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关,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郊12.5公里处的关山中段,为古代重要关隘。地处要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地形险要、山高谷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北方进出南京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 始建于南唐,是当时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过江往北的通道,为了军事情报和政治文件的传达而开凿,战时封关防守,平时通商行贾收税增加财政收入。 春秋战国,吴楚相争,清流关口已是用兵要隘;三国时期魏吴也曾在此兵戎相见当初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曾兵败垓下,经过这里,自刎于乌江。汉高祖刘邦挥兵南下,过清流关至大丰山留有"汉高祖饮马池"的古迹。;南北朝侯景起兵寿阳,南袭谯州,兵经清流山口,攻陷历阳(今和县),渡江取采石,破建业,史称"侯景之乱"。 历史故事 清流关始建于南唐建国初期,约公元939元。公元937年,徐知浩篡得杨行密建立的吴国政权,将国都由原来的扬州迁到金陵(今天的南京)。当时的南唐仍然统治着江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江北十四个州。这十四个州中的滁州、濠州、泗州、庐州、寿州、楚州以及光州等,需要一条由南京过江往北的便捷通道,以便军事情报和政治文件的传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唐开凿了清流关。并在清流关上设兵把守。战时封关防守,平时通商行贾收税增加财政收入。 清流关的开凿,不仅打通了南京过江通往南唐这几个州的道路,以后,由这条道路一路北上,直通北京。 清流关地处要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是出入金陵(南京)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这里地形险要、悬崖峭壁,山高谷深,在此设关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春秋战国,吴楚相争,清流关口已是用兵要隘;三国时期魏吴也曾在此兵戎相见当初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曾兵败垓下,经过这里,自刎于乌江(安徽和县)。汉高祖刘邦挥兵南下,过清流关至大丰山留有"汉高祖饮马池"的古迹。;南北朝侯景起兵寿阳,南袭谯州,兵经清流山口,攻陷历阳(今和县),渡江取采石,破建业,史称"侯景之乱"。 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攻打淮河一线的军事要地滁州。要攻打滁州就要途经清流关,而清流关易守难攻,且有南唐军两员大将把关,如若强攻不仅徒劳,还会损兵折将,恰好这时赵匡胤闻知附近村中有一幽州(今北京)人,姓赵名普,教书数年,为人学识渊博,多智善谋。赵匡胤欲求万全之策,微服出访。赵普见赵匡胤到来,十分欢喜,赶忙说:"我有奇计,可以转败为胜,求福避祸。""何计?"赵匡胤问。赵普方说清流山背后,有一条小径可通到滁州城,素来无人行走,连南唐军士都不知晓,如果从此绕道而出,趁着涧水大涨之期,浮水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滁州唾手可得。赵匡胤大喜,要求赵普引路,赵普欣然允诺。周军连夜誓师,由小径悄悄而行,突然出现于山后,断南唐军退路,守将皇甫晖等人大吃一惊,想立即退兵撤回滁州城,断桥自守,但为时已晚。皇甫晖无奈整列队伍,拥众复出,赵匡胤手抱马颈,突入敌阵,连声喊道:"单要捉拿皇甫晖,别人不是我们的仇敌!"说着闯至皇甫晖面前,抽出利剑,一下砍中他的头部,将其擒获。南唐大将姚凤跃马出战,又被赵匡胤生擒,后周军很快拿下滁州城。 明清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离濠(今凤阳临淮)至定远收得驴牌寨地方3000兵,破元兵张知院于定东横涧山,降元兵2万,过清流关占滁州,集江淮健儿屯军练兵于此,以此为根据地,至正十五年(1355年)攻破和州,消灭元兵10万,收复巢湖水师廖永安、俞通海部战船千艘,后大败元兵,夺取了采石天险,进取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建立了明朝。明朝崇祯九年(1636),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兵与明朝兵部尚书卢象升在清流关一带的广武卫、珠龙桥发生激战,兵马"填沟委壑,河水为赤",起义军以失败而告终。 太平天国时期东王杨秀清于咸丰三年(1853)五月派大将罗大刚攻打滁州,与清朝将领胜保的3000骑兵大战于清流关下,终没能攻破关隘,太平军死伤甚重。 民国 1927年北伐军主力一部沿津浦路北上,到滁州后即分一支经清流关西进。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在清流关一带设防,并沿清流山麓修土公路一条以备军需供应之用。后未战而撤。1939年冬,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建立了以皇甫、常山、曲亭、大柳、珠龙等地为一体的皖东路西抗日根据地,清流关仍为向东警戒的重要哨口。1949年解放军一部也是过清流关北新修的龙亭口公路浩荡南下,驻滁州修整后直捣南京的。 清流关古战场方圆百里,其历史遗存犹在,如古地名"常山寨"、"将军岭"(又分南将军、北将军)、将军庙、将军集、大柳驿(古驿站)、广武卫(明代的军事驻屯地)、马场(古军马场)、北关(清流关北),在滁州与定远接壤处还有方圆二十余里的中军帐基等。 文集记载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征束燎①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②,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征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文物遗存 以关圣殿为尊的寺庙群,散立于道旁山间。历代文人墨客,颂清流关诗文甚多。尤以欧阳修"清流关前一尺雪".及陆游"阵云冷压清流关"两首为最。更有明代文学家程敏政的《夜渡西关记》及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的《 乙亥北行日记》,记叙关中风景。两公里长的古石道上,宽5厘米,深3厘米的车辙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清流四景(古迹春晓、清泉古井、中秋望月、清流瑞雪)、清流四石(上马石、点兵石、磨刀石、试剑石)及三古遗址(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残迹犹在。 文物保护 1989年,安徽省政府将清流关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旅游资源考察团及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对地处江淮间的这一重要古道遗址,给予"国内罕见"的评誉。 清流关,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郊12.5公里处的关山中段,始建于公元939年,是当时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过江往北的通道。因隋唐、南唐时期此地属清流县,又处于清流河上游,故名清流关。清流关为军事情报和政治文件的传达而开凿,战时封关防守,平时通商行贾,是出入金陵(南京)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 古清流关遗址 198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流关选址在古驿道必经的两座山口之间,地处要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地形险要,山高谷深,雄居于关山之口,为历代重要关隘,兵家必争之地。《滁州志》记载:“滁之关山,上下十五里,由南至巅凡八里, 由北至巅凡七里,一夫当关之势也。” 在关口钳制的古驿道中间,下临一片方圆百里的丘陵低谷,自然形成了短兵相接的战场。自建关以来,这里发生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赵匡胤在此攻打南唐,辛弃疾在此抵御金兵;朱元璋屯兵2万于此练兵,后大败元兵,夺取了采石天险,进取南京,建立了明朝;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兵与明朝兵部尚书卢象升在清流关一带的广武卫、珠龙桥发生激战,兵马“填沟委壑,河水为赤”,以失败而告终,血洒长河;太平天国时期东王杨秀清于咸丰三年(1853年)5月派大将罗大刚攻打滁州,与清朝将领胜保的3000骑兵大战于清流关下,终没能攻破关隘,太平军死伤甚重。 赵匡胤干净利落地攻拔了南唐的涂山水师大营,马不停蹄,继续率军日行三百里,准备消灭盘踞在清流关的南唐皇甫晖部。 皇甫晖乃是五代乱世中的一个悍人。 其本是魏州人,做过魏博军中的军卒,曾戍守瓦桥关,期满,发往贝州(今河北清河)屯田。在贝州期间,趁天下大乱,发动兵变,投靠了唐明宗李嗣源,升陈州刺史。耶律德光灭晋,皇甫晖时为后晋密州刺史,不屑向契丹称臣,率部渡淮,转投南唐,得李璟授以歙州刺史(今安徽歙县),后又迁升为奉化军节度使,出镇江州(今江西九江)。 此番后周大举进攻寿州,李璟任命其为应援使,以策应刘彦贞所部的北面行营都部署主力。 不过,刘彦贞被后周大将李重进军斩杀,主力援军已丧,他只得退守于清流关。 清流关地处清流河上游,雄踞于关山之口,南望长江、北控江淮,其后二十五里即为滁州,从滁州再往东南方向走一百里,即是南唐国都金陵,乃是出入金陵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而往东走二百里,即为南唐的东都扬州。攻下滁州,不但能解除南唐对寿州城下周军的威胁,更可以随时从这里向南唐的两座国都发起攻击。 反过来,也可以说,皇甫晖手掌三万重兵屯驻于此,既可西北援寿州,东南卫京师。 显德三年(956年)二月五日,赵匡胤到了关前,看关口依山势而建,全由巨石垒成,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不暗自心惊。 苗训道:“淮南无山,惟滁州城边有高山大川,江、淮相近,为淮南屏蔽,去金陵才隔一水。若破清流,一则可孤立寿州;二则震慑江南;三则中剖淮南,使其东西不能相顾,便可进取滁州,自此而南,无复障塞,此乃奠席卷淮南之基也。” 匡胤点头道:“奈何敌众我寡,且彼已占清流关形胜之地,该从何处用兵?” 王审琦道:“原先何廷锡也曾握有重兵,也曾占有形胜之地,只要我军示弱以骄之,示怯以诱之,引其出战,不难歼之。” 李处耘赞同道:“王兄之言极是。末将派侦察兵察看过地形,清流关左有山,名皇甫山,此山以皇甫为名,合是皇甫晖的葬身之地,便于此处设伏,如何?” 诸将抚掌称妙。 赵匡胤却摇头道:“那皇甫晖自贝州卒伍起兵,前后事南北二朝,位兼将相,历经战阵,岂是何廷锡之辈可比?这诱兵之计恐难凑效。” 苗训微微笑道:“赵兄弟尚记得赵普否?” 匡胤想起凤翔野店相遇之事,不禁莞尔,但不知他缘何提起,眼睛愣愣地看着他。 苗训笑道:“滁地乃是赵学究早年教学之所,将军既欲取清流关,不妨向其求计。” 匡胤惊喜道:“赵普兄……他在哪里?” 苗训道:“他知道我等均在周朝任职,已往寿州寻访,投在刘词军中,由韩令坤兄弟带来,不日可到。” 说完,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递与匡胤。 信正是赵普所写,因在路上,着人先一步送信,自称有破关之策。 于是,匡胤按兵不发,静等赵普。 等了两日,赵普未到,张琼按耐不住,请三千军试攻清流关,却被关上的箭矢、擂石射伤、砸死了不少。 到了第三日,匡胤到阵前观望一阵,计无所出,复入营帐,翻了几页书,谢绝了众将的参见,喝了几口茶,沉沉伏在案上假寐,突然,帐外有人闯入,大叫道:“赵兄弟,小生叩谒来晚矣!” 广告华徳柱塞泵--华徳液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3910282382 匡胤抬眼一看,那人学究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眉目清秀,面白须长,不是赵普又是谁?不由得又惊又喜,跳起来拉住他的袍袖,说道:“啊呀,先生终于来了!快快快,快坐下叙活。” 原来赵普和韩令坤一同来到大营,打听了匡胤的中军帐所在,故意不让士兵通报,直接闯来相见了。 随后,苗训拉了韩令坤的手,也一同入来。 众人一并坐下,略作寒暄, 匡胤便迫不及待地出言相询:“皇甫晖威名冠南北,据关而守,兄有何良计破关?” 赵普呷了口茶,道:“清流关虽筑于关山之间,看似无路,然清流山之背,有小径可通到滁州城,素来隐蔽,罕有人行走,连南唐军士都不知晓,如果从此绕道而出,趁着涧水大涨之期,乘船而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斩关而入,清流关可破,滁州城可得。” 匡胤猛然跳起,两手按着案桌,两眼放光,喜道:“真有这样一条小路?” 赵普笑道:“赵普平生喜研各地山川形势,又隐居滁州多年,对滁州的地理形势、道路远近自然了若指掌。” 匡胤轻击案桌,说道:“如此,烦劳先生今夜为我引路。” 赵普道:“天下分久,正当合势,大周皇帝要一统四海,乃是大势所趋,军中亟需用人,小生何敢推辞?” 当夜,赵普亲为前导,匡胤留王审琦等将士及部分兵力仍驻于关前,自己和张琼、韩令坤、马全义等率军出小路亟行。 走进密林深处沉睡了千年的雄关大道,恍若走进了一段辉煌、哀伤、冷寂又苍凉的历史。 古道上清晰的留下一道道的深深车辙,像是一道道伤痕,深深地铭刻在饱经离乱的人心上,淹没在历史残留的记忆中,留下古道西风瘦马的不尽悲凉。 弯腰抚摸这青石上深深凹陷的车辙印迹,仿佛一瞬间穿越时空,那昨日的喧嚣、繁华、辎重和苦难就在眼前,那往返不断的车辙吱吱呀呀碾过的声音犹在耳边,似乎还能隐约听到那战鼓沉闷的回声。 纵然雄关漫漫,也拦不住南北统一的历史车辙,徒留后人的一声声感慨:“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