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老北京五大庙会

 hhygb 2022-02-15

在北京过春节有一项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验“年味儿”的民俗活动,就是逛庙会。当然了,这两年因为疫情,很多庙会可能都停了。但说实话,即便开着,如今的庙会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风格上,都与老北京时期没法比。如今的庙会好像成了春节特有,以前不是这样。过去北京的寺庙非常多,多数都定期开庙,成为固定的购物和娱乐市场。大大小小的庙会几乎天天都有,更有人将老北京称作庙会的天下。其中最为知名的,有“五大庙会”之说。

图片


1.隆福寺庙会:

隆福寺位于东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25,是当时京城唯一的番禅同驻的寺院;清代还成了朝廷的香火院之一;位置与护国寺东西对称故又称“东庙”。那时的隆福寺不但香火很旺,而且庙会的规模也很大,有“诸市之冠”的美誉。清代是一、二、九、十开庙1930年起改用阳历。每逢庙期,五行八作云集于此,上至附近的王公贵胄、使馆区的外国使节,下至贫苦百姓、近郊农民都到此赶庙,人潮如海,热火朝天到此不但能品尝北京小吃,还能观看戏曲、杂耍......,可采购的东西更加齐全,锅碗瓢盆儿、针头线脑儿、绫罗绸缎、服装鞋帽、文玩字画、古董珠宝,可以说应有尽有。

图片

据《大清一统志》载:“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古玩字画,风味小吃,花鸟鱼虫,为诸市之冠。”光绪二十七年(1901),隆福寺部分庙宇毁于火。喇嘛为维持生计,将空余的地皮和残存配殿租给摊商,隆福寺庙会进入鼎盛时期,一进山门卖簸箕、笸箩、竹柳什物、炊事用具等;前殿内大部分是卖古玩、珠宝的;二院卖日用百货、布匹衣服(包括估衣)、鞋帽首饰、儿童玩具;夹道有鸟市,出售各种鸟禽、金鱼、鸣虫儿;塔院则是小吃摊子和小戏棚子,中间夹杂相面、算卦卖野药的摊子。清代《北京竹枝词》就有首诗形容隆福寺庙会:“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销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图片


2.护国寺庙会:

诗中说“东西两庙货真全”,自然不光指隆福寺;也包括护国寺。护国寺位于西四牌楼北,因位置与隆福寺对应故称“西庙”,旧时是农历逢七、八两日开庙。由于西城人口集中,护国寺又是远近闻名的大庙,所以庙会极其兴盛,热闹非凡。《北平庙会调查》记载:“盖西城昔为满族及旗人聚居之地,日用所需多取给于庙会,故清代护国寺庙会甚盛。”《燕京岁时记》载:“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之一大市会也。”

图片

护国寺庙会的鲜花也很有名,史料记载:“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民国以后,由于“满族及旗人经济情况日下,护国寺因之遂衰”。三十年代西单商场创办后,护国寺一带的商贩和店铺大多迁往该处,致使护国寺庙会进一步受到影响,仅剩“花肆十余家,足资游赏,余则零星日用之品,杂耍食摊之类,殊无足观”。不过,庙会的规模还比较可观。四十年代,土地庙庙会和花市庙会被取消,并入了护国寺庙会,只是未能持久。五十年代初,随着公私合营,护国寺的庙会摊商大多归入国营企业或商业,护国寺庙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


3.白塔寺庙会:

白塔寺坐落在阜成门内大街,本名妙应寺,但因寺内白塔醒目而著名,因此俗称白塔寺。白塔寺庙会形成于清末,当时政局不稳,寺内香火不旺,僧人开始出租寺产,五花八门的从业者汇聚于此,逐渐成为京城的闹市。庙会初为旧历每月逢五、六开市,解放后改为逢三、四、五、六开市。庙会期间,卖小吃的、卖耍货地摊聚集在马路两旁,最吸引人的是卖估衣的,吆喝声像唱歌一样;门前卖冰糖葫芦的,卖萝卜的,卖大挂山里红还有用口哨唱着《十月痰迷》卖小花篮的。庙内头院东侧为卖山货日杂用品的地摊;西侧是卖年糕、切糕、豆面糕、江米藕的摊棚

图片

二院历来是民间戏曲的场地,都是评书、大鼓、相声、戏法的棚子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付士亭的乐亭大鼓侯五德的梨花大鼓“小蜜蜂”滑稽大鼓阿阔群评书、杨树林的长篇乐亭大鼓,都颇受欢迎此外,唱戏的、练摔跤的、卖药糖的、拉洋片的、演小电影的、卖耗子药的、医卜星相、文玩字画应有尽有。二门西夹道则售鲜花,四时各异。白塔寺一向以花、木著称。庙的后门元宝胡同是鸟市卖鸽子、鹌鹑、鹰、鸟、兔、狗等家禽家畜;秋来卖蛐蛐、蝈蝈、油葫芦,春天则卖小金鱼;精致的鸽子哨、鸟食罐、蛐蛐罐等物也是收藏者的最爱。每逢庙期,由于白塔寺附近地窄人稠,游人拥挤,如同蚂蚁盘窝一般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北京各大庙会均被商场取代白塔寺也不例外,山门处办起了副食商场。近几年来,出于对文物保护副食商店被拆迁,恢复寺庙的山门

图片

4.土地庙庙会:

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早先叫槐树斜街,建于元朝原有大殿三层和几间配殿以及一些附属用房。从有庙会起,只剩前面一层殿,内供土地爷、土地奶奶。旧历每月逢三开庙,民国后改为阳历。土地庙地处南城,与著名花卉种植基地:“花乡十八村”离着近,因此这里的鲜花誉满京师。庙会期间,院内多是花素布匹、日用小百货、针头线脑、木梳发网、鞋里鞋面等。山门外街对面是卖锅碗瓢盆、笸箩、簸箕鸡毛掸子。斜街南口及广安门大街西侧是卖小农具的,还有棚铺,卖的是搭棚、扎花障用的芦席、芦苇、竹竿、麻绳;做笼屉用的圆形芦席、柳木、籐条;扎纸铺用的秫秸杆;和镐把、锹把、扁担、荆筐等农具。庙西的空地上是文艺演出的场地,拉洋片的、傀儡戏的、说书的、唱大鼓的、变戏法的十分热闹;卖花儿的集中在山门外

图片

那时候,南城住的都是劳苦大众,太值钱的东西在这儿也卖不出去,所以土地庙多以日用百货和农具为主,但因与花乡是邻,因此成了鲜花集散地,规模与名声远胜其庙会。《六街花事》所载“丰台种花人,都中曰为花儿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草至槐树斜街市之”。出自丰台的鲜花品种很多,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受到京城各级人士的喜爱元代就有“小海春如画,斜街晓卖花”的诗句。就连清代时期的一些官员和文人墨客,也常到土地庙买花。

图片

5.花市火神庙庙会:

花市位于崇文门外,清代假花儿加工、生产、售卖的集散地当年的假花儿统称为通草花儿,是以通草、绫绢、绒、纸为原料制成的装饰用花,花儿市出产的假花儿属于北京特产工艺精湛,巧夺天工,堪比真花儿,在当年天下,被誉称为“京花儿”。清代妇女以头上、衣襟上插花为时尚,逢年过节不但人戴花,上供的供品也要插花叫做供花儿有钱人过寿日,寿桃、寿面上都要插花。花市分为东花市大街和西花市大街,火神庙在西花市大街路北庙不大,仅有山门和两进大殿,但是花市庙会的中心。

图片

花市庙会每月逢四开放按照乡间的习俗花市庙会称之为花市集,所以当年北京城有“逢三土地庙,逢四花市集”的说法花市集买卖以竹柳山货出名,除此之外就是著名的“京花儿”生意,鼎盛时期,生产和经营通草花儿的店铺一千多家,非常繁荣,加上花市附近有许多庙观,来此焚香拜佛的人也很多,逐渐成为老北京的五大庙会之一。但是由于规模不是很大,商品也不那么丰富,所以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并列为老北京四大庙市,不包括花。花儿市庙会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与土地庙庙会一起被取消

图片

当然这说的都是北京城里,郊区很多庙会也非常著名,比如丰台莲花池的五显财神庙庙会、平谷的丫髻山庙会、门头沟的潭柘寺庙会、海淀凤凰岭的龙泉寺庙会、以及妙峰山的娘娘庙庙会等,论规模与热闹程度,恐怕与传统的五大庙会也不肯多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