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时元夜好,千门灯如昼

 新用户78168KoG 2022-02-15

那时元夜好,千门灯如昼

图 | 网络

文 | 签约作者 司红

点击下方绿标 主播韩枫为你朗读


立春后,东风渐暖,元宵佳节亦在万象更新之际如约而至。
 
这是新年伊始的第一个节日,有团圆相聚的美好寓意。在古时,人们将其称之为元夕和上元节,早在西汉时期便备受重视,及至唐朝,更是免除宵禁、彻夜游玩,堪称一年一度的盛宴。
 
近日外出时,我看到路灯下已悬挂起灯笼样式的装饰灯盏,暮色四合时便早早亮起,铺设出一条红黄相间的锦带,指引奔波在外的人,归向家的路途。不少店铺和住宅门口,也开始张灯结彩,只待夜幕降临,让灯点燃人间的狂欢。
 
在这样的日子里,赏花灯、猜灯谜,自然而然成为趣味盎然且皆大欢喜的事情。我总会在元宵节到来之际,想起千百年前就已经蔚为壮观的灯会。
 
那时的夜,花灯如昼。
 
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约定和怅惘,去年相见的人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唯有思念者泪湿春衫袖,就这样,上元节年年如期而至,而很多人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告别失散。
有“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穿着新春轻薄的衣衫,走在都城街道上。漫长寒夜里,因为有知心人相伴漫游,一切都是可亲可爱。连夜色将尽时,从帘幕后传出的笑声,都洋溢着本真质朴的欢喜。
 
那一盏盏灯,似乎从未在历史的长河中熄灭,而是穿过了岁月更迭和时节轮替,驻留在灯火阑珊处,等待你我前去追寻。

唐朝作者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写下了元宵节的人山人海和市井喧嚣。相隔多年,透过字里行间,当时的盛况似乎跃然纸上,让人惊叹不已。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夜,诗人和友人一同出行游览花灯。每年到了此时,都城中的宵禁都有所放松。比起早早归家,上元节前后三天,是点燃灯盏,任由百姓欢声笑语地走街串巷,沐浴在喧嚣热闹的海洋中。
 
错落有致的明灯,宛如绚烂烟火绽放在夜空里。远远望过去,打开的城门尽头,仿佛也被火树银花点缀得异常斑斓,一时分不清那是人间的桥梁,还是天上的银河。尘土随之飞舞,在马蹄过处扬起又散落。
 
月光相照,灯影幢幢,它们似乎跟随着人影移动。艳若桃李、衣衫翩跹的歌女盛装出行,唱着歌曲在道路上行走,嗓音婉转,那动听的梅花调似乎落了一地。戒备森严的军队也取消了宵禁,在这样的良辰时刻,只愿计时的玉漏,流逝速度能够慢一些,让人们尽享欢庆光阴和珍贵的上元佳节。
 
千百年后,当我们阅读那些流传下来的诗歌时,似乎仍旧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繁华昌盛和笙歌阵阵,仿佛一幅流光溢彩的风情画卷,有华灯、有佳丽、有明月,有的是通宵达旦的畅快。

当唐朝的味道走出文学长河,辛弃疾带着《青玉案·元夕》,以另一种描写记录了南宋时期的上元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拥挤人潮中,花灯灿烂,焰火缤纷如飘洒的星雨,可再美的风景都比不上百转千回、兜兜转转后的心灵悸动。美人盛装出行,佩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赏灯,擦肩而过时感受到丝丝缕缕的暗香在风中飘散。

魂不守舍的诗人满街寻找而遍寻不得,就在即将放弃之际,却在蓦然回首间,看见灯火阑珊处的那个身影。
 
这样美而具有想象空间的佳作,无论过去多久,都不会被蒙尘被忘记。至于如今被研究后的说法,究竟在辛弃疾在寻找佳人踪影,还是表达自己不遇知音的孤芳自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不变的是,满城烟火、宝马雕车、凤箫声动、鱼龙夜舞的元宵胜景,是如此令人心生向往。


对于现代人而言,元宵节或在家中守着电视看喜乐会,于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受佳节的欢乐气氛;或外出参加活动,在观赏花灯的兴致中流连忘返;或是已经远离家乡,在异乡辛苦打拼,思念母亲做的那一碗醇香绵密的芝麻汤圆。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逐。

在这样张灯结彩的日子里,看灯火如昼,叹星光璀璨,颂盛世华年,是何等值得欢欣的良辰美景。
 
想起旧时在故乡,每逢元宵节,父亲会如除夕夜那般,留一盏灯彻夜不熄。村里数家的灯盏汇成明亮河流,照亮第一个月圆之夜。人间的喜乐,就在月落日出的寻常时光中,与年缓缓告别,然后启程踏上新征途。




作者 简介

* 作者 | 司红,遇见李菁签约作者,杂志期刊作者,新媒体运营编辑。现居乡间,记录四时风物和陶艺手作,相信有些美好值得虚度。
* 主播 | 韩枫,洛阳新闻广播主持人,用声音守护一颗安静的灵魂,新浪微博@慢之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