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杂说

 昵称56163858 2022-02-15

元宵杂说

今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古时称上元节,又称元夕,是农历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元夜灯月辉映,古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讲月,讲灯,也讲人,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正因为国人是从农耕社会一路走来的,所以与时令相匹配的节日主打吃食,都和农业收成有着莫大的关联,每一个节日应当吃什么都是约定俗成的,比如过年北方是吃饺子(饺子状如元宝,取个好兆头),江南一带是吃馄饨(有个说法是说馄饨有皮有馅,喻示新年有新衣服穿);端午是吃粽子;中秋是吃月饼,江南一带习惯在这时节烤麦饼,大约是恰逢新麦上市的缘故。

元宵节自然是吃元宵,或叫汤圆。关于元宵和汤圆,说法很多,原本两者是有所区别的,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料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而成。汤圆可荤可素,或汤煮或蒸食,风味各异,含有团圆美满之意。江南人习惯上把汤圆叫作“团子”,做法也各地相异,有的更接近于汤圆的本义,调制时米粉中糯米的成分多一些,馅料也以甜的为主,包括芝麻、豆沙、菜猪油等,一般下锅煮,吃起来绵糯香甜;而江南农村里做的团子,则糯米与粳米的配比相对接近,吃口也硬实一些,做时需上笼屉隔水蒸。馅料可以根据各自的习惯自行调制,一般为荠菜、青菜、萝卜等剁碎后,和入肉糜等搅拌成馅,当然也有芝麻、豆沙、花生、果仁等甜馅。

团子还有青白之分,青团子用甜馅,其青色不是食用颜料染就,而是取之于天然,苏锡一带是用麦苗嫩叶绞汁揉入米粉,而在宜兴乡间,则是采撷一种叫“绿树头”的野草,采摘来后用石灰“醃渍”着,要做团子了,就将醃渍好的“绿树头”淘洗干净了,揉进米粉之中,团子蒸熟后,青色宜人,一股来自大自然的清香扑鼻而来,别有风味。现如今人们越吃越讲究,脑洞大开,团子的色彩也越来越丰富,用南瓜、紫薯等煮烂了和入米粉,做出来的团子橙黄艳紫,五彩纷呈。

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百姓欢聚的良宵,夜月明澈,赏花灯、走高跷、舞龙灯、舞狮,热闹非凡。元宵节夜市上的彩灯大放异彩,璀璨夺目,红男绿女,欢声笑语,比肩接踵。其中,猜灯谜是必不可少的民间娱乐活动。古时的灯谜不像如今相对浅白,是很有讲究的,另加上了许多让人烧脑的格次限定,加大了难度。小时候,家中的长辈曾专门给我解疑释惑过谜格,但那时毕竟年纪太小,很难理解领会那些个故弄玄虚的东东。

所谓灯谜设格,由来已久,最早当推明代扬州马苍山首创的“广陵十八格”。之后,清代至民国,越设越多,直至发展到几百种。吾辈浅陋,总觉得民间娱乐么,用不着如此刁钻苛难,谜格说到底不过是文人雅士的矫情,对于现代人来说,根本就无须这么繁复,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还不如平实点来得爽捷。清末民初制谜大家张起南在其《橐园春灯话》就说过:“谜之用格,终嫌造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

当然,谜格设得得当,用得巧妙,会使谜作妙趣横生。比如“秋千格,谜底限定为两个字,而且要荡秋千般地翻着个儿读。如谜面打一国名,因字在字里,就是国中,翻过来读为中国,谜底就是中国。还比如“卷帘格”,谜底必须是三个字以上,须卷帘般地从底部倒过来读。如“到”打一市招,“到”是点名时的答应声,把“点名时应”四字按“卷帘格”倒过来读,谜底就是“应时名点”。再比如“徐妃格”,格名出自李商隐《南朝诗》中的“只得徐妃半面妆”,谜底须偏旁部首相同,谜底真意则去掉偏旁。如“门可罗雀”打一化学名词“硼砂”,谜底去掉两字相同的“石”偏旁,成“朋少”,与谜面相扣。又如,“瓤在哪里”打一动物名,徐妃格,谜底为“狐狸”。

元宵节说到底是老百姓娱乐的节日,欢度了元宵节,这个年算是圆满地过完了。团团圆圆吃元宵,欢天喜地猜灯谜,生逢盛世,人间春暖,世人祈盼着新一年的好光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