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年间,钱塘县有个俊朗的书生,名叫李均,这李均虽然才十七岁,可是因文采出众在方圆十里已经是非常闻名。尽管如此优秀,李均却不恃才而骄,每天依旧读书到深夜才睡下。 李均出身名门望族,又是一表人才,前来提亲的人踢破了门槛,可却没有一个他能看得上眼的姑娘。 李家这少爷除了读书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看花,李家的后花园里,奇花异草养了上百种,各色的牡丹、芍药、月季、蔷薇争奇斗艳,李均书看得累了便开始流连花丛,赏花吟诗,一个人玩得也是不亦乐乎。 李均身边有一个叫王小的书童,每天寸步不离,照顾着李均的生活起居。王小时常心中纳闷,怎么一个大男人会对花花草草竟然如此痴迷,但作为一个下人,他也只是内心吐槽一下,从来都没敢说出嘴。 这天夜里,皓月当空,李均又来到后花园赏花,王小跟着主子劳累了一天,又不得不跟着,可是他这内心却万马奔腾:白天赏花也就算了,这深更半夜,黑不溜秋地啥啥都看不清,也不知赏的哪门子花。 这李家的少爷,东走走西转转,最后累了也不愿回去歇息,居然坐在荷花池旁边的石头上睡着了,王小知道少爷的脾气,一睡着就是有人把他背走了,他都醒不了,还有就是你生拉硬拽把他弄醒,又少不了大发雷霆,这王小可是吃不消。 无奈之下,王小就也在这荷塘边睡下了。李均睡得迷迷糊糊,看到眼前忽然走来了两位国色天香清丽绝俗的姑娘,姑娘一路走来巧笑嫣然楚楚动人,直把李均都看傻了。其中那位穿青绿衣裙的姑娘偷笑着,悄悄对对粉衣姑娘说:“姐姐,你看那个呆子在偷窥咱们。” 粉衣姑娘轻轻拧了绿衣姑娘一下,嗔怪道:“妹妹休要胡说,那是咱们家公子!” 绿衣姑娘打趣道:“瞧把姐姐心疼的,我还没说什么呢,你就这般护着他了,不如我给姐姐说媒,你和公子今天就成亲入洞房?” 粉衣姑娘听了对方的话,笑而不答。可是李均却听得真真的,心中激动万分,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绿衣姑娘已经近前:“惊扰到公子,小女子这厢有礼了!” 李均忙去搀扶:“姑娘不必客气,不知两位姑娘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在下怎么从来都没有见过你们?” 那姑娘笑而不答,拉着他来到了粉衣姑娘面前:“公子可愿娶我家姑娘为妻?” 李均喜不自胜忙不迭地点头答应,粉衣姑娘娇羞地向李均讨要定情信物,李均便将腰间玉佩解下赠给了姑娘,姑娘也将一个绣工精美的荷包送给了李均。 在绿衣姑娘的张罗下,两人刚要拜堂,却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李均被雨水淋醒,两位姑娘不见了,身边却只有书童王小,王小赶紧脱下外衣给公子顶在头上:“公子,你终于醒了,下大雨了,咱们赶紧回去吧。” 李均怅然若失,原来只是一场美梦而已,再往怀中一摸,荷包还在,李均一边抱怨天公不作美,一边又自我安慰,有定情信物在,来日方长。 可是一连几天过去,李均白天夜晚都守在花园里,书也不读了,天天手里紧握着香囊,精神恍惚地望着荷塘发呆,痴痴地念叨着:“夫人,夫人!我的夫人,你在哪儿啊?” 后来直接连饭也不吃了,王小着了慌,主公不在家,他只好把夫人请了来,夫人看着儿子如此憔悴,还直喊夫人,心里不由一阵心疼:“你这傻孩子,还没成亲呢,哪里来的夫人?你若想成亲啊,我这就让媒婆为咱们说亲。” 可是这李公子也不接母亲的话,依旧走火入魔般地对着荷塘念叨个不停。老夫人无奈,只好让王小端来了饭,一口一口地硬塞到儿子嘴里,生怕他再饿出个好歹来,没办法向老爷交代。 随后就赶紧张罗儿子相亲的事情,可是这再漂亮的姑娘到了这李均面前,他仍然是连眼皮都不眨一下,还看起来痴痴傻傻的,越来越多的人传言李家的公子中了邪,直到最后没有一个媒婆愿意再上门说亲。 这一天天过去,李均的身体日渐消瘦,越来越没气力,大夫请了几个,可是都看不出公子有什么毛病。 这日,李均的父亲终于回来了,他看到儿子形态枯槁,已经瘦得不成人形,问话也不回应,双目呆滞无神,大吃一惊,告诉夫人这一定是遇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就赶紧去后山请来了一位道士。 道士看到李公子这般模样,拿了桃木剑在荷花池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劈了8剑,之后大呼:“令公子这是被花妖摄了魂呀,还好我来得及时,如若不然,不消两日,公子这就真的不行了。” 道士话刚说完,李均的父母已经双双跪倒在地上:“求大师务必要救小儿一命,有什么需求您尽管提。” 道士面色凝重,又在荷塘边巡视了一圈,盯上了一棵开得异常娇艳的荷花,只见他紧闭双目,口中念念有词,忽然那桃木剑自己飞起,一阵剑光火石,那株荷花已经瞬间枯萎了,公子当初送给粉衣姑娘的玉佩也飞回了岸边,不偏不倚落在了李均的脚下。 李均如梦初醒,看着众人惊诧异常:“我怎么在这里?你们在这里干嘛?” 老夫人这才告诉儿子,他受了花妖的蛊惑,差点丢了性命,还好道长救了他,说着还指了指池塘里的那株荷花。 李均好像忽然记起和粉衣姑娘短暂的美好回忆,突然肝胆欲碎,悲痛欲绝,瘫坐在地上。 道长劝李均:“公子节哀,以后不管喜欢什么人或物件,万不可到痴迷的地步,如若不然,一定会惹下祸端的,望三思而后行。” 李均听闻道长所言不为所动,两行清泪止不住地滴落在长衫上。李均父母无奈,送别道长,便举家搬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半年后,李均慢慢开始恢复如常,继续刻苦读书,考取了当年的探花。 写在最后:正如道长对李均所说,无论喜欢人或物,断不可到迷失心智的地步,否则真的是会伤神伤身,重则还会危及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