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欢天喜地闹元宵

 acerbookstore 2022-02-15

元宵,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从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以来,将正月定为一年的首月,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必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元宵节又称“元夕”、“元夜”。

正月十五之夜,万家灯火通明,人们趁着新年的余兴未消,踏月赏灯,舞狮耍龙、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鞭炮阵阵,锣鼓喧天,火树银花,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因此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

民俗专家表示,一个“闹”字, 道出了元宵节的热闹欢腾、祥和喜庆的气氛,表达了人们纳吉迎祥、祈祝丰年的心愿。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唐人眼里的元宵节,那些流传至今的古籍书画诗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壮观,人们“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的盛大,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自古以来人们对元宵节“花灯”如此热心,反映了民间欢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武威百姓赏花灯的习俗由来已久,元宵灯会还与凉州有一段渊源。《集异记》等书籍记载了唐玄宗夜游西凉的传奇故事:开元初年元宵夜,唐玄宗曾到凉州观看元宵灯会,西凉灯会连绵数十里,车马聚集,百姓众多。这一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唐代凉州的元宵节张灯结彩、声势浩大。

凉州的元宵灯会,源远流长。旧时《风俗志》载:凉州“元宵前后,四市竖坊,盛张灯炬,且架高山,蒙纱画佛像,名鳌山灯者,不一而足。一时燃爆竹,吹箫管,火树银花,与日月交辉;笙歌欢腾,彻夜不休;人民云集游乐,以为太平丰余之兆,自唐时已然。”

凉州的元宵灯会,辉煌奇巧,蔚为壮观。元宵这天,四街八巷的临街人家、店铺、机关单位,都在门前张挂彩灯,装点得凉州城宛如灯的海洋,天刚擦黑,便万灯竞放光华。此夜,凉州人都要出门观灯,街上人头攒动,灯光闪烁,热闹非凡。如果遇到龙灯,则观灯者必从龙下钻过,说这样一来就沾了“龙光”。每年元宵节,凉州许多景区也都举办大型灯会,盏盏彩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在凉州的诸般灯市中,最神奇有趣、出类拔萃者,当数金塔寺的“黄河灯会”。每年元宵燃灯,四方乡民蜂涌而至,遨游黄河灯阵,灯月交辉,万头攒动,蔚为奇观。

猜灯谜随着花灯的繁盛而兴起。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测,增添节日气氛。

明清以来,元宵节花灯还增加了舞狮、跑旱船、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别有一番新意。乾隆十四年,武威人张玿美编纂了一本《五凉全志》,在其中《武威县志》对此有记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 从中可以看出,清代武威元宵节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最能代表这个节令的食品自然是元宵和汤圆。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后称“元宵”。自古就有北元宵、南汤圆的说法,正如古时歌谣《元宵月正圆》所唱:“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这一天无论是北方人吃的元宵,还是南方人吃的汤圆,都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象征一家人团圆美满、和睦幸福。

逛庙会、耍社火是武威元宵节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月十五元宵节,海藏寺举办舞龙狮、闹社火、扭秧歌、唱贤孝等民俗表演,城乡群众约上亲朋好友一起去海藏寺春节庙会游逛,人们看花灯、听贤孝,观社火,感受热闹的“年味”,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走百病”也是元宵传统节俗之一。元宵佳节,武威城乡群众结伴去海藏寺、大云寺一游,祈求家人能够在新的一年里祛除百病,身体健康。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元宵节把“年”画上圆满句号的一个重要节点。冬去春来,时光流转,勤劳的武威人伴着和暖春风,又踏上新一年的追梦历程。

全媒体记者 蒋新文

来源:武威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