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沂蒙晚报:休妻又遭灾 灶王结“梁子”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02-15

今天是沂蒙山区传统的小年“辞灶”节日,《沂蒙晚报》1月24日“沂河钩沉”专栏刊发沂水部分郭姓人家不辞不送灶王的风俗,全文如下:

过小年是对大年的彩排,小年到底是腊月二十几,未有定论,但一直以来却有“官三民四”之说,沂水人普遍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然而,在沂水一些乡镇的郭姓人家,对灶王爷秉持“小年不辞、大年不接”的态度,并且一提起东厨司命张郎这位“爷”来,还是郁愤于色,叨叨不已,说是有一出小戏《火龙记》,专门就是说他的龌龊事。

图片

灶王爷张郎,沂水县院东头镇上岩峪卖花纸的说他叫张玉方,娶妻郭丁香,本来家庭殷实,但妻子丁香一直没有生育,虽然按照现在的科学眼光来看,这一板子不定打在谁身上,可在封建社会里,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责任被一味地算在了郭丁香身上。加之张郎是个花心大萝卜,与一名叫李海棠的女人混在一处,最后将郭丁香以犯了“七出”之条休掉。

“前头休了郭丁香,后头娶了李海棠,不过三年生他一对小儿郎,爬到这头叫声爹,爬到那头叫声娘……”四十里堡镇的一位妇女顺口来了这么一段。

后来一场回禄(火灾)烧瞎了张郎的双眼,也烧尽张家家财,鸠占鹊巢的女人李海棠也溜之大吉,张郎混到了乞讨为生的地步。有一天他要饭要到了一大户人家,这家人十分厚道,将他让到厨房里,给他好吃好喝,张郎心存感激想当面拜谢一下这家主人。此时传说就有了好几个版本,其一是说这家的女主人郭丁香眼见曾经的丈夫困苦潦倒、心如油煎,想说实话吧怕张郎受不了,就拔根头发放在张郎的饭碗里,张郎拿到头发一比量,如此长的青丝只有丁香女所有,他顿悟了一切,羞愧难当,一头撞死在灶台上;另一个说法是丁香女见到张郎后又爱又恨地说了一句“张郎张郎好张郎,见了前妻叫'大娘’”,张郎羞得一头钻进火灶里烧死了。

由于生前做下亏心事,张郎的灵魂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悠悠荡荡成为孤魂野鬼,被夜游神捉住奏报了玉帝,玉帝觉得他虽然可恨但也有羞耻之心,加之还是自己的同姓一家人,就封他为“东厨司命”,记录一家人的善恶德行上报天庭,由天庭定夺奖赏惩罚,他的原配妻子郭丁香也配享为灶王奶奶,还有张郎那个相好的李海棠,一并被玉皇大帝发配给丁香女做婢女,以惩戒这个狐媚子。沂水灶王头画纸上灶王奶奶右肋旁有个侍女,应该就是李海棠。这个故事也在沂南张庄一带演出的《火龙记》中得以再现,十分值得一看。

已经82岁的郭大爷对本家为什么不敬灶王爷的来龙去脉知道个大概。他说清初时,有“庄户耍(就是庄户剧团)”来他们村子唱小戏,其中有一曲目就是《火龙记》,戏文里说的就是张郎休了郭丁香遭报应的故事。郭大爷说,当时村里有个武举人,虽然没有官职,但性格耿直豪爽,深受本族人敬重。当演到张郎休妻这个环节时,他气坏了,砸了戏台子、把剧团撵走了。

图片

这位武举人觉得既然张郎休了郭家的老姑奶奶,就算是和郭家“结下了梁子”,姓郭的就没必要敬奉他了,从此立下对灶王爷“小年不辞、大年不接”的村规民约。后来这种规矩逐渐传开,附近的四十里堡、双泉官庄、莒县杨家庄子、沂南郭家哨那里都不请,沂水其他地方的郭姓也有不请的,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一种民俗。

几十年前,嫁到该村郭家做媳妇的女人,初来乍到接受不了这种风俗,“年二十三什么也不做,只好伸着耳朵听别人家鞭炮响辞灶”,孩子想看辞灶就只能到其他姓的家里去,后来年纪大了,这些外姓的女人也就慢慢习惯了,觉得灶君张郎不尊重妇女,的确不值得她们尊崇,或许这也是“男不拜月、女不辞灶”传统的来历。

在一些郭氏家族中,灶王爷不仅不受尊崇,而且也不能从年初值守到岁终。郭大爷的奶奶曾告诉他,农历二月二就要将灶王爷画揭下来,可以只留着上面的黄历牌。郭大爷说现在风俗变了,灶王画可以一直留到小年,年三十这天直接将旧画揭下来、新画贴上去就得了。

郭姓不敬灶王爷,表面上看是一个地域性的民俗风情,然而正是从这一事件上,让我们得以窥见正义善良、嫉恶如仇的正能量。在乡村中根深叶茂之态,在源远流长的文明长河中,闪烁着自己幽微而又卓然的光彩。

□闫方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