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精粹——米元章《方圆庵记》 ![]()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1]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米芾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 《方圆庵记》乃米芾早年作品,尚未得到今人更多的关注,虽然米芾书此碑时尚未形成自己的风貌,不像《蜀素帖》、《苕溪诗帖》那样风格明显,但我认为此碑是楷化特点比较明显的行书作品,其结体与笔法皆由晋人出,尤其是得集王《圣教序》精髓为最。在结字、用笔、章法上是临习行书和米字的很好法帖,是深入学习米字的基础教程。 ![]() 书法结构严谨,中宫紧缩,分布上收紧上与下、左与右之间的距离,使结构产生一种紧密、贴切的视觉效果。书法造型上疏密有致、粗细相宜、刚柔相济、妙趣横生。《方圆庵记》通篇750余字,皆为中宫紧缩之字,给人以法度森严又灵动自然之感。米芾在点画和结体上,“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结字美观大方,深得晋人精髓,又符合现代人中正灵动的审美需求。 ![]() 用笔方圆兼备、丰富多彩。米芾作品的线条整体视觉印象是比较含蓄、温润、遒劲有张力。法度森严,处处有楷书痕迹,在书写的起、转、行、收过程中,处处可见整峻的方笔、流畅的圆笔、轻松的尖笔。尤其是粗重笔画的运用,彰显整幅作品的厚重之感。比如双人旁、三点水、宝盖头等偏旁的加重笔画,“为”、“间”、“无”等字的整体加粗,为《方圆庵记》的一大特征,增加了整体章法的变化和韵律节奏之美。 ![]() 章法自然统一,牵丝映带自然美观、大小错落合理流美、气韵连贯。生辣古拙、稳重大方、熟练妍美、活波自然对立统一。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