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读年画|上元花纸:传统元宵节里的年画

 君临天下100 2022-02-15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们传统节日“元宵节”。因为这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夜,所以也叫“团圆节”。又因历代元宵节有观灯、放灯和闹花灯的习俗,故也称为“灯节”。在传统元宵节里的年画,包括了用来观灯猜谜的灯画,还有张贴祈福的门画、中堂画。在年画的传统产地如北京、河北武强、山西晋南、苏州桃花坞等地都生产不同品种的灯画产品。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们传统节日“元宵节”。因为这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夜,所以也叫“团圆节”。又因历代元宵节有观灯、放灯和闹花灯的习俗,故也称为“灯节”。旧时这一天常有民间“社火”在集市街头院落表演献艺,渲染节日气氛。晚上到处灯火通明,舞龙灯、耍狮子、玩船灯、竹马、鹭鸶、蚌壳、猜灯谜等各种灯市晚会遍及城乡,传统民间活动种类繁多。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百节年为首”。在传统的春节期间少不了家家户户张贴年画,这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冬至当天要贴《九九消寒图》,便于农民根据期间天气情况预卜来年丰收。“腊八”那天则要悬挂《三代宗亲》《德宅芳春》家堂年画,一般要设在祠堂之内或堂屋正中。腊月廿三日需祭灶、贴灶王。大年三十日贴春联、换门神。正月初五“求财”张贴财神像,而正月十五这天则是正式的“求福”之日。花纸是我国南方地区对年画的习惯称谓,而在传统元宵节里的年画,包括了用来观灯猜谜的灯画,还有张贴祈福的门画、中堂画。

一、谜式的灯画

正月十五之日举行的灯会活动,是春节期间首次进行的公共活动。“灯”是这一大型公共活动的主题。此日举行灯会的习俗始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在《艺文类聚》中记载:“史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从那时起在民间建祠设坛,于正月十五日晚通宵张灯专事祭之。唐玄宗时代,元宵灯会期限延至三日,十四放灯,十六罢灯,并号令组织民间赛灯观灯玩灯。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之后,又将放灯时限延至五天,十二出灯,正月十六日罢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元宵灯会又延至九日,一般都于正月初八出灯,至正月十六日在会灯高潮中罢灯。通过灯会时限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灯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1940年代老北京的花灯  图片来源:抗战时期华北交通株式会社

1940年代老北京的花灯 图片来源:抗战时期华北交通株式会社

1940年代老北京元宵节灯会中的纱灯  图片来源:抗战时期华北交通株式会社

1940年代老北京元宵节灯会中的纱灯 图片来源:抗战时期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正月十五赏花灯是元宵节最热闹的活动。“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赏花灯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元宵的灯形式多样.有挂花灯、走马灯、展冰灯等。其中花灯与走马灯,都少不了灯中的画。上元节看花灯,实际上在传统灯会中观赏的是灯画,以及灯画上的灯谜,即“猜灯谜”的习俗。

1940年代老北京纱灯  图片来源:抗战时期华北交通株式会社

1940年代老北京纱灯 图片来源:抗战时期华北交通株式会社什么是灯画呢?已故著名民间美术学家、年画收藏家王树村先生在《民间美术》中提到各种各样的灯彩——走马灯、绢纱灯、画舫灯等等,“其中有种绢纱灯画,是画在灯屏上的绢画,故又称灯画。灯画一般4盏为一堂,共16幅,也有24盏或更多为一堂。”灯画中有《水浒传》《聊斋》《红楼梦》等戏曲小说题材。这类灯画是将故事情节一环一环地表现在画面上,属于连环画的形式,吸引观赏者看完一盏接着看下一盏,直至看完为止。在已考的灯画品种中,北京灯画为最上乘,全为手绘绢本。京津地区都为达官显贵,因此灯画的制作也颇费心思。而一般的灯画都是出自年画作坊里,通过版印套色或者版印手绘的方式制作完成。

梅开二度传佳话 清代灯画 绢本手绘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图片来源:《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北京卷)

梅开二度传佳话 清代灯画 绢本手绘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图片来源:《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北京卷)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清代 灯画 绢本手绘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图片来源:《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北京卷)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清代 灯画 绢本手绘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图片来源:《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北京卷)

岳元帅奉命伐金 清代 灯画 绢本手绘 王树村藏 图片来源:《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北京卷)

岳元帅奉命伐金 清代 灯画 绢本手绘 王树村藏图片来源:《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北京卷)在河北武强地区,以印有戏出和配有各种谜语的薄而透明的画纸糊成灯笼,悬挂于门口或大街两旁,谓之“灯谜”,元宵节的夜晚供人们观赏猜谜。而这种贴在灯画,又叫“灯方年画”。它一般兼有绘画欣赏和文字灯谜两个内容,可供元宵节时一边赏灯,一边猜。灯谜是贴在或挂在彩灯上的谜语,又叫“灯虎”,因为其内容一般较难,不易猜中,好像射老虎一样困难,所以元宵节猜灯谜又被称为“射灯虎”。

武强灯画贴的挂灯

武强灯画贴的挂灯

施公案 灯方年画 清代 武强义兴成画店 武强年画博物馆藏

施公案 灯方年画 清代 武强义兴成画店 武强年画博物馆藏山西晋南地区的灯画,是指专为贴在灯上的一种年画,小巧精致,有戏曲内容,也有花鸟鱼虫雅趣的内容。在宋金时期,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设置专门的出版机关,因此这里成为当时的雕版印刷业中心。因此通过雕版印制包括灯画在内的年画应运而生。晋南地区的灯画,多以当地蒲剧内容为内容,如《打渔杀家》《紫金带》《高平关》《四郎探母》等。画面线条粗细虚实、转折顿挫,富有节奏,尽显健劲有力的刀法,人物刻画生动传神与晋南庙观壁画如出一辙。

《四郎探母》戏曲灯画 墨色版印 清代 山西晋南地区 出处:王永豪编著《中国晋南戏曲版画》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出处:王永豪编著《中国晋南戏曲版画》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苏州是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刻版中心之一,也是生产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地方。“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就是描写唐伯虎故里桃花坞的诗句。在其年画作坊里也曾生产灯画产品,其内容多以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神仙图案为主,如招财进宝、天官赐福、和合二仙、三星高照、利市仙官等内容。在元宵节之时悬挂起来甚是应景。因灯笼的规格大多是固定尺寸,因此每幅灯画的大小也是不变的,这为年画作坊提供批量生产的条件。在江南地区寻常的百姓家用以贴在挂灯上,而在公共场所里亦或是贴在走马灯上。

吉祥如意灯画之一 版印套色 清代 苏州地区 (作者收藏 下同)

吉祥如意灯画之一 版印套色 清代 苏州地区 (作者收藏 下同)

吉祥如意灯画之二 版印套色 清代 苏州地区

吉祥如意灯画之二 版印套色 清代 苏州地区

八仙灯画 版印套色 清代 无锡地区

八仙灯画 版印套色 清代 无锡地区此外,在传统民居院落入口的影壁正中,还贴有一张斜方形的年画,叫“福字灯”。它是由福字发展而来的年画品种。最先张贴在挂灯上面,并挂在影壁墙正中。在正月的夜里透过灯光,可观其美好寓意喜庆的画面,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画面丰富的一类年画,直接张贴在影壁上或者现代居室入口的玄关里。福字灯里的吉祥图案,多表现天官赐福(或洪福齐天)或长寿的南极仙翁,着重渲染多福多寿的喜庆气氛。

寿星福字灯 版印套色 清代 北京地区

寿星福字灯 版印套色 清代 北京地区另外,还要介绍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中专为西洋镜制作的小画,因为这一类年画产品经常被认为是用来做走马灯的年画品种。实际上,不论它是否是灯画,这些非常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都是值得我们当代人认识并关注的传统文化载体。

西洋镜小画 版印套色 清代 姑苏王荣兴画店 上海小校场地区

西洋镜小画 版印套色 清代 姑苏王荣兴画店 上海小校场地区

二、“天官赐福”年画:

如果说“求福”是春节期间必行仪式的话,那么“天官赐福”年画就是专为求福的那一类年画。天官赐福之福非常多,被认为具有“百福骈臻”之势。天官赐福年画,为传说中的天官头戴展翅乌纱帽,身着红地绣海水江崖纹锦花官服。蚕眉凤目,直鼻长髯,双耳垂肩。双手展开一卷横幅(诰封),上书“天官赐福”四字。有的还会在天官周围饰以蝙蝠。天官是道教的神灵、道教传说中的“三元大帝”之一,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传说中,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降临人世赐福,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在《梁元市旨要》中记载:“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因此正月十五正是被天官赐福之日。“天官赐福”年画分为门画、中堂画两大类。一般单张两平尺左右的那种,是用于张贴在房门上的门画,属于特殊的独座门神画。还有悬挂在正堂之中具有六平尺大小的天官赐福中堂画,供全家人祭祀祈福之用。在旧时中堂画的绘制不仅仅在年画作坊里,还有许多民间画师甚至著名画家都曾为富贵人家绘制过大尺寸的天官赐福中堂画。

天官赐福门画 版印笔绘 清代 天津杨柳青地区

天官赐福门画 版印笔绘 清代 天津杨柳青地区上图门画绘天官正面站立,膝下五个童子环绕,居中者双脚各踩大元宝,双手端捧金马驹。在两个大元宝中间穿插有一条墨蓝色的钱龙。余四子,有二子呈下蹲姿势,手扶脚踩元宝的童子。另外二童子站在天官左右,各高举一篮鲜花,其中可见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因花开四季,故也有赐福全年的寓意。而其中的金元宝、金马驹与钱龙,包括五位儿童本身,象征赐以“富贵荣华”“五子登科”。此图为供单扇门贴用的文门神,刻绘精美,风格华丽。

天官赐福中堂画 版印笔绘 清代 天津杨柳青地区

天官赐福中堂画 版印笔绘 清代 天津杨柳青地区上图中堂画中图绘增福财神头戴金翅天官帽,身着华丽的官服,怀抱如意,五绺长髯,面带微笑。二童子服侍,后者举扇,前者抱瓶,瓶中插有牡丹。合在一起有“平生富贵”“富贵如意”的寓意。此图以蓝色为底色,红黄色更现得绚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在当下防范新冠疫情期间,人们更想了解在传统的元宵节,如何通过民俗活动进行防疫。这天除了外出逛灯会,看花灯之外,确实还有带有防疫祛病功能的风俗活动。有些地方在正月十五晚上就有用灯照眼的习俗,就是用制作的面灯、萝卜灯等样式的花灯,在家人眼前晃来晃去,并且口里念叨着:“照照眼,不害眼……”认为这样做了,全家人在一年里就不会患眼疾。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走百病(也叫“丢百病”、“脱晦气”)的习俗。就是在正月十六日,一连几天的观灯活动结束后,离家走亲戚,或只在野外走走。河北一些地方称“游百病”,正月十六一大早,起来走去数里,走的时候要佩戴柏枝,半路上把它扔掉,意为百病随柏枝一起扔掉,一年中无病无灾并健康吉祥。

参考文献:

[1] 姜彦文策展《谜式寓意——杨柳青年画研究的一个视角》展览画册.

[2] 邰高娣.清代北京民间灯画的成因、题材与风格.艺术与民俗,2021(01):30-37.

[3] 刘金英主编.千年古县——武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5.03.

[4] 秦学颀,赵静主编.中国旅游文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1

[5] 王永豪编著,中国晋南戏曲版画,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6] 钟和晏.灯画的民间艺术形象[J].科学大观园,2010(14):36-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