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缘社会》:“孤独死”,又如何?

 一然杂谈 2022-02-15

日本NHK《无缘社会》视频截图

2020年下半年,有段时间状态很丧,对“孤独死”一度感到惧怕,于是便买了《无缘社会》这本书,尝试去寻找解决办法。但实话说,读后,帮助不大。只是看到了更多“孤独死”的案例,见证了部分事实罢了,可能处于低落时还会徒增更多烦恼。(如果是2020年来写这本书的书评,我想我的观点或许会大有不同。)

对于孤独死的排斥,其实是一种对社会关系断裂的恐惧。就像动画《寻梦环游记》中对于“死亡”的理解——被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它是另一种贫穷的写照——关系贫穷——没有支持关照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邻里,自己活得像一座孤岛。想想,都觉得凄凉。

在那段无比孤独的日子,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自己将自己囚禁了,让自己陷入了一种低落情绪的沼泽中,无法自拔。当然,我也挣扎过。我试图去融入集体,去尝试构建新的关系,甚至还曾想以直播的形式去扩宽自己的社交,以排解自己的孤独感。但羞涩和胆怯阻止了我。

站在2022年当口,我已经无法去想象当时的那种内心孤独所带来的窘迫和无助。对于“孤独死”好像也没有那么惧怕了,因为世事实在无常,可能人还没有因为“孤独死”就已经因为其他原因离开人世了。

关于死亡这个必然的结果,我现在的态度是:大可不必过于忧虑,过好当下更为重要。

可能相较书中那些与亲人、朋友和同事等关系不够亲密的日本人,我的社会关系还相对紧密、有爱,有疼爱我的亲人,信任我的朋友,可以交谈的同事等,我有被需要,也在创造价值。从功利性上来说,被需要就不会被遗忘。而长久的被需要,就会被永远铭记。

作为个体,相对于死,我想我们更应该去追求“活”的意义和价值。当生命走向终点,纵使最终沦落至孤独死,但曾努力灿烂地生活过,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

而对于活着时的“孤独”,它会不时穿插在我们的生活中,避无可避。那么,赶不走就共处吧,它总会有休息的时候。

《非自然死亡》截图

《无缘社会》书摘:

1. “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象征着“关联”是何等脆弱。

2. 那男子双臂朝前弯成钩形,姿态像是一个拳击手在进行搏斗。这种现象源于尸体肌肉发生了僵化,叫做尸僵。据说尸僵通常从死后两个小时起先发生于下颌与颈部,半日左右会波及全身。然后再过三四十个小时又会开始逐渐消除,九十个小时后会完全消除。所以在进行犯罪侦查时,从死亡的僵硬程度,就可以推断出死者的死亡时间。

3. 一般认为,直送火葬增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长寿化”。活得越长,认识自己的人中离世的也越多。以前确实存在过的邻里交往和血亲关联,也会因为隔代的原因而趋于中断,以致即使举行丧礼,这些人也不会来参加。硬把人召集到一起举行丧礼的举动,无论对逝者的家人还是周围的人,都不啻为一种“麻烦”。这种观念正在社会上普及。

4. 在这个单身老人独居的时代,连兄弟姐妹间也无法相互帮扶的现像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5. 亲属关联日趋脆弱是“无缘死”蔓延的重要一环。

6. 拒领遗体现像绝不是只发生于少数特殊家族的情况。虽说是一家人,但如果大家都各奔东西,关联日趋脆弱的话,那么无论是哪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的。这,就是现实。而如果今后“不婚”、“少子”的现像继续加剧,离婚的人继续增多,当到了独自生活的单身者成为主流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对此不能不感到不安。

7. 一天晚上,水野君说了一番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无缘社会”。“与别人失去关联,就象是一种活着的孤独死。没有一个人关心你,你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这样的话,不管活着还是死了,不都是一样的吗?这与自己这个人已经消失了不是没什么不同吗?所以我觉得,确认与别人有没有关联,就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存在。”

8. 那些“无缘”的人,是没人会给他们担保身份的。对这样的人来说,非营利组织代替了他们的“家庭”。然而他们切实的想法,却是不愿让有真正家庭的人知道自己是非盈利组织的会员。

9. “无缘社会”的到来,势必使坟墓的形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其中之一,便是“共同坟墓”。这种坟墓不同于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自家墓地,而是与别人埋葬在一起的坟墓。

10. 因为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个事实:那些一直努力进取的普通人,一旦失去了工作这个“关联”,就会钻进觉得社会上没有自己容身之地的牛角尖,从而被逼得向死亡之路走去。

11. 其实,独自生活既不可怕,也不可恶,因为现在已经到了独自生活理所当然的时代。一个人一个人的“个”=“孤”(日语中,“个”与“孤”的发音相同)。所以虽然人们逐渐不再以曾经的那种强劲纽带结合在一起,但我们可以代之以宽松的新型“关联”来维系系统。或许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吧。

《非自然死亡》截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