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天一件艺术品——关山月《虎视眈眈》

 丘山三也君 2022-02-15

著名画家关山月所作向以花卉、山水著称。事实上,在上世纪40年代,关山月在西北旅行写生过程中曾对动物画和人物画有过非常深刻的研习。在此次行程中,他尽览祖国西北各种地貌,观察西北民众常见的马、牛和骆驼,并在月余的敦煌临摹中学习猫头鹰、猴子、老虎、龙等动物的画法。

图片

他曾撰文《敦煌壁画的作风》一文,详细探讨了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形象,这种探讨不仅集中在技法上,也包含了关山月对西北地域文化、时代背景和人文风俗的关怀。这件《虎视眈眈》便是关山月动物画的极佳诠释。

图片

佳作赏析

图片

关山月《虎视眈眈》145×69cm

本幅技法接近写实,墨线大约勾勒出老虎无毛或皮毛较少的部分,如面部、爪子;而后用色与墨大面积渲染出体积,老虎皮毛和身体上的花纹便是这种画法;

图片

作品局部

在局部以极细的短线画出动物蓬松但有韧性的毛发末梢。与刘奎龄和岭南二高等擅长动物画的前辈相比,关山月的这幅老虎并没有刻意追求明显的立体感,而是有“扁平”的意味,这种意味的直接来源便是敦煌壁画“用色单纯而不患单调”,以及不少动物的形象已经“图案化”的经验积累。

图片

老虎局部特写

基于此,他进一步指出,“回顾千多年以前的壁画,就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宝贵的答案:中国画面渗有西画的技巧,一千多年以前的古人早已在干着,我们在今天这样做,不过是一种还原罢了”。岭南画派的中西合璧,在关山月的创作中呈现出个性化的表达方案。

图片

关山月与郭有守情谊见证

图片

作品背景

从1941年开始,关山月一直反复辗转于贵州、云南、四川各地,进行大量的写生创作,同时也不断举办个人展览,其举办展览最集中的地点就是四川,重庆和成都合起来共计7次。这段川蜀写生、办展的经历之于关山月的艺术道路,影响是极为巨大的:借由写生,他逐步地形成了源自现实的全新而独特的国画语言;

图片

题识:岭南关山月

而在不断举办的各地展览中,关山月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结识了如徐悲鸿、郭沫若、吴作人、张大千、赵望云、刘开渠等一批艺坛大师。在成都第一次举办画展举办之时,正是经吴作人引荐,关山月结识了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的郭有守(张大千表弟),自此开始了两人数十载的交往。这件创作于40年代的《虎视眈眈》便是二人情谊的见证。

图片

关山月的动物画法研究

图片

1942年,赵望云(左)和关山月(右)在成都

上世纪40年代,关山月和赵望云、张振铎一起, 途经西安、兰州、河西走廊,向敦煌进发。从敦煌回到兰州,关山月又去了青海塔尔寺。从关山月这段旅程中的画作、画稿和临摹稿来看,图像中有大量的动物出现,从禽鸟拓展到其他动物。这显然是他西北创作之旅的兴趣点之一。

图片

关山月 哈萨牧女  1943 关山月美术馆藏

图片

关山月 鞭马图 1944 关山月美术馆藏

图片

关山月 哈萨克牧场一角 1946 关山月美术馆藏

从关山月这一时期的画法来看,虽为写实,但动物形象的体积感表达并不强。作品《哈萨克牧场一角》《哈萨克游牧生活》《鞭马图》中,关山月对牛、羊、马等牲畜的描绘都是以墨线勾勒动物身体没有毛发或毛发稀疏的部分,如面部、四肢和角等;用墨或色大面积渲染,造成体积;在局部以极细的短线画出动物蓬松但有韧性的毛发末梢。这样的处理显然有来自岭南画派的师承传统。不过,比起上一代艺术家,如“二高”、 刘奎龄等前辈而言,关山月笔下的这些牲畜相对“扁平”(与《虎视眈眈》手法如出一辙)。

图片

关山月 二百四十八洞·释迦舍身图 1943 关山月美术馆藏

这种扁平有敦煌壁画的养分。关山月发现北魏二百四十八洞的壁画释迦舍身饲虎“用色单纯而不患单调”,且二百四十三洞左壁的不少动物的形象已经“图案化”。然而,各花入各眼。最早临摹敦煌壁画的张大千选择更多呈现富丽堂皇的佛像和供养人,与关山月所关注的题材、喜好的风格,以及采用的“不打细稿”之“写”的方式,大相径庭。不过,在细节上,关山月仍然把控精准。正如此作呈现的一般。

图片
图片

作品签条

《虎视眈眈》归于郭有守后,在1945年转赠与时任法国驻华大使贝志高将军。贝志高在1945年便来到中国担任彼时法国驻华大使,1964年作为中法正式建交的“鸿雁信使”参与了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的时代大事件。而这件《虎视眈眈》也是中法两国友谊的一段信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