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妆淡抹总相宜,词人笔下的元夕

 oldmic54 2022-02-15

图片

词人笔下的元夕

读几首元夕词,为元宵节祝兴。

01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衣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单论阅读量,这首小词,在上万首宋词中,绝对可以排在百强榜单里。套用两句成语,那是妇幼皆知,脍炙人口。

排列规整的四十个字,特别通俗,平常。只要认识几个字,不要解释,都能明白,就像流传于街头巷尾的顺口溜。

字句少,又浅显,包含的意蕴不但不浅,倒是很饱满丰富。它有情节,有人物,有事件。还有情景,还抒发了情怀。这几个“情”,汇成了触动读者软肋的几股力量,激起强烈的共鸣,让人玩味,跟享受了美食一样,余香满口。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几乎变成诉说情恋场面,最通行的现成用语,甚至升级为经典,转载量恐怕计算不出来。

欧阳修担任过翰林学士,就是给皇帝撰写诏书的超级秘书。一个整日习惯于,与单调枯躁文字打交道的写手,竟然能吟咏出这样委婉清丽的佳品(包括另外那些词作)真是妙笔生花了。

图片

02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公在杭州任职期满之后,又去了山东的密州当太守,留下了这首写元宵的词章。

上半阙描绘出了“三五夜”“人如画”的景象,属于例行的铺叙手法。

可到了下半阙,就变样了。头一句中,突然出现了“寂寞”和“老”,和节庆气氛很不挨边,有些扫兴。

这一年,东坡先生才四十岁,说“老”,无论怎样说,都有点不靠谱。“老”的,应该是心境。

而结尾的十个字,把“老”进一步落实在景物中,就更找不到丝毫欢快愉悦的感觉了。这样的元宵,未免太凄苦悲凉了。

如果把五天后写下的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连在一起读,上面提到的那些不和谐,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惊世绝唱,似乎在“三五夜”的“人如画”中,已经孕育在心里了。

图片

03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

在元夕词中,挑选内容含量最沉实,最凝重的,大概要数这首了。它完全可以当作“史”词来读。

刘辰翁在他的《永遇乐》题记中写道:“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这位词人的感受,就是对李清照这首词的最概括最精确的解读。

这一年,李清照已经是个五十六岁的孤寡老妇,几经辗转,流落在杭州。由于战乱缓和,世间比较安定,这年的元宵总算有了几分节日味道。

一开头,作者描绘了鲜丽的景色之后,就发出“人在何处”的疑惑,后面又连续设问,“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可以看出,再隆重的“佳节”,也无法抹掉国破家亡笼罩在女词人心里的阴影。

下半阙,她的思绪行云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回转到“中州盛日”。可展现的并不是宏阔场景,只是像绣花那样,刻画了闺秀们头饰装扮之类的细节,却以小见大,让读者感悟到那个时期的国泰民安,兴盛繁华。

接下来,一个“如今”,把画面拉回到眼前。用“风鬟雾鬓”概括出“憔悴”之后,笔墨变得直白平淡,像是在唠家常嗑,可十分尖利地剖露出隐秘的内心波澜,就是结尾的那几句。

有评论说,“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孤独悲哀,默默无言,吞声忍气,实胜于放声痛哭。”这话说得很是在理。

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要改为“易安词章老更成”,也不牵强吧。拜读了作于五十六岁的这首《永遇乐》,哪个能不伸出大拇指,给李清照叫好呢。

图片

04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 ,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和上一首的厚重意蕴相比,这首的份量显得轻薄多了。词作没有寄托什么家国情怀,只是抒泻了个人的一己私念。而且也没有什么节令情景的具体描绘,只是记叙了一场梦。可以上两个“没有”,正好是它的独到之处。

姜夔年轻时,在江淮之间的花街柳巷,结识了一位艺伎。遗憾的是,未能长期厮守,可绵绵情意,始终铭记于心。元宵夜里这个梦,又激活了往日的鱼水之欢,以及离散之后留下的刻骨思念。

起句可读成“相思”“无尽期”。于是有了“梦”。可梦中情人既没有图画那般看得真切,团聚又匆匆被鸟叫声惊破。这样的“梦”,带给词人的,不只失落,更是残酷。

“红莲”指代花灯,加一“夜”字,就是元夕。在这个欢庆佳节的时刻,身居两地的情侣,却只能“沉吟”,而且是“岁岁”,凄苦哀凉尽在其中。

词中的警句要数“人间久别不成悲”。原本应该“成悲”才对,硬是说“不”,如此的语言搭配,裂变出的是,欲哭无泪,于无声处听惊雷那样的震撼。

图片

05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一首和前面说过的,欧阳修老先生的《生查子·元夕》一样,也是写元夕的名篇。

上半阙,场景开阔,有灯,有车,有歌,有舞,展现出一道节庆之夜灿烂亮丽喧哗热闹的风景线,充满色彩感流动感,让人再生两只眼睛,也看不过来。

如同舞台,上半阙搭建好了布景,下半阙人物出场了。首先登台的是群众,都是女士。她们戴着娇艳华美的头饰,传出一阵阵说笑声,飘忽着好闻的香气,前呼后拥地结伴出游。

这时,男主人公亮相了。他在寻找让他倾心的那个女孩。在一拨一拨的人群里,找了成千上百次,总是不见她的踪影。小伙子不灰心,不放弃,坚持找下去。

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偶然一回头,终于见到了要找的女孩。原来,她远离热闹的街市,孤零零地呆在灯火陆续熄灭的角落里。

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划上完美的句号,舞台大幕拉上了。

这首词充满情趣,但是,更难得的是,透过情趣潜含着那么多可以引发思考的哲理。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摘录了结尾处“众里寻他”四句,指出“此第三境也 ”,这个评价高着呢,当然不过分,所以成为学术界一致认同的结论。

图片

作者 马风民国文艺公众号专栏作者。

简书签
约作者。
曾任哈尔滨话剧院编剧,黑龙江行政学院作家班教授。主要作品有剧本《松岭朝霞》《七月,八月,九月》《高高的兴安岭》以及专著《超越的艰难——中国当代小说散论》等多部。已退休,现居深圳。在ID瑞祺艺术开有'茶余闲文'专栏”

本文系作者投稿。欢迎更多的原创作者向“民国文艺”踊跃投稿,投稿邮箱:wenyizhiguang@163.com,没有稿费。文章要求:1)民国文艺题材;2)原创;3)未在任何媒体包括微信公众号发表;4)篇幅适中;5)附笔名与一小段作者简介(非必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