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舜帝圣葬地 全州九疑山(连载28)

 冠123 2022-02-15

中华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蒋咸喜 文\摄 唐国辉

《舜帝圣葬地  全州九疑山》的考证,本平台已连载发布了27期。

现推出第28期: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其高祖发祥地宁远建舜庙祭祀舜帝,而后东汉的文人便将舜帝葬地从湘水源西北山岭的全州九疑山嫁接到了潇水流域的宁远九嶷山。

图片

查阅东汉之前的文献古籍并无舜帝葬于宁远九嶷山的记载,东汉之前的文献古籍记载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如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定论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以舜陵零陵为名在舜帝葬地全州设置了零陵县和零陵郡;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称)东面的全州;《淮南子》也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

图片

东汉之后的文献才开始将舜帝葬地从湘水(江)源西北山岭的全州九疑山嫁接到潇水流域的宁远九嶷山。对于这段“乾坤大挪移”的历史,吕朝晖先生进行了考证。他在《全州文史》第九辑撰文《舜帝最早纪念地在全州》指出:舜帝崩葬纪念地由今广西全州转至今湖南永州进而确指宁远九嶷山为陵墓所在地,是从东汉初年开始的。早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今宁远县北和新田县部分及祁阳县金洞一带设舂陵侯国,封庶子长沙王刘发的儿子刘买为舂陵侯,治所在今宁远县柏家坪。尔后,刘买之孙舂陵侯刘仁,以舂陵地形下湿为由,上书求徙南阳(郡),汉武帝允其所请,于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迁舂陵侯国于湖北枣阳,治所在今吴店舂陵村。又后七十年,刘仁之孙刘秀率望族庄园地主武装推翻王莽新朝,建立东汉王朝(清宗绩辰《舂陵碑记》《汉书》)。刘秀登基后对王莽的作为一概否定。

图片

笔者查阅史料,东汉光武帝刘秀否定王莽的所有作为是有原因的。

西汉是刘家的天下,崇火德。西汉末年,外戚王莽是以“火德销尽,土德当代,皇天眷然,去汉与新”(即取代西汉,建立王莽新朝)的名义来篡汉的。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初元四年,莽生之岁也,当汉九世火德之厄。”《汉书·王莽传》也载:“火,汉氏之德也。卯,刘姓所以为字也。明汉刘火德尽,而传于新室也。”王莽以“以土德当代”篡汉称帝,建立“新朝”后,便附会《周礼》古制,自称为舜帝后裔,设“九庙,追尊舜帝为“新始祖,并改零陵郡为九疑郡,改郡治洮阳为洮治,想以此来表达他的以舜之德治天下,希望臣民归顺新政,巩固新莽王朝的政治倾向。后来事与愿违,王莽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登基称帝,建立起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更崇火德,定都洛阳后,他认为“洛”字的三点水不利于火德,因火遇水则灭,于是他把“洛”去水,洛阳’变成“雒阳

图片

在全州就有因皇帝怕水,梅潭“改州改到永州”的传说。此说的王莽改零陵郡为九疑郡,光武帝又复名零陵郡,并将郡治迁到泉陵缘于阴阳风水的事。有史料记载西汉零陵郡的郡治在洮阳县治所在的今全州县永岁镇梅潭的上改州,洮阳县治在下改州。零陵郡的郡治洮阳的“洮”字不仅带三点水,而且郡治旁为“龙潭”,皆为水,又是龙兴之地。《龙潭记》龙潭“扶舆清淑气萃荟于斯,龙气蟠结”。

图片

零陵郡治旁的全州“龙潭”

王莽崇土德,他又是以“土德当代”篡汉,以尊“土”之名追尊葬于九疑山的舜帝为“新始祖,并改汉家的零陵郡为新朝的九疑郡,寄望新朝统治长久。而光武帝刘秀是以灭王莽新朝而立东汉的,他自然要对王莽篡汉的事进行彻底清算。光武帝在称帝的当年,就刨了王莽的祖坟,灭了王莽所立九庙。加之光武帝刘秀特别崇信五德终始的阴阳风水学说,崇信火德,防作为零陵郡郡治所在的“龙潭”(梅潭)“龙兴”,“以水灭火”, 于是光武帝刘秀就将王莽所改的九嶷郡复名为零陵郡,并将“带水”的零陵郡郡治由全州的洮阳龙潭(即今之梅潭)搬迁到了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芝山)。

图片

全州忠雅堂图中标明零陵古郡治在今全州上改州,洮阳古县治在今全州下改州

自此,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昔日作为西汉零陵郡郡治所在,曾辉煌一时,并曾为国家的统一和岭南社会安定起到重要作用的梅潭故城也渐渐被人遗忘了。

吕朝晖先生在《舜帝最早纪念地在全州》文中提到促使刘秀迁郡治原因除痛恨王莽篡汉原因之外,还有就是加上湖南舂陵原是刘秀高祖的发祥地,祖坟所在,又有八千子弟踊跃参加反对王莽的斗争,种种因素促使他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诏废九疑郡称,恢复零陵郡名,并将郡治从今广西全州迁往泉陵侯国(今湖南永州地),零陵县仍其地全州(《广西通志·大事记》)。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全州所在的零陵县与洮阳县、观阳(今灌阳)合并,改称湘源县,自此永州的泉陵沿用了全州的零陵旧县名,而冠以零陵,即今永州零陵区。自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在宁远大修舜庙,至隋相沿六百年余年,人们已经习惯把宁远的所谓九嶷山称为舜帝陵,零陵县治随迁就近,似乎合理,以至后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吕朝晖先生考证的舜帝崩葬纪念地从东汉初年开始由今广西全州转至今湖南永州进而确指宁远九嶷山为陵墓所在地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

最先写九疑山在营道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上)中说:“营道,九疑山在南。莽曰九疑亭。”

而后有关舜帝葬地在零陵营道或冯乘县即宁远县的九嶷山是东汉以后的学者在给历史文献所作的注释说明。最早作注的是东汉学者应劭,随后有三国荆州从事文颖、三国曹魏陈郡丞如淳,他们都给《汉书·武帝纪》所载的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的历史事件作了注。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两晋时期的文学家郭璞在给《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作了注。郭璞注:“山今在零陵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南北朝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在其《水经注·湘水注》说:“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

南朝宋时期的裴骃在其《史记集解》引《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

《集解》引皇览说:“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相似,故曰九疑山。”

可见,有关舜帝葬地在宁远县的九嶷山的说法是舜帝的后裔绘制舜帝在全州的葬地标识,并将舜的牌位祭物从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接到宁远九嶷山,并为舜帝建起了祭祀的宗庙之后。也就是说在舜帝去世二千多年之后,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要在其祖上的发祥地舂陵今宁远建舜庙祭祀舜帝,于是那些文人便应声附合光武帝,认为湖南宁远有舜庙,又有带一个“山”字头的九嶷山,便认为舜帝葬地在宁远九嶷山了,以致到了东汉的史料记载才开始出现舜帝葬宁远九嶷山的说法。

而此之前的先秦古籍至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都记载舜帝的葬地在湘水源西北山岭的全州九疑山。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明代洪武帝朱元璋令雷燧在宁远九嶷山为舜帝修造了祭祀陵,让天下人误以为这个祭祀陵是真陵,而忘了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的历史真相。

发文回顾:前27期介绍了上古史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零陵”作为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在夏代以前就出现在广西全州。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设置了零陵县和零陵郡。古籍《山海经》记载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称)东面的全州,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定论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淮南子》也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因舜帝崩葬全州九疑山而殉情全州湘川“赤壁”。舜帝因葬于全州九疑山,屈原、扬雄、李白、李梦阳、顾璘等骚人墨客曾到全州追寻德圣舜迹。湖南宁远九嶷山的舜帝陵是为了祭祀舜帝需要而人为造出的一个祭祀陵,是个假陵。宁远九嶷山的考古挖掘和出土文物只能证明舜源峰下的舜帝陵庙为祭祀陵庙,而非真陵所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形图标注“帝舜”二字的舜帝庙不在现宁远九嶷山,而那图中的二个特殊符号应是舜帝在全州九疑山葬地的地形标识。我国最早的舜帝庙在全州舜帝庙村,宁远九嶷山的舜帝庙是从全州舜帝庙村迁去的。舜帝的后裔古摇民在全州九疑山下的青瑶峒及周边山岭生活,并成为了瑶族的祖先。苗瑶部落(即三苗部落)在以全州青瑶峒为中心的湘水和资水上游创造了灿烂的上古文明。舜帝葬地全州青瑶峒的瑶人哪里去了?瑶人千家峒原始家园都有舜帝葬地全州青瑶峒的影子。改朝换代及封建王朝对古零陵地域蛮族的残酷镇压,迫使舜帝后裔带着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地形标识,来到了舜帝的弟弟象的后裔生活的潇水流域,并在那里建起了祭祀祖先舜帝的宗庙。舜帝不仅葬于全州九疑山,而且宁远九嶷山的第一个舜庙都是从全州舜帝庙村的舜帝庙迁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