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沈散记(3)‖沈约祠的来历

 新用户2381OYVb 2022-02-15

题记:德清县莫干山镇东沈村,是浙江省第六批(2018年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我将有关东沈村的所见所闻,分篇整理成文字。谬误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图片

沈约祠(太公堂)

在莫干山镇东沈村,有一座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临盘溪的历史名人专祠——沈约祠(太公堂)。沈约祠(太公堂)是当地奉祭隐侯、缅怀先贤、倡导尊师敬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公共场所。据东沈村郎妙金(今年71岁,曾担任村主任、村支书和筏头乡领导干部二十多年)、沈月如(95岁)、何荣春(100岁)等长者的述说,沈约祠(太公堂)的来历,流传着一段千古佳话:

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沈约的父亲沈璞,因受宫廷皇位之争的牵连被诛杀;13岁的沈约随母亲谢氏,为躲避缉拿,偷偷跑到东沈的祖屋里避祸六年。村里有位年长沈约22岁的同宗长辈沈麟士(又名驎士、遴士),是私塾的教书先生,民间称呼他“织帘先生”(织帘贴补家用)、“万贯经”(家藏万卷经书)。按世系辈分论,沈麟士与沈约的祖父沈林子是同辈,沈麟士与沈约属祖孙辈关系。

沈麟士自幼家境贫寒,生活清苦;加上他哥哥过世的早,四个遗孤靠他抚养,日子过得艰难。他不辞辛劳、安然若素,从不怨天尤人,咽苦吐甘、善待亲人;并且,酷爱读书,带经而锄、好学不倦,学问渊博、受人称道。沈约在东沈避祸期间,幸好遇到了良师沈麟士,学业不但没有荒废,而且得到精进。是沈麟士的言教身传,激发了沈约发愤读书,立志重振家门。

沈麟士把子侄培养成人后,他的独子沈彝“一子顶两门”,做了从叔(在朝为官)家的祧子(兼祧),去了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沈麟士将东沈村的祖宅,留给几个侄儿居住,自己隐居到吴羌山(今乾元镇的乾元山),进行授徒讲学长达三十多年,从学者长期有数十百人。其间,数次征召(授予官职)他均不就,一直不愿出仕做官。

南朝齐永明六年(488),深受文惠太子萧长懋宠信、任职中书郎的沈约,与吏部郎沈渊一起,表荐古稀之年的沈麟士出仕。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沈约集》(德清县图书馆编,2021年4月第1版)中,收录了《荐沈驎士义行表》。沈麟士为此写信给沈约,依旧是婉言谢绝。沈约在给沈麟士的回信中,不仅表达了钦慕之情,而且还流露出归隐山林的志尚。不过沈约此后得到升迁,没有“傍此东归”而隐退。

图片

沈麟士生活俭朴,从业所得用于研读经书典籍与著书立说。在一次火灾中,他的住处被焚毁,陷入了居无定所的困境;且多年收藏、著述的书籍也被烧掉了数千卷。时任东阳太守的沈约,回故里省亲时,得知了恩师的这一遭遇,用自己的薪俸,在故里东沈(沈约祖宅附近)盖了一栋房子,把年迈的沈麟士接到这里,好让他叶落归根安享晚年。

沈麟士返回故里后,僻静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他以往的弟子成百上千,除了已成文坛领袖的沈约,还有太史叔明、沈峻等高才博学之士,翻山越岭前往拜访恩师的弟子络绎不绝。沈麟士博通经史、课徒有方远近闻名,登门拜师求学者时而有之。沈麟士在整理修复火灾中被毁经书和著述的同时,又重操旧业授徒讲学,晚年生活过得充实快乐。他在新家中,挂着这样一副门联:

身有千子享海福,

家藏万经乐天伦。

沈约辅佐萧衍代齐建梁后,成为了南朝梁开国功臣,受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仆射(俗称宰相),贵极人臣。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受封建昌国太夫人的沈约母亲谢氏,在都城建康去世,梁武帝(萧衍)亲自前往凭吊。同年,沈麟士也在家中寿终正寝,享年85岁。东沈村的沈氏族人,为弘扬沈约尊师敬老的善行义举,将这栋房子定名为“尊师堂”;并刻石树碑,感念先贤,激励后昆

十年后,73岁的沈约在都城建康逝世。东沈村的沈氏后裔,在“尊师堂”内设立了沈约、沈麟士的灵位牌,祭奠两位杰出先贤。各地的“吴兴沈氏”宗亲,称颂沈约是“匡正名贤”“人伦师表”。而后,沈氏后裔又在“尊师堂”内塑了沈约像,“尊师堂”演变成为纪念性的沈约祠。在东沈村一带,民众(包括沈氏后裔)不分长幼,都按习俗尊称沈约为“太公”,沈约祠在民间俗称“太公堂”。

沈约祠(太公堂)历史上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受到世世代代的守护。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每到清明节、七月半,村里的沈氏长辈,就会到祠堂里祭拜。席卷全国的“破四旧”狂潮,沈约祠(太公堂)被取缔,房子成了生产队集体的杂物仓库,祠宇陈设被彻底损毁;供奉着的沈约樟木雕像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祠堂前的一对旗杆石,原本表面已严重风化,被捣毁后又散失了半个世纪,而今两块虽已找回,但已是断残不全、面目全非。

古代在祠堂前竖立的旗杆石,又称旗杆夹、功名旗杆石等,由一式两块雕琢而成的石碑所组成,是立杆升旗的一个基座。在两块旗杆石上,镌刻着旗杆主人的身份、官职、辈序、姓名,以及立杆的年代等。功业和名声越显赫,旗杆石就越宽大,旗杆就越粗越长。旗杆石既有彰显身份、光宗耀祖的作用,又有激励后辈建功立业、造福乡梓的目的。这两块旗杆石,已失却原始造型与文字雕饰,实在是个缺憾。

图片

沈约祠(太公堂)旗杆石原物

改革开放以来,残破的沈约祠(太公堂),民间虽进行过修葺,但作为传统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毕竟年代久远,存在着安全方面的隐患。东沈村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不断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村里投入数百万元,对沈约祠(太公堂)进行了重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