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大行“兔死狗烹”之道,而李世民却没有?

 激扬文字 2022-02-15

李世民不杀功臣不仅仅是因为高超的驭臣之道,而是他没有必要担心功臣会造反。

不同于其他帝王,李世民做了皇帝后,非但没有对功臣大肆杀戮,还比较珍视当初一同打天下的情分,甚至还下令在皇宫内修建凌烟阁,以真人大小绘制二十四功臣画像,并亲自作赞,以示纪念和褒奖。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24个人及封号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河间郡王李孝恭,莱公杜如晦,郑公魏征,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瑀,褒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公屈突通,勋公殷峤,谯公柴绍,邳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郯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公虞世南,渝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勣,胡公秦琼。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始终追随李世民浴血沙场“铁粉”,但这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一;有的是资历老功勋大、 但与李世民关系一般的将领;也有的是原隋室旧臣后来归顺的将领。

对于这些人,李世民一股脑地全部立像褒奖,其魄力非同一般。李世民立凌烟阁时,这24人少数已经离世,大部分都还健在,总体上比较平和。

有人说,这体现了李世民对旧臣的关爱,也是李世民高明的驭臣之道。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我认为,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唐初实行的是比较强大的贵族门阀政治,李世民完全不担心他们会造反。

大家都知道,李唐有胡族血统,其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关陇集团”。

自北魏以来,北方汉化政策全面实施,民族融合逐渐加深,但边塞六镇胡化却十分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占据关陇之地的宇文泰推行了“关中本位政策”。

这个政策说白了就是,融合其所割据的关陇区域内的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关陇集团逐步形成。这也是隋、唐代创业的原生血液。杨坚本身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李唐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一定程度上讲,李唐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言人。

事实上,唐朝从高祖、太宗,一直到高宗前期,文武将相大臣大多承袭“关陇集团”或是其中的一份子。

这是当时比较现实的问题。

关陇集团虽然居于统治核心,但并不是唐初政治的全部。

在唐朝建立的过程后,也出现了另一股力量——“山东集团”。这些集团以房玄龄、李绩为代表,与李世民关系极为密切。

李世民上位后,有意提拔山东人士,使山东集团成为唐帝国的另一统治支柱。与此同时,在唐朝的权力中心,江南士族间或存在,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

盘子就那么大,此消彼长,在“山东集团”崛起的过程中,关陇集团的势力实际上一直在走下坡路的。

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李世民不可能对各种力量大开杀戒,即便有,也不会对山东集团的下重手的。这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一个权力相对固化和平衡的状态下,各种势力基本上也会收藏锋芒,不敢有造反、僭越等过分的表现。

都说“兔死狗烹”,孤家寡人的地位决定了皇帝对臣下的疑忌,在李世民这里则没有这种担心。

相反,在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这些草根出身的皇帝那里,由于变革地比较彻底,立国之初权力便呈现出不稳定性,很容易走向“兔死狗烹”的路子。

哪有什么绝对高明的驭臣之道,一切都是权力在作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