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否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回农村大集体实属不妥当

 颖瑞生活馆 2022-02-15

三农问题也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自己就是农民出身,虽然经历过农田劳作的辛苦,然现在想来也是感觉是累并快乐着,回想到当年在田间地头农民相互之间快乐地聊着天,诉说着自己的庄稼长势,虽说晒得黝黑的皮肤,却是充满着自豪与满足感,同时大家也对于改革开放以及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单干)的好政策赞不绝口,这是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这里要说明的是,村中也有少数人对此持不同意见,因为他们是ji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自己就是正儿八经的农民出身的人,虽然经历过农田劳作的辛苦,然现在想来也是感觉是累并快乐着,回想到当年在田间地头农民相互之间快乐地聊着天,诉说着自己的庄稼长势,虽说晒得黝黑的皮肤,却是充满着自豪与满足感,同时大家也对于改革开放以及实施分田到单干好政策赞不绝口,这是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当然这里面也有少数人对此持不同意见,哪些人对此有意见呢?

一是劳动力缺乏的家庭不乐意;

二是好吃懒做的人不乐意;

三是集体经济的利益获得者,比如管理者,以及管理者下面那些从中受益者。

这三类人是不乐意分田单干的。然而由于国家政策由不得他们,或许私下里表达一下意见而已,最终少数服从多数,还是分田到户。这些人中像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有情可原,而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属于社会被抛弃的,这些所谓好吃懒做的人也分为两类,一类纯粹的好吃来做,无论是集体还是分田到户都是好吃懒做,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因为大集体原因干活没有积极性,在大集体时表现的懒惰,而分田到户后则积极主动的干活,这这些人恰恰是实施分田到户的最直接的改造者。至于管理者及相关获利者,由于分田到户,把他们的利益铲除,使得大家更加的相对公平,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

大多数农民是从最直观的感受,或者说最朴素的价值观来评价分田到户政策的好处,因为分田到户庄家增收了,家里粮食多了,自行车、缝纫机、大挂钟、收音机、电视机都有了,这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变化,有人说粮食增收,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然农民手里确实在三五年间收入增多,就有了钱,进行相应的生活条件改善,牲畜的购置,购买拖拉机,每年农村人进城赶会成了那个时代农村人最期盼的一项娱乐活动。上述这些没有改革开放能实现了,或许经济也会好转,不过如果还是大集体,农民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收入的。

现在又有人对于否定实施分田到户的意义提出质疑,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及心态,咱们来看一下:

就像前面的一篇文章所述,这些人也分为很多类,目前有少部分人否定分田单干,主要有下面几点原因是存在的,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大集体中的利益既得者,同时是分田单干过程中被淘汰的一部分人。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一种情怀,只是情怀而已,而有一小撮人则是为反对而反对,就是想唱反调,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期望受到社会的尊重。更有一部分人反对分田单干,是为了否定改革开放的成果,目的相当的不纯!

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这些人否定的理由。

第一,大集体时期,集中力量干大事,比如兴修水利。试想分田单干后,不是照样集中力量干大事吗?那些年农民春秋两季出河工那是干什么去了?不也是照样吗?

改革开发后德州人修河场景

第二、集体经济实施机械化,专门问过老家的人,集体时期自己村里以及周边村庄没有什么机械化,耕牛为主,反倒是分田单干后,农民自己购买拖拉机,收割机等先进机械设备。

第三、农民粮食没有增收,或者说增收的原因是化肥农药种子的原因,说没有增收这话不知从何而来,反正我们老家一家五口人8亩地,小麦收入5、6千斤,玉米也差不多少,这一万多斤,在大集体时什么时候能有这么多的收入,说化肥种子农药因素确实是。不过分田单干后家家户户都育土杂肥,庄稼一年好过一年,这与分田单干农民积极性提高有很大关系吗?同时在农村呆过得清楚一些,村里面总有一些没法种植庄家的土地,荒弃不种,但分田单干后,这些闲置地都慢慢地种上了庄家,逐渐成为良田,这不是一种变化,不体现了农民额积极性了吗?

第四、大集体时吃饱饭,那个年代吃饱饭与后来吃饱饭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但吃饱,还有余粮,吃得比原来相对好得多。

他们的这些言论核心点就是分田单干基本没有什么好处,还是大集体好,回到老路上去。

大集体是一种理想主义下的生产模式,并不适合尤其是那个年代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实际情况,这种模式会形成人浮于事,人们的主动性差。只是相对实现了平均主义,这个平均主义恰恰把农民的积极性给打压下去了。按劳分配,才是正道。也是符合生产规律,包括前苏联所搞的大集体同样是不成功的,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很形象的比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