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师京山母校:苦等游子44年,依旧那时容颜

 ddli1963 2022-02-15
年后开车回野三关,决定在中途转到京山市孙桥镇梭罗河畔的母校看看,想她。

本来是沿沪蓉高速公路,一条近似乎直线的驾车路线,因为要到京山,所以只能从京山南下高速,向西穿过京山市城区,再向西走孙桥方向到达母校,看完之后,继续向西,到达钟祥县,上高速回到沪蓉高速上去。

汉口径直到野三关,4小时48分。这么绕个弯子,得7小时48分。

到达华中师范大学京山分院门口,原来京山市职业技术学校和京山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牌子已经没有了,我记得还有一阵挂过饲料有限公司的牌子。现在,这里被辟为特殊时期的禁足区,所以我和晓萍在校园里转了一个多小时,除了门房老哥,没有见到一个人影。

我重点看了三个地方,其它地方看得比较马虎。这三个地方是,当年的寝室,吃饭的食堂,教学楼三楼大教室。

寝室,我们那几届文科学生空前绝后地住的“通铺”。大约是一个班的男生住一个小教室,30人左右,木质高低床。每个高低床下面,摆两张课桌,桌面是斜坡的,掀开斜坡桌面,里面可以放书。每张桌子长约60公分,配一木椅供我们自习。

食堂,不设桌凳,打了饭就蹲在地上吃,女生讲究一些,打了饭拿回她们的寝室吃。华师京山分院1979年移交京山当地之后,他们办过职业中专,所以食堂的格局,没变。我从窗口缝隙里拍下了卖饭窗口的照片,那情形,还是当年。

我忘不了王先霈老师为我们讲文学赏析课,记得是每人一张拐手椅,在三楼大教室里上课。我找到教学楼三楼,铁皮大门写上了计算机操作室,进去之后,没有发现计算机。空空荡荡的教室,东墙上一块水泥黑板。我记得我们上课时的黑板是毛琉璃的,有滑轮可供上下,那时感觉非常先进。

女生宿舍好多排,都被粉刷一新,墙壁呈铁锈红色。因为老师们也住在这里的某一栋,我还曾经到过刘兴策老师的寝室。那时给人的感觉就很古朴,现在看起来仍然典雅。

图片

图片

上俩图:我们当时的宿舍

图片

图片

上俩图,当时我们的食堂。

图片

上图,男生宿舍和食堂。

图片

上图,女生宿舍

图片


蛮搞笑的是那个水塔,当年做得高峻,我们打开水和洗脸水,就是在水塔下面的水房里,印象深刻。我们走后的某年,火箭上天了,这个水塔上便用大字写上了“CZ-3 中国航天”字样,那可是认真地在开玩笑。

水塔边,是77级入校30周年的时候,同学们栽的一排广玉兰。每班一棵,一共6棵,聚会结束时,同学们请求当时的职校领导给予关照,如果没栽活,请接着再栽。我数数,只有5棵,且最西的一棵明显小些,还营养不良。当时我没有参加聚会,弄不清是哪个班的树不在了。请相关同学联系一下,或者,开个车去一下,补栽一棵。原来我们游泳的水塘边,有好多有机肥,可以用作底肥,其它的树,也可以环切培土施肥。让它们茁壮起来,总还是个念想。

接下来做了一件找饭馆并吃饭的事,我还是觉得有些意思,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我闲得慌。

离开武汉之前,我在大学同学小群里问,你们有没有什么特别要交代的事情?比如,为你们找一找初恋的林子,拍一拍某个你觉得有缘的景物。同学们叫我下塘游一回,因为那时游泳是我们学习之余的快乐事;还有同学说,到孙桥买个碗,到塘里洗一回,那是同学的基本生活场景。张勇同学说,请你代我到孙桥那个饭馆吃一餐饭。我知道,同学们个个都在怀念。

我答应了张勇同学的要求。一是因为中午我们得吃饭,二是我也想找那个馆子,不谋而合。

读者朋友可能会问,什么餐馆,给你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

回答是:孙桥唯一的国营餐馆,吃饭是要钱同时也要粮票的,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缩影,我找到它,就是找到了那个时代的背影,找到了我们大学生活旁逸出的一根细细斜枝。

关于那时的吃,插播一个小故事。

跟郭良原一起复习,那是一个阳光温煦的下午,离开晚饭还有一段时间,肚子饿了。我跑到水塘西边农场那里的小卖部,卖回几块桃酥,也是要粮票的。一个桃酥分两半,与良原分食,掰开之后,发现里面有小白虫蠕动,还有缠缠绵绵的虫丝。把小虫吹掉,接着吃。

我在分院读了一个学期,每天跑步到孙桥,有一回下定决心到餐馆里打个牙祭。同行的是马至安同学。应该是分别买的,我买了一个馒头一碗肉片汤,共花两毛六分钱。

张勇同学在这个餐馆请客据说是豪华的,因为他是带薪上大学,每月36元薪水。带薪同学得自己出生活费,即便出了,瘦死的骆驼,也比我们这些马大。那次他得到了2.3元的稿费,同学们闹着要请客,就去了这家餐馆。几十年后,他还记得这个曾经炫富的地方,想想,其实也是很让我们那代大学生很辛酸的地方。

在镇里把车停好,问了几位老人,一个个指向孙桥的最后一排老街。待我找到王工桥街54号,发现是一个较新的民居。请教了屋里主人,主人证实,就是这个屋子,原来是镇里唯一的餐馆,说到这里,很有一份自豪洋溢在脸上。

师傅姓聂,原来是供销社职工,改制的时候,就盘下了这个餐馆,后来改做了民房,一段到餐馆吃饭要粮票的历史,在蓝墙红瓦红灯笼的民居里,结束了它荒谬的历史。

我细细端详着这个屋子,让思绪回到44年前去,对,是这里,它的门,这样开,它的餐桌,这样摆……

我要用一个吃饭的仪式,解除我对孙桥读书生活的思愁。告别了聂师傅,我们在东边靠小河的地方,找到了一家酒楼,要了一份红烧鱼块,一份清炒白菜薹。说实话,那两个菜真是难吃,为了我,为了张勇,将就着吃吧。

图片

上图,当年镇上唯一一家国营餐馆旧址。


图片


华师京山分院如果从1967年的湖北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算起,有55个年头。如果从华师分院正式成立的1970年算起,也有52年。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半耕半读,上大学管大学用一个思想改造大学,到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届招生,我们还在这里赶上了那个时候的尾子:不许谈恋爱,要参加农场的一些劳动,教材基本都是打印的,第一学期的现代文学课,全是教独此一家的诗词。

尽管人们说起7778两级学生,都很欣赏。但是我知道,我们这两级学生,知识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这是时代的悲哀。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不要求所有同学认同。

我感恩京山分校,以它为起点,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感恩那里的恩师,他们给我们教了很多前所未知的知识。

但是,我的感恩之外,仍然打心里认定它是一个中国高教的怪胎。中文系、政治系、历史系两个年级的共千名学生,因为不用实验器材而放在这里读一年级,那是因为华师本部在十多年不招生的情况下,校园设施被相关单位占领,我们无法安排进本部学习。

教师,人尽可欺;校园,人尽可占。

那年月对教育的摧残,还可以从我不知道研究生是何物得到验证。我是大学二年级才知道本科生是可以考研究生的,原来在高等教育中,还有研究生这个层次。我到京山上大学前,并没有考上大学的狂欢,因为我一直在心里嘀咕,我报考华师,怎么把我录到京山分校?那一定是个挂靠的专科学校,算了吧,跳出农门就不错了,还有什么别的奢望?到华师京山分校后,得知自己是本科学生,狂喜从那时才开始。

在4个月后,托运行李回到母校,暑假后在华师本部读书,我们爱到图书馆里抢座位。抬头往往看到墙上的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我作为文科生,一看这指示,就感觉自己是二娘养的,无地自容。

离开华师京山分校44年,它以基本完整的校园格局,迎接我的归来,她是我营养不良的母亲,极尽全力挤出不多的乳汁哺育我们这些学子。她以稍显苍老的容颜,慈爱地观望每一位前来探视的游子。

东不挨市区,西不接孙桥,在市场经济时代,她很尴尬。正因为这样,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拂去历史尘灰,还是明山秀水一方清净地。

我强烈建议,有钱的同学,把这地方盘下来,做一个中国高校历史展览馆,让她无言地述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这样这样这样折腾过来的,有了比较,才能让后代子孙不再向往重复那样的历史。

图片

上图:教学楼。

春节过后,野三关将迎来一个避暑房购销的旺季。今年买了明年夏天住,价格有大优惠。有意者请联系曾经理,电话18671898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