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强博士接受中国旅游报“大讲坛”专版访谈:体育旅游大生意 找准模式有作为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2-02-15

中国旅游报第四版“大讲坛”(2017年5月15日)

图片

杨强博士接受专访

采访:中国旅游报记者冯颖、左登基

摄影:中国旅游报实习记者马明远

记者:据您了解,《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文件出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当前有利于体育旅游发展的背景和条件有哪些?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处于何种水平?体育旅游可以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

杨强: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水平,近两年受到资本市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是国务院第一次针对体育产业专门出台文件,意见所提出到2025年实现5万亿的体育产业总产值目标激发了资本市场对体育产业的高度关注,以万达、苏宁、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巨头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开始对国内体育产业进行财务投资和海外并购,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对体育产业的高度关注。2015年被业界公认为是国内体育产业发展元年。

当前体育旅游如此备受关注,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在于国内体育产业这两年开始大发展所营造的市场氛围;二是这两年国内旅游投资旺盛增长态势所营造的投资氛围。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2016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旅游局等多个部门,相继发布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和《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这4个专项规划都重点提出了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思路,这说明体育旅游对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将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旅游业界一直高度关注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在产品、服务、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您认为,这种支持够不够?与体育旅游发展的市场需求有没有偏差?应对体育市场需求,旅游行业在产品设计、服务保障、市场开拓等方面,应做出哪些改变和努力?

杨强:从我了解的情况看,体育旅游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对于旅游和体育部门来讲都是新生事物。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线路和产品开发来看,目前仍然处于比较雏形的阶段。在很多地方,作为体育旅游活动的组织主体更为常见的是各种运动项目俱乐部,但绝大部分户外运动俱乐部并没有组团开展旅游活动的资质。

体育旅游发展是政府体育和旅游两个部门的工作,需要两个部门齐心协力、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因为体育旅游项目有其专业属性,往往还具有一定危险性,需要科学实施保障安全。体育旅游要发展好,体育和旅游部门可探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尝试整合行政资源。2015年1月,根据《银川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原银川市体育局职责、原银川市旅游局的职责,整合划入银川市体育旅游局;2015年底,四川省乐山市体育局和市旅游局合并组建乐山市旅游和体育发展委员会,区县一级更多的也是将旅游和体育等部门组成一个“大局”。这种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符合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就是这样做的。韩国、日本、英国、泰国等体育旅游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管理体育和旅游的政府部门均是同一个大部门。

回过头来看,旅行社开发相关体育旅游产品,也一定是旅游和体育部门协同创新的结果。旅游部门有导游,体育部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既懂运动技能、又懂旅游接待的体育旅游专职导游,将是一个新课题。无论是旅行社还是户外运动俱乐部,在知识结构上,必须既要具备专业的户外运动技能,也要懂旅游。两个部门应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创新社会角色,旅游行业才能更好地设计体育旅游线路、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同时,也要积极引导户外运动俱乐部,获得从事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资质。对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引导和规范。

记者:当前,不少地方针对地域特点大力开展体育旅游,比如贵州发展山地旅游,北方五省区发展冰雪旅游等。根据您的观察,各地发展的水平如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杨强:根据我的调研和资料收集,浙江省和贵州省在发展体育旅游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2年3月,浙江省体育局与浙江省旅游局共同签署《加强运动休闲旅游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连续举办了5届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节,一年一次,政府引导下社会资本跟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运动休闲旅游基地和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图片

去年,我参加了在贵州黔西南州举办的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强烈感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贵州陆续开发出一批具有贵州自然与文化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赛事、线路。

图片

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

对于体育旅游业态的提升,我的理解是,发展体育旅游一定要有体育运动这一内涵作为支撑,光有“赛事+旅游”远远不够,更需要靠常态化的户外运动休闲产品的开发与运营,这是业态提升的重点。

记者:您认为,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亟须进行产业升级。那么,产业升级后,市场情况将会是什么样的?

杨强: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位于阿尔卑斯山区域的法国夏木尼滑雪登山小镇,旅游度假项目都是以户外运动为主,一年四季都有供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条件的户外运动项目供度假者选择。在夏木尼镇,不仅有丰富的户外运动项目,更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项目的户外体育运动培训学校,既有私立的,也有公办的,每年培养大批体育运动爱好者、运动员和向导,形成了庞大的户外体育运动教育产业。在旅游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运动项目,就是为了吸引更多旅游者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一些学校开设体育旅游相关的课程体系,都有教育属性。

图片

法国霞慕尼滑雪登山小镇

对比国外成熟的体育旅游目的地,我国的体育旅游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体育旅游有教育的特点、功能和属性。体育旅游的最大价值,在于参与者要通过参加专业的运动项目培训,学会科学运动和规避危险。比如,高尔夫、滑雪、攀岩、潜水等户外运动项目,在国际上都设有初、中、高级别证书。目前国内除高尔夫培训较为规范外,很多项目培训仍需加强规范和引导,尤其是滑雪运动。今年,国家体育总局拟针对群众性体育运动,设计100个业余运动项目的等级资格,这将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引导体育旅游者科学的运动休闲。我认为,这将是体育旅游产业中的“打怪升级”模式,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的黏性和重复消费,这不正是我们旅游业所追求的最佳产品效果吗?

其次,体育旅游消费方式受到中产家庭的青睐,要花很多钱。参加体育旅游活动,很大的花销是在体育用品装备方面。户外体育运动装备制造业和销售业,附加值很高,为保护自身运动安全和舒适,参与者须购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户外体育运动装备,这是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附加产业。

再次,体育旅游还有一个重要的健康属性。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必须把健康关口前移,体育运动正是有效的办法。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提升国民体质。目前,教育部门也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育运动,要求学校保证体育课程的时间,很多地方学校也积极开设体育特色课程。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教育部门对体育课程的重视,都将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培养强大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人口。

记者:人才是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请您介绍一下,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还有哪些瓶颈?未来应如何突破?

杨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校人才,二是在岗培训。

国内高校开设体育旅游的相关专业,一是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体育旅游方向,例如成都体育学院;二是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设置体育旅游方向,例如四川旅游学院。总的来说,目前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的高校还较少,我相信随着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主要的问题,一是在教材方面,国内体育旅游教材质量还有待提高;二是师资队伍方面,体育旅游需要拥有体育和旅游两方面的跨学科、跨产业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我个人认为,体育和旅游就是一对双胞胎,是百姓实际需要的两个幸福行业。旅游业从观光向观光度假并重格局转变的进程中,体育旅游绝对是重要的途径。随着我国中产阶级数量的日趋庞大,旅游+体育,将是中国迎接休闲度假时代的必然选择。

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旅游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