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厨房到火箭,266年来的科学难题被突破

 关夫之 2022-02-15

“在烧热的空锅中洒几滴水,如果水马上蒸发,就要再加热一会儿,如果水珠开始在锅里滚来滚去,代表锅温已经达到200度……”从炸鸡到做糖葫芦,这个小窍门在菜谱中经常“亮相”。

图片

这是测试锅温最简单的“小窍门”。

但你知道吗?这个普通又日常的现象,就是困扰了科学家们266年的科学难题: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它的本质是:当液体滴落在温度远超其沸点的固体表面时,液体与超高温表面间会瞬间产生一层绝热的蒸汽层,从而使液体悬浮,传热效果显著降低。

信手拈来的厨房小窍门,成了横亘在液体冷却之路上的“拦路虎”。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存在,从航空航天到核反应堆这样的超高温物体,大多要采取低效的气体冷却。

图片

1756年,德国医生约翰·戈特洛布·莱顿弗罗斯特在《论普通水的性质》正式提出这一效应。

但现在,难题被彻底突破了。

1月27日,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抑制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实现1000°C以上高效热能冷却》的论文,并在《自然》杂志新闻与观点栏目刊登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2020年“科学探索奖”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王钻主导了这项研究。在论文中展示的一款新的结构热装甲,将高效液体冷却的应用温度从300°C提升至1000°C以上,创下了新的“纪录”。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于1756年被正式提出,在266年的时间里,为何科学家们始终未有解决之道?它的解决,又将为现实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独家访问了王钻开教授。

1

何难之有?

儿时的王钻开曾与莱顿弗罗斯特效应擦肩而过。“我那时候才八九岁,有人到我老家的村里变魔术,赤脚在烧红的铁锅上走,当时把我吓坏了。现在想,他是在脚上沾了水,因为这个效应,水快速蒸发形成的气膜成了隔热层,只要动作快,就不会烧伤。”

图片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形形色色的“踏火”仪式,同样利用了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但他真正对这个古老难题产生科学上的兴趣还是2011年。“那年春天日本大地震引起了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就是因为难以有效降温引起了核芯的熔毁。如果能实现对超高温表面的高效液体冷却,核电站的安全性就能提高一个数量级,但这就必须克服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其实这也是二百多年来一代代科学家的夙愿。但难题之所以难,就因为科学家们面前有三个左右为难的矛盾——

第一如何有效热传导。常规的设计思路是选用导热率高的热桥,把高温衬底的热传给液体,但选用高导热率和热同质性的材料,表面温度增高越快,液体容易“跳开”,导致水的潜热不能有效利用而难以降温。

第二如何处理蒸汽。液体气化相变是有效散热的核心。一方面希冀材料表面有大量的成核点让快速蒸发,但另一方面产生的蒸汽越多,就容易形成连续的绝热蒸汽膜,反而影响液体的下一步蒸发。

第三如何加工。为了追求散热效率,往往要通过微纳加工形成极其精密的纹理结构,但太过精密,在实际的应用中就越容易遭到破坏,缺乏实用性。不精密不行,太精密也不行。

“说到底,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表界面科学、流体运动学、热能、材料科学、能源和工程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跨领域的集成创新,从基本原理、设计和材料上都进行颠覆性创新,才有可能给出史无前例的解决方案。”

最终的解决方案把这些看似难以协调的矛盾冲突完美地解决。结构热装甲和常规材料的散热的演示视频对比极其鲜明:在加热至橙黄色的钢块上滴水,水珠在表面跳跃,钢块全不变色,但如果给钢块贴上结构热装甲,再往上滴水,水珠瞬间散开蒸发,钢块从橙转黑。

图片
图片

在普通钢块上滴水,水珠瞬间跳开,但在结构热装甲“武装”的钢块上,水却能平铺蒸发。

蒸发时间数据也同样证明了结构热装甲的“本领”。在蒸发速度上,因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普通液滴蒸发时间需要几十秒,但滴在同样温度的结构热装甲上,在在150-1000°C的整个温度区间,液滴蒸发时间均小于1秒。在降温效果上,同样流速的液滴对普通样品几乎没有降温作用,但对于覆盖了结构热装甲的样品,却能从1000°C降低到100°C。

这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

2

何用之有?

 解决问题的是一套“组合拳”。

结构热装甲由三部分构成,作为导热桥梁的一个个小钢柱像是骨骼,可以快速传热,钢柱间嵌着隔热的多孔薄膜,能够快速吸入液滴,并且让液滴铺展开来,扩大蒸发面积,底层则有U型通道,“负责”及时排出蒸汽,钢柱、薄膜、U型通道“各司其职”,最终带来高效、可控、持续的冷却性能:不同性质、不同流速甚至不同大小的液滴都能够“突破”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限制,被用于给超高温物体降温。

图片

钢柱、多孔薄膜、U型通道“各司其职”。

这套“组合拳”中的一个核心点是多孔薄膜的设计,“一般总会觉得,用来降温的材料是要导热的,用隔热材料来实现,是反常识的。”但实际上,正是由于绝热薄膜和导热热桥的巧妙组合,产生了局部的温度梯度,让水容易气化并抑制形成完整的蒸汽膜,水的潜热释放之后薄膜温度又不会快速回温,形成至关重要的低温区域。

灵感来自经验。“我的实验室一直围绕拓扑结构控制流体传输和能量转化方面的研究,在这些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是'阴阳互补’的,比如做冷凝的时候,传统思路都希望材料是超疏水的,但后来我们发现超疏水和亲水的材料相结合才是最好的,这些经验能够帮助打破常规,形成直觉。你会想,是不是可以把导热和隔热结合起来试试看?”

在王钻开看来,新的结构热装甲为液体冷却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在金属冶炼、航空航天超高温发动机、下一代核反应堆的有效冷却,乃至消防灭火、国防武器的持续射击及维护诸等多场景中,都有应用前景。

一方面,我们的结构热装甲采用传统机械加工方式制成,加工简易、结构耐磨,而且它是柔性的,可以紧紧'贴’在多种形状的表面上,赋予包括曲面在内的复杂形状的结构高效液冷的能力,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它的实用性;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设计是普适的,现在说它能起作用的极限高温是1150℃,只是因为多孔薄膜和主体基底结构到了这个温度以上会融化,如果进一步提升材料的耐温极限,更热的超高温物体也能实现液体冷却。”

从厨房到火箭,跨过古老的科学难题,打开新的大门。

图片

图6:高速拍摄体积为17微升的水滴,落在三个温度均为1000℃的样本上。样本A无薄膜,样本B无管道,而样本C为结构热装甲。水滴落在样本C后,全由薄膜吸纳,并于0.33秒内蒸发,相比落在样本A及样本B的蒸发时间大幅减少约50倍。

“科学探索奖”微博开通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