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秀恩爱,古人如何过七夕?

 恶猪王520 2022-02-15
古人的七夕既不秀恩爱也不撒狗粮,那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图片
清院本 《十二月月令图》之七月

乞 巧

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并衍生出五花八门的乞巧风俗。

传说织女的手非常灵巧,能织出云锦一般鲜丽的天衣。为了让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古代的姑娘们会在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谁就“得巧”了。

图片
明 仇英(传)《乞巧图》局部

七夕乞巧的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人俱习之”。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七夕》,就描写了都城长安七夕之夜的盛景。

图片
 仇英(传)《乞巧图》局部

充满创意的古人还让“纺织高手”蜘蛛参与到乞巧活动中,称为“喜蛛应巧”。

她们各自将捉到的蜘蛛放在小盒里,等到第二天清晨再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结网密为“巧多”或“得巧久”,结网疏则为“巧少”或“得巧短”。

图片
 仇英(传)《乞巧图》局部

除了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明清时期还流行“丢巧针”的游戏。

将针丢入碗中后观察其在水中的倒影,如果影子形似云、花、鸟兽等就是“得巧”,形似棒槌则为“失巧”。

图片
清 陈枚 《桐荫乞巧》局部

拜 魁 星

相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所以称魁星或魁首。魁星事文,主掌考运,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一举夺魁”,所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都要在七夕这天晚上祭拜魁星,以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图片
清《缂丝七夕图镜心》

晒 衣

七夕一般在立秋前后,阳光依旧强烈,古人有“七月七,晒棉衣”的习俗。

据说晒棉衣的风俗起源于汉代,因为太液池的西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每到七月七的时候常见到宫女们在晒衣服。

图片
明《宫蚕图》卷局部

晒 书

除了晒衣,七夕还有晒书的习俗。《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晒书故事。

七月七人人都在晒书,东晋名士郝隆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何?他嬉笑着说:“我晒书”。其实郝隆一是在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二是也想以这份放浪形骸去讽刺一些文人,只有书架上的有形之书,却无腹中无形之书。

图片
明 吴伟《树下读书图》

由此可见,七夕这个日子最初与爱情并无太多关系,但随着时光流转,七夕渐渐变成了东方情人节,也是给内敛、含蓄的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爱意的好机会,祝大家七夕快乐!

以上内容来自于芥末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