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氏砭法 | 李氏砭法脊柱中心错位疾病理论的运用

 昵称51657969 2022-02-15

督脉位于人体的中轴线,行于脊里,共二十八穴,总制诸阳,故谓之“督”。

是“奇经八脉”的主脉,与六阳经有联系,故为“阳脉之海”

督脉与脑、髓、骨息息相关,所谓“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脑为髓之海”。

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
 
位于脊椎两侧每椎下从脊中旁开0.5寸,有华佗夹脊穴(简称夹脊穴)。从古至今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其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卓著。

夹脊穴的应用最早见于


《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
 
《素问·缪刺论》亦日:“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瘠。
 
《太素·量缪刺》杨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挟脊当椎,按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痔”。
李氏砭法八大理论中有一条“脊柱中心错位疾病理论”。疾病在前面,根在后面,也就是在脊柱上。我们通过对皮肤肌肉的疏通松解,平衡脊柱两侧的张力,所谓“筋柔骨正”,使得脊柱自然复位且预后良好。
 

图片案例分享图片


案例一
 
基本信息:孙*,17岁,男。

基本情况:精神状态差,脚凉,大便不成形,幽门螺旋杆菌,肺小结节。

查:身体消瘦,183cm,45kg,肥胖舌,色红。

刮痧方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心经、心包经、肺经、三焦经。
风府、天柱、风池、安眠、颈动脉、大椎、肩井、百劳。

脊柱、膀胱经,查下脊柱侧弯。肺肝脾肾,渊腋,大包到章门。

胸腺到云门中府,两肋肝脾,中脘。

膝盖下胃经,足三里二,上下巨虚,阳陵泉,胆囊到脚踝,光明,三阴交,太溪复溜,冲脉,太白,四井排毒。


图片
图片
2021-01-23日 首次刮痧,痧象:

图片


整体出痧较多,中焦段出痧较明显色深,查脊柱多处错位(T1~T3、T11~T12、L1~L5)。
 
2021-03-06日 刮痧,痧象:
 

图片


整体痧可,脾胃区痧色较深:
 

图片


2021-05-05日 末次刮痧,痧象:
 
出痧较少,查脊柱侧弯有较之前改善明显:T1~T3段,T11,T12段。
 
反馈:
 

图片


这个客户从21年1月23号开始刮到2021年5月5号,共刮了9次,后面开学上课之后刮痧就停下了。

图片


案例二
 
之前刮过的一位客户,在了解刮痧后对李氏砭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去后自己经常给家里人刮痧,这次是她给朋友处理积食的过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案例三
 
基本信息:莉姐 ,女,42岁。

基本情况:双肾结石,闭经,易疲劳,双眼红。

查体:舌红,金津玉液黑,怒张。

既往:30岁剖腹产;35岁甲状腺手术;肺结节。
 
刮痧方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心经、心包经、肺经(孔最),三焦经。

风府、天柱、风池、安眠,颈动脉。

大椎、百劳、肩井,脊柱重点,膀胱经1-2线见痧,肺肝脾肾重点,肾到京门,带脉,秩边宽度,下到八髎,L3上下重点。

胸腺到云门中府,两肋肝脾,腹股沟,子宫穴到外阴部,覆盖输尿管。

胃经、足三里二,上下巨虚,胆经,阳陵泉,胆囊,胫骨,三阴交,太溪复溜(重点),二跷脉,冲脉,癌三根排毒。大脚趾骨头可以直接刮。


图片
图片
痧象照:
 

图片


本次情况:出痧较少,怕痛,黑痧较多。
 
回访:
 
11.14日17:19反馈:刮痧后第二天(11.12)晚上发烧,T:38.5℃。

图片


图片


11.14日18:53 反馈:体温恢复正常。

图片

 
11.16日反馈:发烧,鼻音等症状已经消失,但是仍有肌肉酸痛。
 

图片


11.17日反馈:上午特别难受,小便排出肾结石。

图片


图片


这一次反馈后我开始怀疑上次发烧可能是排病反应,肾结石可以引发尿路感染,会出现畏寒发热等类似感冒类病症。

图片

 
总结

上述案例中三人方案重点均在脊柱,我们用李氏砭法刮痧对脊柱刮拭操作时,形成对脊柱正下方的压力,也可以对脊柱形成两个45度角的斜压力,这就形成一个“模糊正脊”的效果,从而对错位的部位进行复位,我们称之为“模糊复位”。当错位的脊柱恢复到原有的正常生理形态以后,督脉,膀胱经以及两侧的夹脊穴都会较之前通畅,从而促使气血流通,改善身体情况。
图片

作者简介:邵文宣,尚先堂(苏州店)刮痧师


图片

编辑:方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