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一流”新成员,凭什么实现“弯道超车”?

 徐润秋nlxepzt1 2022-02-15

“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卧薪尝胆,告别落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这位广州医科大学(简称“广医”)的灵魂人物,时常用这句话来勉励广医师生。如今,钟南山院士的期望正在实现。

2月14日,教育部等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广医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临床医学进入“一流建设学科”行列。

自2015年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广医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从1个增加到7个。六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个,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作为广州市属本科院校,广医为什么能实现“弯道超车”入选“双一流”?入选之后有何发展规划?记者就此专访了广医校长冉丕鑫。

入选“双一流”将提升广州的医疗水平和教育水平

问:广医入选“双一流”,这对学校、广州和广东省有什么意义?

冉丕鑫:广医入选“双一流”,无论对广东、广州,还是对学校,都是好事。尤其是对广医来说,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

从医疗方面来讲,广医临床医学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毫无疑问将提高广医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疗水平,进而提高地方医疗卫生水平,老百姓就医肯定也会获益。从教育方面来说,通过“双一流”建设提升广医综合办学实力,助力省市高等教育发展;对广东考生而言,报考“双一流”学校,不用出省,又多了一个选择。

实现“弯道超车”,广医精神很关键

“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卧薪尝胆,告别落后”

问:国内高校众多,广医为什么能在此轮评选中脱颖而出?

冉丕鑫:广医是规模较小的单科、地方院校,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必须立足于这一现实。

入选“双一流”的原因,我总结有几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广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了具有广医特色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这样,确保了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从办学初期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到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广医人所体现出来的“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从以前的“抗非精神”,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展现出来的“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无不是广医大学精神的体现。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广医人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毫无畏惧地冲在第一线。

钟南山院士被任命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逆行武汉;在广东,广医团队指导救治、会诊重症患者;在广州,广医附属第一医院作为省市定点医院收治重症患者,并派出团队参与市八医院救治工作;在湖北,广医派出多个医护团队驰援武汉、荆州;在国外,广医医护人员参与支援伊拉克抗疫;2021年5月,在市八医院抗疫最关键的时刻,学校党委书记唐小平教授被紧急任命为该院新冠肺炎救治临时党委书记,统筹整个医院的救治、院感防控等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省、市防控新冠肺炎临床专家组副组长黎毅敏,第一位驰援武汉的广东医生桑岭,在重症监护室长期坚守第一线的刘晓青,出国支援抗疫的徐永昊等,都是广医培养的学生。他们身上展现的、骨子里融入的就是广医精神。所以到了关键时候,他们不会迟疑、犹豫,就像当年钟院士说“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一样,这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钟院士要求我们,广医人要“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卧薪尝胆,告别落后”。因此,无论学科建设,还是学校发展,我们从不“打肿脸充胖子”说我们有多“牛”。一件件事情,目标定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步做下来。广医能够实现“弯道超车”,这点很关键。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靠的不仅仅是呼吸病学

问:除了广医精神,您认为学校入选的原因还有哪些?

冉丕鑫:广医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除了抗击非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汶川地震、冰雪灾害等,我们都第一时间派出医疗队。当社会需要紧缺人才时,我们调整办学方向,增设儿科学、精神医学等专业。

广医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品研发”全链条发展理念,真正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跟综合性大学、老牌大学比起来,我们科研成果的显示度有限,但为什么关键时候是我们站出来?我们站出来了,又为什么没有倒下?这需要非常硬核的实力。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基础研究成果能尽可能快速转化成临床治疗指南。

钟院士为什么说我们抗击非典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完全不一样了?抗击非典,我们只知道病人治好了,但很多东西没有跟上。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一来,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分离出病毒,不仅仅开展临床特征的研究,还能对病毒致病的有关机制进行研究,形成了病毒分离、构建模型、药物筛选、疫苗研制的全链条。为什么能做到这些?非典之后,我们感觉到有些临床问题解决不了,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就从国外引进了病毒学的专家,像赵金存教授就是专门从事病毒研究的。我们在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门确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个方向,建立了团队。这么多年,在呼吸病学方面,广医制定的全国治疗指南、专家共识数量接近全国50%。

关键时候站得出来,我们靠的不仅仅是呼吸病学。比如,当时一名上了ECMO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人,花了111天救过来,那是不容易的。如果没有基础研究的实力作支撑,没有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是多学科的临床综合实力的体现——重症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外科学等学科都参与进来了,但因为我们的呼吸病学很强,把其他学科的光环全部“吸”过来了。实际上,广医的儿科学、胸外科、泌尿外科、变态反应、妇产科学、精神医学、药学、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都体现出学校的学科、专科综合实力。

学科建设早已实现“三高一级”

问:从学科建设上看,广医这些年形成了什么特色?有哪些突出成绩?

冉丕鑫:多年来,广医始终坚持特色引领,注重差异发展,在学科和平台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有人说,第二轮的“双一流”评选,看的是“三高一级”——高水平平台、成果、项目,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人说,能将这“三高一级”集中在一个学科的学校不多。实际上,这些广医早就有了。

高水平平台方面,我们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有广东省唯一一个国家医学中心,有粤港澳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此外,省部级以上的实验室广医有十四五个。其中,不仅呼吸病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也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泌尿外科、骨科、产科、蛋白酶修饰等都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医还作为核心力量参与广州国家实验室的组建。因此,广医在高水平平台建设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且,在某些优势上还是差异发展的。广医还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和专科。除了呼吸科在全国连续12年排第一外,我们还有六七个学科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正是因为有这些学科和平台,使我们的临床医学能够脱颖而出。

在第一轮“双一流”评选时,还会看ESI排名。临床医学如果达到全世界前1‰大家就都觉得你很“牛”,达到前1%也很“牛”。实际上,ESI排名学科体系里总共有22个学科,跟医学相关的有8个学科,而广医有7个学科进入了ESI排名全球前1%。临床医学的排名离前1‰还差一点点,希望通过“双一流”建设,尽早达到全球前1‰的水平。

重点项目和高水平成果方面,六年来,广医承担了各种纵向项目2000多项,每年立项的国家基金项目约160~170项,立项数排在全国前80位。六年来,还承担了十多项重大项目,有2项牵头的项目、1项参与的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广医还取得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这也是广东首次获该奖项,还有1项以第二完成单位参与的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至于“三高一级”中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广医早在20年前就拿到了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也早就有了,现在又获得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占比超50%

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问: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广医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点?

冉丕鑫:广医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在本科专业设置上,始终坚持医学的精英特色,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不搞规模扩张。现在,广医招生的本科专业实现了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全覆盖,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一共11个,占比达52.38%

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做了有益探索。广医最早办了“临床医学统筹实验班”,也就是后来的“南山班”和“南山学院”。南山学院率先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导向”的模块式教学,学生早接触临床,实行导师制,科研、基础、临床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创办了检验学院,与科研院所合作创办了联合生命科学学院。

医学是有温度的学科,我们将人文精神和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的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还很重视思政课建设,加强课程思政,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勉励学生学本事、学做人。

广医培养的本科生素质挺高,在2021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广医毕业生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位居全省第四,中西医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位居全省第一,口腔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位居全省第二,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位居全省第一。

“双一流”学科建设分“三步走”

问:站在新起点上,广医的“双一流”建设有什么目标和路线图?

冉丕鑫:学科建设和学校建设是有规律的,需要投入,也需要时间沉淀。“双一流”学科建设,广医将以呼吸系统疾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作为切入点。为什么选择这个切入点?一是可以利用广医自己的优势;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国家和世界都急需这方面的人才,需要这方面的学科支撑。

我们设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建设目标。第一阶段:力争到2025年,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整体实力进入国内前10%。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先进行列。第二阶段:到2035年,临床医学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综合水平位居国内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列。第三阶段:到 2050 年,临床医学学科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学校跻身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大学行列。

番禺校区二期建成后将优化学校布局

问:现在广医番禺校区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二期建成投入后,将如何开展“双一流”建设?学校会否扩招?

冉丕鑫:二期工程建好后,学校会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本科专业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从学校的招生层次、规模和结构来讲,会根据社会需求、人才紧缺程度、学校专业优势,适度扩大本科教育,但不会无限扩张。同时,我们会争取拓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二期建好后,主要是优化学校的功能布局,增设科研平台和国际交流、学术交流的场所。此外,二期设计了一个很大很先进的实验动物中心。建成后,广医将有3个实验动物中心。今后越秀校区重点发展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现有的一些教学场所今后都考虑搬到番禺校区。

用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生

问:“双一流”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广医将怎么吸引优秀人才?

冉丕鑫:说到底,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如果师资队伍都是二流三流的,怎么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老师都没有创新精神,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所以广医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我认为,要有系统的人才观。人才一定要跟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方案结合起来,“十四五”期间,学校重点发展哪几个学科,人才规划就要在这些学科重点安排指标、配置资源。要有科学的人才观,始终坚持适用的就是人才,而不搞一刀切。比如,附属医院的人才要和医院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有整体的人才观,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同等重要。在某些重点发展的学科或基础薄弱的学科,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其他的骨干人才,一定要注意自己培养。要有发展的人才观,摒弃论资排辈,多给年轻人平台。要有务实的人才观,切忌急功近利、虚华浮躁。

广医参与广州国家实验室的组建,我们希望承接国家实验室的人才优势。目前,与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经签署。广州国家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很庞大,跟医学和生物科学相关的,广医都希望能兼聘、特聘过来,这将对广医的发展十分有利。

到底有多“牛”?历数广医临床医学“成绩单”

呼吸病学这座“高峰”逐步带动争取形成学科“高原”

广医临床医学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首批“冲一流”学科,依托集国家医学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于一体的唯一地方高校,并作为主力军参与组建国家实验室。

呼吸病学是国内领先的龙头学科,连续12年排名全国第一。如果说呼吸病学是“高峰”,那么通过学科共建,广医正在力争形成学科“高原”。

胸外科学建立国际领先的肺癌微创手术与早期防控体系,实施肺移植例数及成活率均处全国前列。

变态反应学科建有国内该领域唯一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妇产科学引领中国产科高危妊娠处置方向,建有华南地区成功率最高的辅助生殖中心之一。

神经病学的癫痫疾病诊治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脑血管病等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附属脑科医院连续十年排名华南地区首位,牵头申报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中南)。

泌尿外科学在国内最早开展微创技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

儿科学在儿童重大疾病相关防控战略研究等方面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肿瘤学首创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客户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