吵闹声响彻云霄,将货郎来时的雀跃心情,描写得维妙维肖。
传 南宋 苏汉臣 《货郎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另一幅传宋苏汉臣《货郎图》则绘货郎手推满载生活杂玩的单轮货担,停在湖石、茶花下。六名孩童听见货郎手摇拨浪鼓的吆喝声,争先恐后,纷纷赶来抢买,货郎一手扶握车柄,一手指着玩具兜售,动作极富戏剧性。图画上,货担的车轮涂成朱膘色,轮框并以泥金描画吉祥纹饰,孩童戴手钏、长命锁,衣饰华丽,充满富贵气息。精致的画风,承袭自苏汉臣(12世纪)的院画风格。
传 南宋 苏汉臣 《柳陌嬰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集古名绘 冊 传 南宋 苏汉臣 《市担婴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 南宋 苏汉臣 《货郎春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宋名迹 冊 传 南宋 苏汉臣 《货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与南宋的货郎图其实都是同一类题材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画中并非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货郎,而是以元宵节时政府组织的上元庆典中的“货郎”杂扮为蓝本,再辅以艺术因素。
传南宋苏汉臣《货郎图》轴中衣着华丽的货郎
其实,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流动商贩的真实写照,还是以元宵节时政府组织的上元庆典中的“货郎”杂扮为蓝本,进行的艺术创作,不同时代的《货郎图》都有着各自时代的特色,其中的写实之笔不仅记录生活的细节,且往往折射出交织于节令风俗的文学和艺术,即便出于想象和美化的集锦式构图,也依然是以时代风物为依据。
传 宋人 《货郎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货郎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现存下来的明代《货郎图》有几件从构图到细节都直接参照和攀仿了李嵩的《货郎图》。上海美术出版社旧藏的《货郎图》中,货郎同样挑着李嵩画中的筐式货郎担,而不是富丽的货郎架。货郎头上也插着各种头饰,担上也拴着一只鸟,面前同样也是怀抱小孩的妇女,甚至前景与北京故宫的李嵩《货郎图》一样有一只棕色的犬。
钱选款 《货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春景货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丁观鹏 《太平春市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丁观鹏 《太平春市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丁观鹏 《太平春市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丁观鹏 《太平春市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内容来自于中华文化基金会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