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的诗词很多。 我之最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 先照录全词,诸位也可以跳过去: ![]() ![]() 青 玉 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毫无疑问,这首词写的是正月十五狂欢夜。 狂欢的习俗早就有了,就连实行宵禁制度的隋唐也要开禁三天。行道树上挂满花灯,护城河也变成星河,难怪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说: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 卢照邻的《正月十五夜灯》也说: 接汉疑星落 依楼似月悬 不设宵禁的宋代元宵夜,就更是热闹非凡;辛弃疾的笔下也不仅有灯,还有烟花。烟花腾空而起,直上云霄,再坠落下来,就像流星。 枝头灯似繁花,天空火如星雨,这都要拜冬去春来所赐,所以说: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春天的气息,狂欢的氛围,扑面而来。 有此开篇不凡,后面对狂欢夜的描述也就声情并茂: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这里面, 有视觉——玉壶光转; 有听觉——凤箫声动; 还有嗅觉——香满路。 一夜鱼龙舞,更是总结得干净利落又绝无遗憾。 而且,由于使用长短句和仄声韵,读起来就比前面引用的唐诗更具有冲击力。 下阕笔锋一转,由景而人,并且是女人: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狂欢夜的女人,以前的诗人也写过,但多为群像,比如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中那些浓妆艳抹、唱着《梅花落》的: 游妓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 ![]() 辛弃疾却写到了个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古汉语中,他和她是同一个字。 那么,她是谁啊? 欧阳修(或朱淑真,或秦观)的《生查子》或许能够回答: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看来,元宵夜的邂逅和惦记,由来已久。 不同的是,欧阳修词中的“去年人”没有再见,辛弃疾词中的却见着了。 只是,在那并不引人注意的灯火阑珊处。 ![]() 但,无论见与不见,也都是感性具体的鲜活的个人。 唯其如此,欧阳修的《生查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才成为元宵夜诗词中名篇的名篇,尽管我们不知道那两个人的真实姓名。 毕竟,忽略了个体存在的宏大叙事其实很难深入人心。 不过,那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又是谁? 应该不是《红楼梦》里拐走甄士隐女儿的人贩子,更不是《水浒传》中劈死小衙内的李逵。 朗朗乾坤,不该有那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