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是名副其实的“灯节”,燃灯、观灯是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上元灯节的起源,有一个从元旦设庭燎到设灯,从元日张灯到望日张灯,又受佛教影响将张灯普及的过程。”(常建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 “庭燎”本意是指宫廷中用于照明的火炬,在新春佳节张灯结彩用以装点节日气氛本不足为奇。而正月十五张灯,先是汉武帝在这一天隆重祭祀太一神,通宵达旦地用盛大的灯火祭祀。随后东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于是“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城乡灯火辉煌,昼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这既有祭太一神的旧说,又有燃灯话礼佛的虔诚,原有的神仙术与佛教礼仪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韩养民郭兴文《节俗史话》) 到了唐朝,更是把正月十五日作为“燃灯”节日。天宝三年(744)规定:“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唐会要》卷49)宋、元、明、清则基本以唐旧制为主,灯节一般为三天,个别时代和个别地区则灵活多变,少则三天,多则十一二天不一而足。 宋代的灯节十分热闹,而且灯的品种繁多。仅据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可知,当时灯市兴盛,灯的式样有莲花灯、桥灯、犬灯、鹿灯、万眼灯、琉璃球灯、梔子灯、葡萄灯、大方灯、月灯、小球灯、大滚球灯、马骑灯、长灯、狱灯。此外,宋代还产生了上元节猜灯迷的活动。“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武林旧事》卷2)所谓隐语即谜语,藏头是将谜底隐在每句的开头,故名藏头。而灯谜就是将谜语帖在花灯上,让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谜。猜灯谜有浓厚的趣味性,而制作灯谜则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诗词名家很乐意加入其中。据说王安石有一首诗谜:“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谜底是唐朝的贾岛、李白、罗隐、潘阆四位诗人,真是妙趣横生,可谓大家手笔。 从上述的引文不难发现,从最早的“庭燎”,发展到后来的祭神礼佛,直至形成张灯赏灯的固定节俗,人们通过花灯祈年、祈吉、祈子等多种多样吉祥之事,诸如进财、长寿、健康、升迁等等。花灯所包含的吉祥意义虽然是多元混杂的,但是人们透过它寄托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则是朴素的和真诚的。像旧时普遍流行的“富贵寿考”灯,它分为四面,绘有天竹子、腊梅、百合柿子、灵芝和松枝,分别象征寿命绵长、百事如意、长生不老、子孙繁昌等意义;“富贵多子”灯则多以牡丹图案象征富贵,以石榴象征多子;“三阳开泰”灯绘三只羊,“三羊”表“三阳”,象征春回大地,万物滋生,欣欣向荣。 时至今日,人们元宵节依然沿袭着放灯、观灯的习俗,各色花灯依然遍布城乡各地,依然装点着我们欢乐与祥和的生活。 |
|
来自: 新用户0096fsbV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