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琳瑛宋韵--和而不同

 丘山三也君 2022-02-15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主张“和”而不千篇一律,“和”又共生共长,“不”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同时又不互相冲突。从哲学的角度说,如果和是和谐,是统一,那么同则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其实质就是承认多样与差异,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的相同和一致,宋代玉器即是如此

图片

连珠纹春水带饰  宋-金  宋代玉器艺术馆

以现代中国疆域为界来说,界内分布着两宋、辽、金、西夏、西州回鹘、于阗、大理、吐蕃及蒙古等政权。各政权虽同属一时空内,但因民族文化的不同,故而习俗、服饰、审美、信仰皆各有异,但因为“玉”这一美物存在,让虎视眈眈、烽火纷争的各国有了更多的交流共性与对话契机。

图片

北宋时期政区全图

其中两宋玉器艺术最为繁盛,宋代玉器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茁壮成长,在宋韵文化的浸淫下愈发卓荦不凡、清雅静谧。依托玉文化内对民众寓以处世哲学、提供文化艺术滋养;外对周边国家宣扬积极地对话交流态度,将玉文化扩大至广大的东亚地区,成为现象级多国别、多民族、多文化共同认可发展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图片

白玉马、鹿  宋  苏州博物馆

宋代玉器在与异国和而不同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玉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迸发出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的力量。一方面将自我优秀的、美妙的玉器文化艺术大力宣扬与输出,同时又积极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达到持中或求中的状态,为更多习惯或喜好的群体提供了更多元丰富的选择。

图片

玛瑙碗  宋  中国国家博物馆

口径9cm、高3.2cm、重52g

此时的大宋王朝周边先后崛起了多个非汉族强劲政权,其中北方草原地带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蒙古族建立的元,不仅骁勇善战,且其异彩纷呈的玉文化与宋代玉文化交流最多最深。

宋--辽·金·元

辽代立国于907年,比宋要早53年,因而辽国玉器早期具有唐风。尔后宋代建立并灭亡北汉,宋与辽间开始了长达25年之久的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最终订立澶渊之盟。百年后金朝建立,宋徽宗与金太祖订立海上之盟,于1125年攻灭辽国。

图片

玉砚  辽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165年间辽国多次向宋朝进献玉器,文献中有哲宗朝元符二年辽人为夏人请援师“仍献玉带”的记录。由于989年于阗使者到辽朝朝贡并接受于阗国大王府称号,在名义上成为辽朝的属国,因而所获取的玉料较多且玉质精美。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了60余处辽代墓葬、塔基和窖藏遗址出土辽代玉器约400件(组)、2000余件。

图片

玉銙银带  辽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带长163.7cm、宽4.4cm、短带长28.4cm。

内蒙古通辽市陈国公主墓出土

其中内蒙古奈曼旗发现的陈国公主和驸马合葬墓是出土玉器最为丰富的契丹皇族墓葬。以此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其玉文化首先受到中原汉民族玉文化的影响。有体现风物的各类组合型玉佩饰,如肖生佩、双鱼佩、螺形佩、交颈鸳鸯佩、鸿雁佩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上:交颈鸿雁玉佩  辽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右上:双鱼玉佩     辽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下:鱼形玉盒     辽   内蒙古博物院

然而,他们在接受汉民族玉文化的同时也保留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既有马背民族必不可少的服饰装束以及马具上的装饰玉器,如银鎏金鞓嵌龙纹玉銙捍腰、镶玉银马络、镶玉银蹀躞带等;也有游牧渔猎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和装备,如玉柄银锥、玉柄银刀、玉臂鞴等;还有反映佛教信仰的摩羯玉佩等,与宋汉族地区的玉器存在明显不同。

图片

带鞘玉柄银锥   辽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片

鎏金玉柄刀  辽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片

银鎏金鞓嵌龙纹玉銙捍腰  辽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外,契丹族还喜好色彩亮丽的玛瑙、琥珀、水晶制品,也是有别于宋代玉器的现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水晶耳杯  辽  内蒙古博物院

中:蝉形琥珀  辽  内蒙古博物院

右:玛瑙臂鞲  辽  赤峰市博物馆

在与辽国的交流来往过程中,宋代士人也对辽国玉器的造型、纹样、审美保持欣赏并渐而加以糅合,在不脱离儒家正统审美轨道上加入一丝异域元素,在常规以“雅正”为上的玉器中掺杂进一缕新的生命力,变得更多元、更深广、更绚丽、更海纳百川。

图片

玉魁  宋  故宫博物院

长6.6、勺径3*3.7cm

图片

白玉海棠形带饰  南宋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松江区李塔地宫出土

而金代女真族与契丹族一般,都是马背上成就功业的民族。金代玉器的草原意趣比之辽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草原民族独有的春秋两季渔猎(“春捺钵”、“秋捺钵”)为题材的“春水玉”与“秋山玉”,成为金代玉器的重要主题,它们虽然以水草禽鸟、山林群兽为表现题材,但与宋代文人气息的花鸟题材玉雕,大相径庭。  

图片

图片

鹘啄天鹅饰件  辽金

双鹿纹带环  金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秋山玉饰  金  上海博物馆

不过,金朝与大宋间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体现在玉器上也时有难分彼此的纠结,如乌古伦窝伦墓出土的玉龟游佩,便与诸多宋代传世出土的玉龟游佩极其相似,而长沟峪金墓出土的双鹤佩、折枝花佩、缠枝竹节佩等玉器,题材内容充满了文人画的旨趣,我们一般将其认为是北宋玉器。

图片
图片

青玉龟巢荷叶佩   金  乌古伦窝伦墓出土

白玉龟游莲叶饰件 宋 广汉市文物管理所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玉镂空竹枝佩、镂空折枝花佩、双鹤衔芝佩 

北宋 首都博物馆

宋朝在与金朝文化交流中也更多的吸收了金国玉器艺术元素,俏色巧雕、春水秋山等玉器日渐增多,在艺术层面的深度、广度跨越上了新的阶层。但在取用金国纹样的同时又加以适当调整,如辽金秋山玉器中的猛虎犬鹿凶猛活泼,在宋代则更为温顺祥和;辽金春水纹玉器通常为激烈血腥的鹘啄天鹅,而宋朝的春水纹则在其基础上适当加入莲荷茨菇等营造一副清雅祥和的莲池小景。

图片
图片

白玉虎形饰件  宋  南京博物院

青玉双虎水丞  宋-金 宋代玉器艺术馆

图片
图片

春水玉饰   金   上海博物馆

白玉春水图炉顶 宋-金 宋代玉器艺术馆

辽金两国君臣上下对玉器非常重视与喜爱,这源于他们对中原文化的仰慕及与汉文化的不断融合,这也使得辽金的玉器折射出多元文化的光彩,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佛教文化及沿丝绸之路传播过来的异域文化交互融合,在包容性极强的玉上无限凝聚,亦可观察到契丹与女真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以及辽金治玉工艺的水平。

图片

白玉绶带鸟衔花佩  宋-金  首都博物馆

北京丰台乌古伦窝伦墓出土。玉佩镂空雕琢出五瓣形花朵、花蕾、枝叶,叶脉清晰,叶齿整齐。

正当辽灭金衰之时,北方的蒙古族随着草原异常温暖期突飞崛起,金泰和四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尔后将金与宋及周边疆域都陆续吞并殆尽。

图片

元时期行政全图

元朝既并吞宋辽金之地,蒙古骑兵入主中原,若想巩固其统治则必须接受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当政者也不得不注意玉器的雕琢与使用,设置了“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掌各路玉匠造作”、“上都、大都路貂鼠软皮等局提领所·玛瑙玉局”、“杭州路金玉总管府”等三个管理琢玉业的政府机构以及多处官办玉作坊,这种以“碾玉”为业的重要部门反映了蒙古族统治集团秉承汉族文化系统,崇玉观念及用玉制度依旧。

图片
图片

龙纹带饰       元  上海博物馆

孔雀花卉玉帽顶 元  国家博物馆

图片

白玉虎首纹带銙  元  国家博物馆

从其玉器遗存来看元朝玉器在艺术上偏向宋代,但是造型、纹样、技法则和宋、辽、金玉器一脉相承,并无巨大深刻的差别。官方、民间用玉情况通过漳县汪世显、安庆范文虎、吴县吕师孟、苏州张士诚父母等墓出土玉器可以知其只鳞片爪。故宫博物院和各省市博物馆也收藏有相当体量传世元代玉器,不乏有艺术水平很高之作。从元代的玉器上看得出他们在艺术上传统胜于创新,继承胜于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上:玉带饰       元  漳县博物馆

右上:青玉虎钮押 元  安徽省博物院

左下:玉绦环       元  吕师孟墓出土

右下:白玉带       元  苏州博物馆

宋代士人与工匠通过边境贸易与外交活动获取相应的辽金元文化元素与特色纹样融入设计制作中,向世人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过来宋代玉器在形制、题材、内涵给了辽金元玉器艺术深厚而长远的影响,以龙纹为例,宋-辽-金-元都有相应玉雕作品存世,但我们可以相对自信与便捷区分出来,但同时又稍有争议,远不像唐·五代龙纹与宋辽金元差异大,此即是宋韵文化在与外界文化保持呼应和谐的同时又有所个性,不雷同、不依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上:白玉镂雕行龙佩  宋        故宫博物院

右上:青玉镂空龙纹盘  宋-辽 台北故宫博物院

左下:青灰玉坐龙      金      通辽市博物馆

右下:墨玉云龙饰件    元    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代玉器艺术以高度的艺术涵养承认着文化的多样、差异和不同,也意味着承认矛盾和冲突,甚至对抗。但承认这些矛盾和冲突并非就是要对他国文化进行一切妥协,而是秉承着和而不同的态度去包容更多的不同和差异,因此这是宋韵文化的较高境界和重要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上:白玉海棠环  宋  郑刚中墓出土  金华市博物馆

右上:白玉海棠环  辽金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下:海棠形玉环  元  冯道真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宋--于阗·回鹘·西夏

于阗、回鹘、西夏远在西陲,接受中原汉文化影响较小,然而他们在与宋朝建立外交联系的同时,感受到宋代君僚对玉的珍视与推崇,在后来的交流活动中或进献、或出售源源不断的玉料,为宋代玉文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图片

青玉虎  宋  常熟博物馆

于阗是宋代和田玉的出产和供给地,回鹘和西夏是宋朝玉石之路的必经之地,此三个国家极大影响着宋朝玉器的加工生产。所幸在北宋建立初年他们便派人与宋朝建立了联系,为玉石之路的打通、玉文化的输出奠定了必要的政治环境。《太祖本纪》记载有回鹘沙洲、瓜州献玉鞍勒马和于阗国王进献玉料制作玉玺、玉带等记载:“建隆二年十一月沙洲、瓜州献玉鞍勒马…三年十二月于阗国王进……玉五百围,琥珀五百斤”

图片

北宋时期于阗·回鹘·西夏政区图

于阗、回鹘虽致力于入河淘玉以出产或进献给宋或辽金等国,但本国却少有发现这一时期玉器制品,唯回鹘旧地乌鲁木齐见一三嘴玉灯,而后两地渐而发展琢玉业,以玉琢成的各类器具也多有存世。

图片

三嘴白玉灯  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高12.4cm

宋--大理

大理国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其疆域与唐朝时期的南诏国相当,为段思平于937年建立,至1253年灭亡共316年的历史,与大宋王朝相始终。但鉴于南诏反唐的教训,直到1115年宋徽宗才同意了大理国建立藩属关系的请求。

图片

水晶阿閦佛坐像  宋·大理国  云南省博物馆

由于大理国地处偏远,这一时期大理国出土的玉器主要为水晶、玛瑙器,工艺较为简略粗糙,但反映出宋与大理国在玉石雕琢上有所交流。如金刚橛和金刚杵同为古代印度的武器,后被佛教密宗引用为修法法器。大理国故地出土有大量铜铸金刚杵和水晶指环金刚橛,而辽与宋地也多有玉质金刚杵出土,可见宋代玉器艺术不仅仅局限于汉文化题材,对于异域文化也大胆地“引进来”,并在其再传播过程中贡献一定的作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右:水晶指环金刚橛   宋·大理国  云南省博物馆

左上:玉金刚杵    辽   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博物馆

左下:白玉金刚杵形饰件      宋       南京博物院

宋·辽--高丽

作为宋代隔海相望的高丽国在宋辽和宋金的较量中都奉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以小事大,确保本国利益。宋朝想在战略上牵制辽金而试图结好高丽;辽金以武力强迫高丽臣服,但同时也提防高丽与宋朝联合。因此宋与高丽的邦交时断时续,两国间的外交活动常以商人为媒介推进着。

图片
图片

玉饰件  高丽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从公元994年,高丽开始使用契丹年号统和,并奉契丹正朔,因而高丽这段时期的玉作带有浓浓辽金风格,不过由于地处僻壤,玉质较差而遭金国哂笑。《金史·列传·卷七十三·外国下·高丽》:“十七年,贺正旦礼物,玉带乃石似玉者,有司请移问,上曰:'彼小国无能识者,误以为玉耳,不必移问。’乃止。”这些巾环虽与辽金玉器联系更为紧密,但又有一丝宋代莲池鱼藻雁凫之意味,显示出宋代玉器艺术强有力的生命力与辐射力。

图片

图片

玉饰件  高丽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图片

现代化呼唤的时代精神要在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这种重铸既应该突出主导、主流,也应该强调和谐、合作,即应该与宋韵文化般和而不同,避免同则不继。通过以宋代玉器为中心分析当时中原玉文化的对外输出和引进汉化,告诉我们既要有对中华文化根的尊重和扬弃、对中华文化魂的坚守和创新,也要有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包容和借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