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6年山西一官员逛地摊,花3000元买4本破书,全是国家机密档案

 梦想童年594 2022-02-15

2006年的一个春日的上午,在内蒙古乌索图镇,一名71岁的老人正焦急地盯着门口。她的子女和老伴陪在她的身边。

自从子女们各自成家,家庭成员就很少这样整齐过了,但平时最喜欢絮絮叨叨说起从前的老人,此时却异常沉默。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着那位约定好的来客。

上午十点的时候,客人如期而至,他带来了一本书页早已泛黄的书册,而老人则颤抖着手,从柜子里取出了一张层层包裹的通知书,珍重的交到了来客手中。

这个过程沉默而漫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人说不出一句话,只能不停地流泪。她用颤抖的手抚摸过那泛黄书册的封面与纸张,抚过书册上记载的名字——孙耀,流着泪同来客说着感谢政府的话。

文章图片1

这位送来书册的客人名叫王艾甫,来自山西。他做这件事情并非由政府安排,而是出于自愿。他已经为这本书奔波了十年,而一切故事的起源,都要从十年前,他在一个旧书摊上买到的一本写满了人名的陈旧手册说起。

十年前,王艾甫究竟在旧书摊上买到了什么?又是什么样的手册,会令一位已年逾70的老人泪流满面呢?

旧书摊上的意外发现

王艾甫是一位热衷于收集战争文献资料的收藏者。1996年的一天,他正在旧货市场物色藏品,对于他这样热衷于搜集文献的收藏者来说,最合适的藏品来源,就是旧货市场中那些卖书的商贩。

像往常一样,王艾甫在市场中寻找自己想要的收藏品,正好来到一个旧书摊。摊位前的小贩用麻袋装了一大堆纸张早就已经泛黄的书,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文章图片2

王艾甫听到小贩吆喝着旧书三元一本,便走到他的摊前翻看。那一堆书里面有旧报纸,也有从前的一些出版物,但那些都没有吸引王艾甫的注意。

他的目光牢牢地粘在了一本一看就是手写的陈旧手册上,甚至连小贩的话都听不进去了。

那手册实在是太过破旧,就连封面上的字都有些看不清楚,但王艾甫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封面上的“阵亡”二字。

一直在搜集战争文献的他,对于这两个字相当敏感。在仔细翻阅过后,他发现,这竟然是一本战争时期的阵亡将士名册,上面记载的,是在太原战役中阵亡的我军将士。

这一发现让王艾甫激动难当,他连忙翻找小贩书摊上的其他旧书,试图找到其余的部分。

在不懈努力之下,他一共找到了四本名册,那上面记录的名字,是800多名战死在太原战场上的我军将士。小小的四本泛黄书册,承载的是800英烈的英魂。

而最让他震惊的,是夹在这四本书册中,足足84份未发出的阵亡通知书。

文章图片3

王艾甫无法接受这些记载了我军烈士的名册继续被闲置在旧书摊上,他想要从小贩手中买下这几本书。

但是,在旧货市场淘货,最忌讳的就是明确表达出自己对某件藏品的喜爱。

王艾甫找到名册时欣喜若狂的样子,早就已经被小贩看在眼中,虽然不知道这几本书究竟是什么宝贝,但并不妨碍他狮子大开口。

就这样,原本该卖十几块的几本书,小贩张口就咬定3000块。

要知道,那可是90年代的3000块。王艾甫作为山西省检察院的检察官,月收入也不过300元,小贩张口就是他一个月工资的10倍,王艾甫一时根本拿不出来。

可是小贩料定了他一定不会放弃这几本书,绝不肯松口。王艾甫不能将那800烈士弃之不顾,也无心同小贩讲价,连忙跑到附近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给朋友,临时凑了3000块,终于将那四本名册带回家中。

文章图片4

军队中的往事

对于王艾甫花费了3000元巨资购买几本破破烂烂的旧书的这一行为,在一开始,他的许多亲友都表示不能理解。

在90年代的时候,很难想象有什么书可以值几千块钱。但王艾甫一意孤行,因为对于他来说,这几本书有着独特的意义。

这一切还要从1966年,青年时期的他参军入伍开始说起。

那一年正赶上越南战争,他毅然参加军队,抗击美国侵略者。少年人心怀一腔热血,要为公理和正义而战。

文章图片5

怀揣着这样的壮志豪情,他不但在越南战场上与侵略者周旋,还曾在71年的时候赴老挝作战,成长为了一位作战经历十分丰富的老兵。

但是,战争并不仅仅有豪情与热血,与这些激昂美好的词汇相伴而生的,还有那些牺牲与死亡。

在战场上,他亲眼见到一位老乡死于战火,那也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为了保护军队的后勤物资牺牲在那炮火之下的。

战友近距离死亡带给王艾甫的精神冲击是十分巨大的,他牢牢记得这名战友,记得他是怎样的人,也记得他来自哪里。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牢牢记住那些去世的战友。

文章图片6

等到王艾甫离开军队以后,他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那位战友的家中,看看那位烈士的家里人究竟过得如何。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位战友成为烈士的消息并没有在他的家乡传开。就像他从旧书摊上淘到的那四本名册一样,有太多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被记录在官方的档案中。

尽管王艾甫为此跑断了腿,找遍了各个相关部门,依旧没有找到关于那位战友的信息。

正是这件事让王艾甫开始收集战争相关的资料文献,他希望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普通士兵,也能够被其他人牢记。

军人们在前线征战,为了保卫家国安宁,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王艾甫搜集了许多资料,他想要向大家展示战争中那些无名英雄,想让更多人记住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信念,王艾甫毅然买下了那本昂贵的名册,因为他不能让那800烈士的英魂,就这样被埋没在旧书摊中。

文章图片7

送战友们回家

买下了那几本名册以后,王艾甫将这些记载了历史生平的文书,与那84封没来得及寄出的死亡通知书一起,珍重地放在了自家的柜子里。

但是,那些死亡通知书和午夜梦回战友的身影,让王艾甫无法安眠。

作为战场的亲历者,他清楚地知道,烈士的亲友有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消息。那名册上的800名烈士,就像他的同袍战友,而84份未寄出的通知书,则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弦。

一想到战友的家人,朋友,可能还在焦急地寻找他们的消息,也可能已经在漫长的数十年的寻找中逐渐绝望,王艾甫做了一个郑重的决定:他要找到这些烈士的亲人,将他们送回家中。

文章图片8

在向当年的老兵和有关政府部门求证后,确认了这份名单真实性的王艾甫正式开始了,送英雄回家的工作。

虽然从一开始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份工作会非常艰难,但实际执行起来的困难程度还是超出了王艾甫的想象。

他求助过许多地区的相关部门,但太原战役是在建国前打的,年代久远,当时情况又混乱,政府资料中往往查无此人。

他也曾经在太原的那些烈士陵园中寻找这些人的身份籍贯,把能够对应上的人都整理出来,然后一一写信,寄往陵园中记录的地址。可是漫长的等待,换来的只有失望,近十年的时间,都没有任何一位家属联系过他。

文章图片9

已经从岗位上退休的王艾甫为了这烈士寻亲之路,花掉了数万元,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尽管他已经倾尽全力,依然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

还好,在2005年的时候,王艾甫联系到了媒体,向他们表达了自己面对的困境,希望能够发动社会上的更多人,为这些阵亡的烈士寻找家属。

在媒体的帮助下,寻找烈士家属的活动很快得到了推进,得知这位老人在做的事情,许多社会人士都积极参与其中。

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媒体公布了阵亡烈士名单后,许多烈士家属都与王艾甫取得了联系,漫长的寻人之旅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文章图片10

第一个被找到的烈士,名字叫做郝载虎。

这位烈士家在湖北省,由于时代的变迁,他阵亡通知书上所记载的村落早已改名,地址中的县一级更是写了错字,这直接导致王艾甫寄出的信件,没有被烈士亲属接收。

在烈士陵园反复确认过身份以后,王艾甫出发前往河北,在漫长而无望的十年寻人之旅中,他终于要见到第一位战友的亲属了。

由于已经提前与当地取得联系,村民们大多知道了失踪多年的同乡,其实是为国征战的英雄。

在抵达郝载虎家乡的时候,王艾甫被村民们夹道欢迎。当然,除了对报信人的感谢,他们欢迎的其实是烈士的英魂。

文章图片11

郝载虎的亲人见到王艾甫异常激动,他们都是郝载虎的堂弟,此时已经是七旬老人了。

见到哥哥的阵亡通知书,他们感慨地表示,当年堂兄参军后一去不回,家里人也曾经四处打探他的下落,可惜都了无音讯。

几十年没有回家,村里人什么样的猜测都有,也有人觉得他是去台湾享了福,从此不打算跟家里联络了。如今终于能给哥哥正名,弟弟们也是激动不已。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始,又得到了媒体的帮助和报道,王艾甫的寻亲之旅变得更加顺利。

文章图片12

在那之后,他又陆续找到了许多烈士的家人,一位叫霍小山的烈士,由于是在抗战结束前,秘密参加了我军,直到被王艾甫找到以前,都没有人知道他参军的事情。

在他牺牲以后,就更没有人去他的家乡为他正名。他的妻子带着女儿乞讨,妻子去世后,女儿又找了父亲几十年。

得到父亲的消息后,他的女儿赶到太原,终于见到了这位烈士的墓碑。数十年无望的寻找,终于有了尽头,女儿在父亲的坟前痛哭。

在她们母女两个寻亲的时候,有太多人告诉她,父亲准是在外面过上了好日子,所以才抛妻弃女。而今,终于证实了父亲并非那样的人,反而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文章图片13

还有一位烈士的妻子在等待了几十年以后,终于等来了丈夫的消息。尽管她等来的是一张阵亡通知书,但老人一生的愿望终于还是实现了,她满含热泪来到了丈夫的墓前。

尽管两人已经阴阳两隔,但至少还能死后合葬,对于经历了60年不知生死的守候与寻找的妻子来说,这或许已经是足以满足的结局。

寻亲路上的波折

而文章开头的那一段故事,正发生在王艾甫为烈士寻亲的路上。

在王艾甫寻找烈士亲属的活动越来越顺利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电话。

此时的王艾甫已经多次被报纸和电视等主流媒体报道,他的个人电话也成了许多一直在寻找亲属的人的一根救命稻草,而这次给他打电话的人,名叫朱敏。

朱敏来自内蒙古,她希望王艾甫能够在那本名册上找一找,有没有一个名叫孙耀的人。

她说自己家里有一张当年的入伍通知书,那是自己外祖父的。可惜的是,外祖父自从离开家后就一去不回,她的母亲为了找他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这种寻找持续了几十年,可是却没有任何结果。

王艾甫找了自己拿到的名册和阵亡通知书,果然找到了孙耀。但是,孙耀是一个并不少见的名字,在名册上记载的籍贯也并不是内蒙古,而是绥远。

文章图片14

这个人究竟是不是朱敏母亲苦苦寻找的人呢?在仔细调查和核对过后,王艾甫发现,当年的绥远地区,现在大部分被划入了内蒙古,在找到过去版本的地图以后,王艾甫终于确认,这个人就是朱敏的外祖父。

这位烈士的女儿名叫孙秀峰,孙耀离开时,她仅仅只有八岁。原本说好了几天就回来的父亲一去不归,一直到几年以后,她才知道,父亲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后来又听说父亲加入了解放军队伍,也收到了父亲的入伍通知书,在当年,这是一件相当荣耀的事情,家里面还得到了军属牌,享受到军属的待遇。

可是,战争早就已经结束了,孙秀锋的父亲却迟迟没有回家。

由于父亲杳无音讯,军属牌也被政府收回,家乡流言四起,许多人猜测,孙耀之所以不回来,是因为叛变去了国民党,还有人觉得他可能去台湾了。

这样的猜测,对于孙秀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令人抬不起头的。

文章图片15

孙秀峰想要找到父亲的下落,也想要证明父亲的清白。她不会说普通话,也不认字,只能靠着一股韧劲儿,足迹踏遍数个省市,希望能够找到父亲的线索,可是却处处碰壁。

这种固执的寻找持续了几十年,一直到孙秀峰的身体无法支撑她外出。

可是这份执念却一直留在她的心底,她也无数次疑惑父亲究竟去了哪里,到最后,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父亲真的叛变了,去台湾生活,忘记了他们。

终于,在2005年末,她的女儿联系上了王艾甫,经过多方核实,终于确认了孙耀的下落。

2006年,王艾甫带着那本名册和阵亡通知书找到了孙秀峰,根据名册记载,他是一位工作积极,乐于助人,服从命令的战士,是为国牺牲的英雄。

老人数十年的坚持,终于有了结果。七旬老人,潸然泪下。

文章图片16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在为孙耀烈士申请烈士称号的时候,却又起了波折。

当地的民政局不肯承认他手中的文件,尽管王艾甫已经出示了他的入伍通知书和死亡登记表,但是,当地的工作人员声称,这些材料都是旧文件,已经不具备有效性。

即使是太原民政局开具的牺牲证明,工作人员也不肯承认,甚至还说出了让他们去找太原政府的话。

好在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对于这次冲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当时的工作人员很快就被停职,孙耀的烈士证也最终落实了下来。

寻亲队伍不断壮大

在主流媒体的一致报道下,王艾甫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知道。

社会各界的人士都纷纷参与到了寻找烈士亲属的活动中,还有一些高校组成了学子团,在大江南北为王艾甫提供支援。

有许多人虽然没有走遍中国的能力,但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

文章图片17

王艾甫就曾讲过一件平凡的小事,在太原,有一次他打车去往电视台,司机却没有向他收一分钱。

那位司机正是因为知道了王艾甫的事迹,所以不肯向他要钱。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他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向那些烈士的英魂致敬。

王艾甫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为了能够在有生之年将更多的烈士送回亲人身边,他也在积极寻找着更有效率的办法,这其中就包括建立寻亲网站。

他希望在网站上公布名册上所有阵亡将士的资料,也有其他省份的阵亡烈士名单,这个网站不仅可以帮助烈士寻找亲属,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能够记住这些为国牺牲的英雄。

文章图片18

事实上,让更多人记住战争中的无名英雄一直以来都是王艾甫的追求。

在2009年的时候,他将自己一直以来搜集的战争资料、文献整理出来,在家乡办了一所抗战纪念馆。几年后,他又将这纪念馆无偿捐给了政府。

在捐出自己的全部藏品以后,王艾甫也没有停止纪念战争英雄的脚步。他意识到,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实体纪念馆是不如电子纪念馆有优势的。

想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些战争资料,让更多人记住那段伴随着战火的日子,更好的办法是,建设数字化纪念馆。

因此,在捐献了实体纪念馆后,他就着手创办工作室。工作室中的工作人员,包括自己在内都是老人。

他们更加熟悉那个时期的方言和常用语,也更加熟悉地理上的变化,他们做这件事情没有报酬,仅仅只是想要将那些战争资料数字化,想要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无名英雄。

文章图片19

无法铭记历史的民族也就无从谈起未来,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建立在无数在战场上拼杀的无名英雄的努力之上,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我们不应当遗忘。

这个从旧书地摊上开始的感人故事,也应当有一个好结果,希望战场上的英魂都能返回故乡。

参考资料:

耀忠, 春花. 84封'烈士阵亡通知书'[J]. 龙门阵, 2010.

王刚. 老汉和他的八百兄弟[J]. 看历史, 2007(24):5.

悄然. 老检察官为84位烈士寻亲[J]. 新天地, 2008(1):2.

梅生. 让烈士魂归故里——一个68岁老人的12年'寻亲'历程[J]. 先锋队, 2007(9):7.

邹伟. 仍在送战友回家,他是“谷子地”原型[N]. 新华每日电讯,2008/4 /8 /第 007 版

何晓鹏. 孙秀峰寻父[J]. 中国新闻周刊, 2006.

阎文水. 解读藏品资料 挖掘背后故事——王艾甫'寻亲''捐馆'之后[J]. 支部建设, 2021(2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