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舜帝圣葬地 全州九疑山(连载25)

 冠123 2022-02-15

中华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蒋咸喜 文\摄 唐国辉

《舜帝圣葬地  全州九疑山》的考证,本平台已连载发布了24期。

现推出第25期:瑶人千家峒原始家园都有舜帝葬地全州青瑶峒的影子

图片

如今在我国的南方到处都有瑶人原始家园千家峒的传说,而且其所传说的千家峒无论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名、河名、瑶族文化遗迹等都有全州青瑶峒的影子,这些影子又都能在青瑶峒内找到物形实体,并能得到相互印证。

江华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盘艳明与邱明在江华县《瑶风》2019年春季号撰文《盘瑶祖居地位置及南迁情况 》,文中写到:“据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庙子源村村民盘尚仁(出身于师公世家,其祖父盘明亮为蜚声南岭的瑶族大师公)讲述:'十二姓瑶人在长房盘姓四兄弟(大先祖、二先祖、三先祖、四先祖)带领下备下十二条大船,分两批向南海迁徙。……一部分人到了广西全州与大仙祖和三先祖的后人汇合。在全州期间大部分瑶人住在崇山峻岭间。我们这支在全州住了七、八代后又因各种原因迁移到了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

今广西灌阳就有是瑶人原始家园千家洞(峒)的传说,一些专家学者所搜集到的有关千家洞的史料就如是全州青瑶峒的复制品。《瑶族千家洞高峰论坛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以下简称《文集》)中就有描述:学者包桂文、杨希云、文庆标在《瑶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阳》一文写到:“广西钟山县两安瑶族乡沙坪村沙坪屯,清同治二年(1863年)修建的东门墙壁上石碑记载:'自从始祖,历来出身全州、观阳(今灌阳)千家洞,七姓等分散,赵万四、黄富四太祖于洪武元年流落居住沙平……’”(《文集》第2页)。这段瑶族的始祖“历来出身全州、观阳千家洞”的记载,反映了这个千家洞有从全州到灌阳的迁徙过程。

《千家洞古本书》《千家洞源流记》等古籍文献记载:“千家洞在狗头山下”(《文集》第4页)。今全州青瑶峒的大楚南会稽山就有狗头源(狗头山)的山名,狗头源的山下便是青瑶峒。《千家洞源流记》:“石门八十斤牛就进得”(《文集》第4页)。今全州青瑶峒八十里山古关就有一条如此情形的天然石门。“《千家洞古本书》《千家洞源流记》等古籍文献记载:'千家洞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流,将千洞分成东西两边’”(《文集》第5页)。全州青瑶峒的夷襄河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流,将峒分成东西两边。

图片

夷襄河

《千家洞古本书》《千家洞源流记》等古籍文献记载千家洞:“梓溪源一十八路(步)险路”( 《文集》第188页)。在全州青瑶峒内金花丘村后的高山峻岭上也有一个叫梓溪源的山源,上金字岭到梓溪源要转十八个大弯,进入梓溪源口山路非常险要。

图片

梓溪源一十八路(步)险路

《千家洞源流记》、《千家洞故事》、《千家洞传说》、《千家洞》里都提到:千家峒里有个岩洞叫平石岩,“岩口有个石童子,高有三丈三尺,大有八人一围过”。在青瑶峒内獐山脚下有这样一个岩洞,其特征与史料中所描述的平石岩相同。岩洞口内有个石平台,内有八米多宽、十余米深的大厅。这个岩洞口也有一个石童子,高有三丈三尺,大的要有八个人才围得过来,这与故事传说中的石童子完全吻合。

图片

千家峒源流记》记载:元兵攻打千家峒,从下峒一直打到上峒,瑶民首领自知不敌,于是吩咐瑶民从一个通往外界的山洞里逃走。青瑶峒獐山脚下的这个岩洞也与后山的斜口岩相通。斜口岩洞内大厅有数丈高,洞壁上凿有石梯。据传当年官府围剿青瑶峒时,曾有瑶民从此岩进入,出斜口岩从后山往狗头源、大河源逃往外地。当地鹿鸣村的陆子勇告诉笔者说:“岩洞内曾有许多古人留下的坛坛罐罐,疑为瑶民逃难时所留。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的村民以为此地可能埋有瑶民来不迟带走的宝藏,曾挖遍了石门周围和岩洞内外,可惜那些陶瓷坛坛罐罐也被打烂了。

图片

图片

石狗

千家峒故事》等手抄本提到千家峒内有狮子岭、马山、凤山(鸟山)、狗山、石狗岩、穿岩、九牛戏水等地名。全州青瑶峒内也有这些地名。狮子岭就是东江村委瑞狮村旁形如狮子的大石山。马山就是西美村委马头岭村的马头岭。凤山就是大石江村旁的凤凰山,亦称鸟山。石狗岩就是二妃望夫岭附近的一个山形似狗的岩洞,岩洞口有一个石狗。穿岩就在古木洞口外,今名仍叫穿岩。九牛戏水就是歌渡源内的九牛潭,深潭旁的石头形如九牛戏水。

千家峒故事》里描述:瑶民进入千家峒有一段石梯。进入青瑶峒的八十里古关就要走一段石阶梯。

千家峒故事》里说:千家峒内沿河有十二个埠头。青瑶峒内的夷襄水(宜湘河)在流经峡口峒头前的镰刀湾柳船渡至渡船头古渡这一段就曾有十二个埠头。

图片

渡船头古渡

图片

峡口古渡

千家峒故事》里说:千家峒内有三条河相汇成三江口;青瑶峒内就有夷襄河(炎井河)、歌渡源河、西溪这三条江在镰刀湾柳船渡汇合归一而形成三江河口。

《千家洞故事》里说:千家洞有个塘名叫古塘。青瑶峒内峡口箕山旁的深塘就名叫古塘。

图片

古塘

如此等等,有关青瑶峒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名、河名、瑶族文化遗迹等,这些遗存的瑶族文化古迹都在近代的瑶族千家峒民间文献中可以得到验证。

《瑶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阳》一文还写到:“司马迁《史记》记载: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共经历三十七个皇帝,平皇是周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东周的第一位皇帝,执政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719年。《千家洞源流记》《千家洞》《平皇卷牒》记载:'始祖历代千家洞,遣流周朝三十七年(个)皇帝,统共八百七十三年……又一样千家洞源流讯我祖宗是少数族人,现在年月很久,祖公是平皇帝的第三女婿,得了彭(平)王江山,平皇帝才送入千家洞。石门八十斤牛就进得……’;'平王与高王争天下,狗王帮助平王杀了高王。无处谢,想来就将二(三)女匹配狗王为夫妻……盘护复舞如云飞大海,七日七夜遥至高王国中……’”(《文集》第15页)。广西民族学会理事、研究员盘福东和广西瑶学学会会长盘承新在《以史释文 以物释文》——“瑶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阳的论证”一文中也写到: “司马迁《史记》说的: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共经历三十七个皇帝中的平皇,是周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东周的第一位皇帝,执政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719年。灌阳、恭城等地瑶族珍藏的《平皇卷牒》《千家洞源流记》《千家洞》《千家洞古本书》记载的“始祖历代千家洞,遣流周朝三十七个皇帝,统共八百七十三年。我祖宗是少数人,现年月很久,祖公是平皇帝的第三女婿,得了鼓(平)王江山,平皇帝才送入千家洞。”(《文集》第28页)。研究馆员何英德在《瑶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阳再论》写到了《桂北盘瑶历史歌》:“先有瑶来后有朝,盘护根源切记牢;龙犬图腾化有道,盘护本是瑶家祖,高王得见化龙犬,盘护受领高王禄,久恋会稽好地方,会稽山上起华堂,起了会稽华堂府,荣华富贵永安康,生下六男女和六女,根基应起永流芳……”(《文集》第117页)。文中还写到瑶族在盘瓠地祭祀盘护:“《蓝山县图志》云:'瑶祭盘护,其祖堂在西厅左,祈福禳病则赛之,所谓盘瓠地’”(《文集》第114页)。

以上搜集到的有关瑶人原始家园千家洞(峒)史料,与瑶族的历史文献《评皇券牒》记载的瑶族始祖盘瓠(盘护)与帝女成婚后,入住全州青瑶峒会稽山繁衍后代,此地并成为了勉瑶文明发祥地的记载如出一辙。

在我们了解到了瑶人历史文献《评皇券牒》记载的十二姓瑶人从发祥地全州青瑶峒会稽山迁徙到天下一十三省的万顷山河这段历史,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国的南方到处都有千家峒的传说,且都有全州青瑶峒的影子。因为这些众多的千家峒是从全州青瑶峒这个原始家园迁徙到各地后,所重新开辟的千家峒,或者说这些千家峒是全州青瑶峒这个原始千家峒的子孙千家峒。所以著名的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费孝通在考察众多的千家峒以后说:“瑶胞寻根千家峒,史实要待百家争”。他认为现已发现的众多的千家峒都不像瑶族同胞寻找的那个真正的原始家园千家峒,他的愿望就是希望瑶学学者及民间爱好者,通过努力为瑶胞找回真正的原始千家峒。

当然,形成众多千家峒和“南岭无山不有瑶”也与由“窜三苗于三危”的历史迁徙,而引发的瑶先民从“三危”地回归原三苗地有关。回溯“三苗”历史,迁徙“三危”的瑶先民遍迹川、甘、陕地区,原在东部的“三苗”部众,退居江淮时“后泄二十年,命畎夷、白夷……阳夷。繇(瑶)是服从”(《竹书纪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瑶人在青瑶峒内生活的一些历史遗迹也常有发现。如在当地出土了西汉至宋代时期的古钱币。据《全州县志》载:1986年大西江乡锦塘村农民蒋继信在建房时挖得窖藏古钱50公斤,古钱品种为新莽货泉、宋代大观通宝;1989年大西江乡月塘村出土西汉、三国、晋代窖藏古钱3公斤,古钱品种绝大部分为西汉“五铢”。其中有六朝钱,如晋代的“太平百钱”。三国蜀汉刘备铸“百五铢”、还有平当五铢、沈廊钱“五金”等。

评皇券碟》记载的瑶族先祖盘瓠(盘护)和帝女成婚,入住青瑶峒会稽山繁衍后代,到瑶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址,及近年出土的古钱币等情况来看,青瑶峒这个瑶人生活的幸福家园历史悠久,自上古至宋代就有瑶人生活在此,曾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舜帝后裔带着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地形标识,来到了舜帝的弟弟象的后裔生活的潇水流域并建起了祭祀祖先舜帝的宗庙。

发文回顾:前23期介绍了上古史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零陵”作为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在夏代以前就出现在广西全州。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设置了零陵县和零陵郡。古籍《山海经》记载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称)东面的全州,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定论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淮南子》也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因舜帝崩葬全州九疑山而殉情全州湘川“赤壁”。舜帝因葬于全州九疑山,屈原、扬雄、李白、李梦阳、顾璘等骚人墨客曾到全州追寻德圣舜迹。湖南宁远九嶷山的舜帝陵是为了祭祀舜帝需要而人为造出的一个祭祀陵,是个假陵。宁远九嶷山的考古挖掘和出土文物只能证明舜源峰下的舜帝陵庙为祭祀陵庙,而非真陵所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形图标注“帝舜”二字的舜帝庙不在现宁远九嶷山,而那图中的二个特殊符号应是舜帝在全州九疑山葬地的地形标识。最早的舜帝庙在全州舜帝庙村,宁远九嶷山的舜帝庙迁自全州。舜帝的后裔古摇民在全州九疑山下的青瑶峒及周边山岭生活,并成为了瑶族的祖先。苗瑶部落(即三苗部落)在以全州青瑶峒为中心的湘水和资水上游创造了灿烂的上古文明。舜帝葬地全州青瑶峒的瑶人哪里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