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年味儿

 民国女子 2022-02-15
小学时看过一本作文大全,有篇范文讲过年的那天连空气都散发着独特的味道。
 
当时深以为然,立刻作为格言警句抄下来备用。
 
过年到底是什么味道呢?
 
大概是放炮仗后留下的淡淡的硫磺气味,年肉、年鱼、年豆腐散发的微微陈旧感的腥味,盘香的香味,零零总总,组成了传说中的年味。

                      01
 
印象中最早的一次大年三十,是五六岁那年,在家里听着震天动地的炮仗声实在害怕,便窜到家门口的草堆边,紧紧捂住耳朵。
 
约莫下午四五点,暮色四合,唯有炮仗升空后的白光不时闪烁。
 
没有墙体的庇护,炮仗声愈发震耳欲聋。过一会儿,我只得又窜回到家里。
 
现在想来,我为之逃窜的应该是年三十的第一波炮仗声。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已经将家里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小院里更是一尘不染。窗前、水井、猪圈、甚至平日里用来推粮运粪的独轮车都贴上崭新的大红的喜钱。
 

这些物件被红通通、金灿灿的喜钱抚平一年的辛劳,一扫平日的灰扑扑,粲然一新起来。
 

门神请好,春联贴上,喜钱也一一都招呼到了,就开始放炮仗了。
 

大年三十向来是畏惧大于喜悦的,不独独是因为炮仗声。
 
对孩子来说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有时候需要遵守有时候又不介意的规矩。
 
有次老妈做好香喷喷的红烧排骨,我刚夸一声:排骨好香。老妈就勃然大怒,原来年三十那天排骨要称为金条。
 
大人的禁忌更多,年前的帐得清掉,或者和债主打好招呼,若是等对联贴上,债主临门,那是大不吉的。
 
老家有句骂人的话,骂一个人三十夜养得,意思是这个人黑心。一直怀疑这话的出处来自年关清账的愤恨。
 
就这样,老妈还常说,我们已经便宜许多,她们小时候年三十都不敢说话,要是大人说错话得拿孩子的尿布擦嘴。

                  02
 
大年初一的上午是炮仗声也冲不掉的喜悦了。
 
早上吃的圆子,是甜甜的芝麻馅,取个节节高的好兆头,也有猪油拌白糖的馅儿,扭出一个尖尖的角,吃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因为滚烫的猪油能烫坏嗓子。
 
急匆匆吃完,忙着成群结队去拜年。
 
半大孩子跟着哥哥姐姐自成一队,收获着各种各样的糖果。最常见的是水果硬糖,还有大白兔花生牛轧糖。
 
大白兔虽好,糖纸没啥收藏价值。
 

那时候流行攒糖纸,据说攒够一百张,可以和拾荒的人那儿换一个皮球。虽说从没有谁真的换到过皮球,绝不妨碍正月初一开始的糖纸大比拼。
 
孩子们能熟练辨别出谁家的糖好;谁家的糖一般;谁家是真心待客,哪怕你猛喊“存着存着”,他也能追着将糖塞进你口袋;谁家是表面功夫,嘴里高喊“拿糖拿糖”,动作却慢慢吞吞。
 
更大一点的孩子当然不屑这种游戏了,收糖的时候窜得比兔子还快。便是拜年,也只是左右邻里和至亲长辈那儿露个脸,找个朋友一起放炮侃大山,懒得整个生产队挨家挨户拜过去。

中午的饭通常是一顿大馄饨,提前包好,煮熟即可。

图的就是方便。

毕竟,大年初一不兴劳作,不兴花钱,也不兴走亲戚。

瓜子皮糖纸落一地,是不扫的;炮仗爆炸后留下的碎纸屑也是不扫的。

下午拜年的人还有,不过冷清了许多,通常是关系好的人家趁着年节的空闲串门聊天

未免有几分热闹过后淡淡的寂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