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做出一个大胆决策,震惊彭德怀等6位将帅,创下3个历史纪录

 360QAQ 2022-02-15

1950年12月13日夜,朝鲜北部山区,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内,灯火通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倒背双手,在巨幅地图面前走来走去。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以及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等人围坐在用炮弹箱堆成的会议桌前,一声不吭。

这6位志愿军的高级领导人,早在红军时期便是生死战友,也都在彭德怀领导下工作过,对彭总的工作风格颇为了解。看到彭总来回踱步,知道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此时此刻,他们心里想的和彭总一样。50多天前,他们奉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30万大军跨过鸭绿江,肩负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军连续发起两次大战役,把骄横不可一世的20多万敌军从鸭绿江一直驱赶到三八线,取得了歼敌5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文章图片1

捷报传出,举国欢腾、敌酋震恐!

然而这6位身经百战的将帅谁也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胜利是巨大的,但这是几十万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因为装备上的巨大悬殊,我军也付出了五六万人减员的沉重代价。就在此刻,长津湖战场上的第9兵团10万将士还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天气里不顾饥寒交迫,围追堵截夺路而逃的美军陆战一师。

尽管6位将帅都是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战火中一路搏杀过来的铮铮硬汉,可是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因为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前线官兵以血肉之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迎着敌人的炮火冲锋;因为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几十万大军的司令部也随时处在死神的威胁之下——毛岸英在美军飞机轰炸下壮烈牺牲在司令部指挥室里;因为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后勤运输线上的斗争烈度比之前线有过之而无不及,作战物资还没送到部队手上就已经损失40%左右,以至于第9兵团在极寒天气里几乎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状态下浴血奋战,1000多名勇士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反倒是被饥饿和寒冷夺去了生命。

这样的情况如果是放在国内战争时期,部队早就该转入休整补充,待机再战。于是,当长津湖战役还在激烈进行的1950年12月8日,彭德怀等6人就联名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发了封电报,请示部队休整补充,等到明年开春再战。

文章图片2

从战场态势和部队的现实情况考虑,彭德怀等人的考虑是客观而理性的。

第二次战役后,东线和西线的20多万敌军丢盔卸甲,一路狂奔到半岛中部的临津江南岸,与我军拉开了上百公里的距离。为了防止我军追杀,数以千计的美军飞机不分昼夜,往来对半岛北部进行侦察、轰炸,重点仍然在鸭绿江两侧的国境线边缘这些我军后勤通道集中的地区。

整个朝鲜半岛北部整日整夜都在铁鸟尖叫、狼烟遍地的状况下挣扎着。数十万志愿军官兵承受着多么大的精神压力和肉体折磨,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了。

前线将士顶风冒雪、浴血奋战,这让远在万里之外的毛主席极为牵挂。

自从决策出兵开始,直到第二次战役结束前后的日日夜夜里,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办公,盯着局赴朝鲜地图的每一个点,聆听着每一封来自前线发回的电文,密切注视这敌我双方的动向,然后字斟句酌的发出一封封指示电报。夜不能寐、食不甘味这些情况早就是家常便饭。有什么办法呢?抗美援朝战争对于打了二十多年仗的人民军队来说是一场全新的战争,而且爆发的时机也非常不凑巧。几十万大军在远离后方的异国他乡作战,又没有制空权和兵器优势,战斗力绝大部分来源于多年战火淬炼出来的革命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好在毛主席的辛苦和前线将士的鲜血都没有白费,两场战役下来,随着我军取得的巨大胜利,战前笼罩在不少人头顶的疑虑,基本上烟消云散了。就连社会主义阵营也为人民志愿军不停地喝彩,斯大林甚至用“这是一支伟大的军队”来评价人民志愿军。

但是无论是身在菊香书屋、运筹全局的毛主席,还是坐镇大榆洞司令部、统兵作战的彭德怀,都十分清楚此时的胜利仅仅是初胜,敌军的有生力量未受太大损失,敌强我弱的态势并未改变,我军要想取得最后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毛主席所说:

“战争有可能迅速解决,但也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拖长时间。我们准备至少打一年。”

彭德怀也是这样认为的:

“从政治上讲,敌人马上放弃朝鲜,对帝国主义阵营很不利。就是再吃一两个败仗,可能退守釜山几个桥头阵地,他们也不会马上撤出朝鲜。朝鲜战争将是长期的。

既然最高统帅和前敌统帅不谋而合,那么我军休整一段时间再战是不是就顺理成章了呢?

众所周知,在革命战争年代,每一场大战后及时休整,也是我军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屡战屡胜的重要因素。

作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元帅,勇猛善战、刚烈如火的性格世人皆知,深得毛主席倚重。如今连他都觉得我军到了必须休整的时候,想必毛主席不会拒绝。

看到彭德怀等6位将帅联名发来的请示电报,手捏香烟的毛主席陷入了深思之中!

文章图片3

如果是放到过去,毛主席估计不会有太多犹豫,直接复电同意。可是抗美援朝战争和过去的革命战争,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我军第一次与外军进行面对面的直接较量,也是我党执掌国家政权后第一次介入国际事务,与敌人在政治层面的较量一点也不比战场上容易。

长津湖战役还在进行的时候,美军由于一败再败,杜鲁门政府尴尬不已。为了缓和暗流涌动的政治危局,美国操纵印度等13个亚非国家向我国发出所谓的“停战谈判”。不想这一诡计很快被毛主席、周恩来总理一眼看穿,很快予以拒绝,并且义正词严地表示:明确表示“外国军队必须撤出朝鲜!”

挨了当头一棒的杜鲁门政府恼羞成怒,紧接着就是在国内疯狂扩军备战,一方面增加军队数量,一方面扩大军火生产。气急败坏的杜鲁门甚至在众多外国记者面前喊出了“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疯话。那个不可一世却一败再败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恼羞成怒之下继续鼓吹扩大战争范围的论调。

杜鲁门这一喊不要紧,此话一出,一帮盟国兄弟马上坐不住了。英国首相艾德礼干脆亲自跑到美国要求杜鲁门解释这是什么意思。

相反,毛主席闻听此话后却表现出一种傲视群雄的战略家气魄:

“这是一种恫吓,赤裸裸的核讹诈。今天的中国人民,已经是在先进阶级领导下站起来的人民,不再会屈服外界的任何压力!”

毛主席和杜鲁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折射出的是前线敌我两军完全不同的士气!

正如李奇微抵达前线接手第八集团军司令时所看到的那样:

“这里确定无疑地有一种紧张不安、大难临头、动荡不安的气氛,一种惊恐不定的精神状态。我很清楚,我们的部队已失去信心。”

与沮丧的美军相比,志愿军文工团的女战士们在美军飞机掠过时高唱的一段体现出了士气如虹的志愿军:

“抓住敌人!不让他们跑掉呀!你在天上转,我在地上一样干。你扰乱得越厉害,咱们走得越喜欢。”

所谓有理不在声高,团队斗志昂扬,领导人底气就足,讲话就硬气。反之,领导人只能拉扯一些外界因素来争取所谓的面子。

既然对手不希望也不认为我们能接着打,我们偏要接着打。既然对手士气低落,我们越应该接着打。

前两次战役我军取胜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是因为敌军对我军实力不了解,主要意图在于消灭敌人、收复失地。

第三次战役的指导思想依然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不以消灭敌人为主,最主要的是打击敌人的士气。既然敌人已经感觉到害怕了,那就要用事实告诉他们:“你们的感觉是正确的!”

掐掉手中的燃尽的烟头,毛主席提笔给志愿军党委写下了一封字字千钧的电文。

“目前英、美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再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休整没有被批准,反而接到了继续进攻的命令,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6位身经百战的将帅也不由得一惊!

连续作战是我军一贯的战斗作风,也是赢得战争胜利的法宝之一。没有哪一位优秀指战员会因为害怕疲劳而去放弃胜利。但是,作为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官,枉顾客观的战场情况而去一味地发扬作风,也必然是一个莽夫庸才!

此时距离我军入朝参战接近40天。40个日日夜夜里,我军充分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顶风冒雪前进上千公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首批参战的6个军加上刚刚整补完毕的人民军3个军团,总兵力仅31万人。而连败两仗的联合国军尚有建制完整的26万人,武器优势依然紧握。

眼下敌军退守北起临津江、南至三七线,利用江河之险掘壕据守,我军要想突破,首先得改变在第一、二次战役中的运动战战法,与敌人打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而在兵力不占优势、火力悬殊的状态下打攻坚战,胜算能有几何?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也有考虑,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此次南进,希望在开成南北地区,即离汉城不远一带地区,寻歼几部分敌人。然后看情形,如果敌人以很大力量固守汉城,则我军主力可退至开城一线及其以北地区休整,准备攻击汉城条件,而以几个师迫近汉江中流北岸活动,支援人民军越过汉江歼击伪军。如果敌人放弃汉城,则我西线6个军在平壤、汉城间休整一时期。”

作为一位优秀的领导人,交给干部重大任务时,总会相应的给出解决办法,而不只是笼统的设置目标,这也是领导人难能可贵的担当意识。毛主席正是这样一位颇具担当意识的领导人!

6位将帅将毛主席的电文字斟句酌地读完,然后凑在一起磋商。

文章图片4

经过数十年的革命战争,没有哪一位将帅对于毛主席的战略智慧和战略气魄有过丝毫的怀疑,人们都清楚“军事服从政治”是毛主席指导革命斗争最根本的立足点。现在毛主席的电报中又把第三次战役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战法讲得极为清晰,符合“打有把握之仗”这个大原则。

这一夜,大榆洞的灯火彻夜未熄!

如果换成一般的干部,在自身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肯定会向上级摆出各种客观理由,毕竟险中求胜的事情不是谁都有魄力、有能力去做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抗美援朝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未知风险的工作,战场形势更是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智勇双全、勇于担当的品质就显得极为宝贵。

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杜平这6位未来的共和国元帅、将军正是一群智勇双全、勇于担当的国之柱石,他们决心克服一切战场上的艰难险阻!

6位将帅商议的结果是: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迅速发起第三次战役!紧接着,一封封作战计划拟成电文,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发到了31万作战部队的手中!满身征尘的志愿军和容光焕发的人民军检查好武器弹药,顶着漫天呼啸的风雪,兵分两路向百公里外的新战场隐蔽开进!

文章图片5

对于我军即将发起的第三次战役,即便是智勇双全的李奇微,此时也没有丝毫的察觉!

李奇微接手第8集团军司令后的20多天里,主要忙两件事:一是研究我军的战略战术。对于我军以弱胜强的战力和智慧,李奇微是打心眼里佩服的,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世界级名将,他也很想在朝鲜战场上扭转乾坤,创下不世之功!

文章图片6

正如他在就职演说中说的那样:

“我坚信,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这种信念的基础是诸位在以往的联合作战中所发挥出来的业绩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他在觐见李承晚时也说:“阁下,我是为在贵国逗留而来的。”

对此,李奇微不止一次坐着直升机进入我军控制的区域内进行侦查。

二是整顿内部,鼓舞士气。“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在李奇微看来,美军连败两仗,士气低迷,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层指挥员的失职。对此,李奇微做了一件足以令美国军方感到瞠目结舌的事——撤换了4个师长!

如果说我军没有马上发起第三次战役,李奇微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重振美军的士气。第三次战役结束不到半个月,李奇微便挥师进攻就是明证!未来的战争走向也将成为一个未知数。由此可见,毛主席运筹帷幄、驾驭战场的战略智慧之高超,令人叹服!

1950年12月31日下午,李奇微来到临津江畔,亲自检查了部队的防御方案,尽管在他看来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火力配备也相对完善,足堪一战。放下防御方案,李奇微又拿起望远镜向北望去。除了能看到漫天雪花和皑皑白雪下的荒原外,什么也没看见。于是,李奇微抬手看了一下表,15时整。然后带着几分宽心,上车返回汉城。李奇微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离开后仅仅两个小时,我军的进攻就开始了。

关于我军的攻击部署,彭德怀颇费了一番心思。

文章图片7

还是在刚接到毛主席电报的那天晚上,彭德怀对邓华等5位将军说:“各部队,突破就是胜利。千万不要打远了,太深了,否则,我们困难很多,对我不利。歼敌,能歼灭多少算多少。多了更好,少了也没关系。总之,突破三八线后,采取稳进的方针,看情况适可而止。”

“突破就是胜利!”

听了彭总的话,5位将军都纷纷表示赞同。

按照彭德怀的部署,我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左纵队由第42、66军及炮兵第44团组成,由42军军长吴瑞林、政委周彪统一指挥,从永平至马坪里地段突破;右纵队由第38、39、40、50军及6个炮兵团组成,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从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突破。

从这一部署不难发现,彭德怀不仅要完成突破三八线的任务,也要照顾到部队的实际情况。从北起临津江,中经三八线、汉城,南到三七线,联合国军将南朝鲜军部署到了第一线,美军、英军部署到第二线。一旦开战,南朝鲜军首当其冲,美英军则视情况或战或撤。其中临津江至三八线、汉城之间集中着南朝鲜军的3个师。我军第三次战役的目标就是要争取将这3个师歼灭,相机夺取汉城。

“先打弱敌、孤立强敌”的战法在这一部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鉴于此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部队开拔后,彭德怀又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司令部从大榆洞迁到三八线附近的君子里,就近指挥,这也是彭德怀在作战中一贯的行事风格。另一件事就是向毛主席发电,汇报战役部署,同时也谈到了自己对未来战局的看法。

对于彭德怀的战役部署和对未来战局的判断,毛主席极为重视。在回电中,毛主席谈到:

“你们对敌情估计是正确的,根据实际情况,必须作长期打算。打法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即目前美、英军集中于汉城地区,不利于攻击,我应专找伪军打,就总的方面说,只要能歼灭伪军全部或大部,美军即陷于孤立,不可能长期留在朝鲜。总之,主动权在我手里,可以从容不迫作战,不使部队过于疲劳。如不顺利则适时收兵,到适当地点休整再战,这个意思也是对的。”

至此,我军上上下下的意志得到彻底的统一,也就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文章图片8

和前两次战役一样,敌人不仅对我军战役的发起时间浑然不觉,对我军的战术更是目瞪口呆。众所周知,元旦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节日,大家都想着回家过年,谁愿意去打仗?更何况是两军已经一口气不带喘的打了40天,都到了该休息一下的时候了。就在美军士兵们刚刚从“圣诞攻势”的阴影中走出来,懵懵懂懂踏入1951年的时刻,震天动地的炮声响起了。

在敌人的意识中,装备低劣的我军最惯用的战术是穿插分割,利用黑夜突然形成若干个包围圈,然后再发起进攻。

退守三八线后,敌军兵力相对密集,而且是深沟高垒,对我军的穿插战术带来一定的困难。敌变我变,既然敌人深沟高垒,那我军就用大炮开路!

文章图片9

在第一批入朝部队中,共有3个炮兵师,拥有105毫米至120毫米口径火炮320门,还不如美军1个师的炮多。再加上我军没有制空权,作战任务紧急,炮兵很难有机会参战。如今敌人一溃千里,三八线以北尽是我军天下,沉闷已久的大炮也终于赢来了登上战争舞台的机会!

炮火准备仅仅20分钟,敌军的临津江防线便被打成一片火海。紧接着,工兵部队先出,冒着对岸敌军密集射来的子弹,踏过结冰的临津江,为攻击部队排除地雷。39军116师346团扫雷组组长张财书,在两名战友牺牲的情况下,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一口气搞掉了两个敌军的雷区。当他赶到第三个雷区的时候,标志着大部队开始进攻的信号弹已经划破夜空。于是,张财书不顾自己已经负伤、扫雷杆被炸断的危险,直接滚向了第三个雷区。在张财书翻滚的身后,一个又一个地雷爆炸了。然而,这位悍不畏死的扫雷英雄不仅战胜了夺命的地雷,也战胜了死神——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前进的道路豁然洞开,116师部队冒着零下20多度的气温,踏入冰冷刺骨的临津江,呐喊着向对岸冲去。

敌人没有料到我军的攻击如此突然,更没有料到的是116师7500余人的部队在距离自己的前沿阵地仅有150—300米的地段上潜伏了一天一夜。当116师的进攻发起后,目瞪口呆的南朝鲜军马上掉头逃窜。

文章图片10

从发起进攻到突破临津江,116师仅用了五分钟,创下了又一个战场奇迹。就连时任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也对这一战例青睐有加,特意将其编入教材供全军学习研究。

39军突破临津江的时候,右翼的38军也不甘落后。114师342团1营在营长曹玉海指挥下冲在最前面。过了临津江后,一座名叫汉滩川的山峰横在部队面前。工兵部队仅用10分钟就架起一座浮桥,曹玉海率全营迅速通过,仅用了30分钟就拿下3个敌军阵地,然后继续向南猛冲猛打,一口气前进了40多公里。

左翼的40军进展也很快,先头部队119师355团3营仅用13分钟就冲上临津江对岸。当我军战士冲进敌军掩蔽部时,敌人已经逃跑一空,只看见桌子上已经打开的酒瓶和锅里炖着的牛肉。

右翼纵队旋风般横扫临津江两岸,左翼纵队的42、66军也是所向披靡,仅仅一个多小时便突破当面敌军的防线。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军左右两路大军彻底将敌军的第一道防线彻底摧毁,摆在第一线的南朝鲜军第1、6师在我军的攻击和追歼中已经支离破碎,侥幸逃脱的官兵一路向汉城方向狂奔。

整个新年夜,李奇微都是在极度的不安和焦躁中度过的。前线的电话声此起彼伏,电报纷至沓来,讲的几乎都是一件事,阵地被突破。听着远方的隆隆炮声,望着寒风呼啸的夜空,李奇微决定亲自上前线一看究竟。

李奇微乘坐的吉普车还没走出多远,一幅令他终身难忘的景象就出现了,他这位身经百战的虎将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溃不成军?什么叫兵败如山倒?

“蓬头垢面的南朝鲜士兵乘着一辆接一辆的卡车,川流不息地向南涌去。没有卡车可坐的,利用了他们认为可以利用的一切交通工具,包括牛车、驴车和骑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各种牲畜。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武器,没有指挥官。他们扔掉了自己的步枪和手枪,丢弃了所有的火炮、迫击炮、机枪以及那些数人操作的武器。”

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如是说道。

望着如潮涌动的溃兵,气急败坏的李奇微拿出手枪不停对天鸣响,嘴里也不停地呼喊。然而整个战场边缘已经被此起彼伏的枪炮声笼罩,李奇微的声音显得是那么苍白。丧魂落魄的士兵根本不管这个站在吉普车上的外国人如何呼喊,照走不误。

李奇微尴尬的收起了手枪,他意识到:“汉城不保了。”

不过李奇微到底是一位身经百战的骁将,愤怒归愤怒,脑子转得还是飞快。他很清楚,大军后撤已经势在必行,关键是如何使无序地溃退转化为有序的退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南朝鲜军队放慢步伐,这样才能让后面的美、英军有序撤退。

文章图片11

对于志愿军的战绩,彭德怀十分满意!特别是对左翼纵队66军和42军124师胜利围歼南朝鲜军3个团的捷报欣喜无比,特意指示参谋长解方向66军发电祝贺。指挥右翼纵队作战的副司令员韩先楚,带着指挥部跨过三八线后,乘坐吉普车,马不停蹄地向南急进。40军军长温玉成担心韩先楚的安全,劝他等天亮再走。

而在全军中颇负盛名的“旋风司令”韩先楚哪里肯听?他对温玉成说:“和部队失去联系,是什么指挥部?要指挥部队坚决把逃跑的敌人堵住。”温玉成拗不过老首长,只好闭口不言。

车队一路上多次触发敌人埋设的地雷,不少人受伤,而韩先楚却毫发未损。当他听到40军已经突破敌军第二道防线的消息后,这位40军的首任军长心里由衷感到高兴,继续驱车南行,一直到东豆川里才停下。

由于敌军一触即溃,再加上有韩先楚这样的高级指挥员身先士卒,我军各部气势如虹,顶着朔风裹挟的大雪一路猛冲猛打。敌人则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追击过程中,我军一个排、一个班甚至是几个人的战斗小组击溃敌军一个营、一个连的奇迹比比皆是。

42军124师372团2营4连1排1班班长赵恒文带领全班在巨林川击溃南朝鲜军1个营,抓回来50个俘虏。2排5班班长冷树国,带着5个人在一个叫道大里的村子和400多名敌人遭遇,以零伤亡的代价将其击溃,还俘虏了一个美军上校。

1951年1月3日天还没亮的时候,我军各路大军全线逼近了汉城。

彭德怀原以为汉城周围有敌军重兵防守,我军很难将其占领。然而就在我军逼近汉城的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了:“敌人准备放弃汉城。”

原来,李奇微返回汉城后马上安排撤退部署,目标是三七线。而要想撤出20多万部队连同武器装备谈何容易?且不说汉城里还有数十万居民也要逃离,但是从汉城到三七线只有一座汉江大桥连接,数十万军民要从这里经过就绝对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李奇微当机立断,他也不顾级别的高低,直接给李承晚打电话,用不容商榷的口气要求他和他的政府以及汉城居民必须在1月3日15时前从汉城撤出。同时命令美军骑1师副师长帕尔默担任交通协调组组长,并且向他规定,15时之后,除军队之外的一切非战斗人员禁止上汉江大桥,不听招呼的可以直接开枪。

得知李奇微将要放弃汉城的消息,彭德怀马上给距离汉城最近的第39、50军下达攻击命令!

此时39军和50军刚刚在汉城和议政府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将夺路逃窜的英军第29旅一顿暴揍。尤其是50军,更是创下了我军战史上又一个纪录!

从1月2日开始,汉城以北的各路敌军接到李奇微的撤退命令后,开始一窝蜂地向南逃窜。由于南朝鲜军已经全线崩溃,英军就成为掩护美军后撤的主力。当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的两个营和皇家重型坦克营从议政府撤退到高阳的时候,正好和穿插至此的50军149师狭路相逢。

文章图片12

皇家重型坦克营是英军的精锐部队,装备31辆“百人队长”重型坦克,根本没把只有轻武器的149师部队放在眼里。殊不知,已经杀红眼的我军官兵更是悍不畏死,硬是凭借手中的手榴弹、爆破筒,将这31辆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打成了一个个冒着浓烟的破铜烂铁。爆破手李光禄一个人就炸毁了3辆坦克。

皇家重型坦克营的全军覆没,创下了我军整建制消灭外军一支装甲部队的历史记录,并且是用最原始的作战方式完成!

文章图片13

50军全歼皇家重型坦克营的同时,39军部队也在釜谷里堵住了英29旅来复枪团的一个营。来复枪团是英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蒙哥马利指挥,战功卓著。39军116师347团3营7连死守釜谷里,顶住十倍于己之敌的攻击长达一昼夜。连长和指导员全部壮烈牺牲,全连到最后只剩5名战士,依然端着刺刀死守不退。危急关头,司号员郑起急中生智,举起军号一通猛吹,居然把冲上阵地的英军士兵硬生生吓了回去。

7连悲壮而又机智的战斗为主力部队的到来赢得了时间,一个营的英军最终全军覆没,团旗也成了我军的战利品。

1月3日中午之前,我军各部完成了对汉城的弧形包围。

而汉城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东北亚大都市,正在经历着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二次劫难,距离上一次,仅仅只有70天!而应该为这笔历史罪证承担责任的,只能是穷凶极恶的侵略军!

李奇微和他的20多万部队最终在我军各路大军合围之前成功逃脱了,凭借着机械化的优势和空军的全程掩护,逃到了三七线,上演了一出远东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月4日,39军、50军部队雄赳赳气昂昂的开进南朝鲜首都汉城,创下了我军战史上第一次以战斗方式占领外国首都的纪录!

我军开进汉城的时候,其余各军仍然在对一路溃退的敌人衔尾穷追至三七线附近。

各路大军捷报频传,坐镇君子里的彭德怀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拿着一封封前线发来的电报,紧盯着墙上的巨幅地图,仔细地计算着各军的前进路线。当他看到我军进占水原、横城的消息后,果断下令终止第三次战役,部队就地转入防御。因为彭德怀很清楚,美军已经在三七线站住了脚,而我军因为前进了200多里,后勤更加薄弱,再战无益。

文章图片14

至此,我军胜利完成第三次战役,以伤亡5800人的代价取得歼敌1.9万、攻占汉城的巨大战果。

更重要的是,因为毛主席的英明睿智,彭德怀等将帅坚决果断,敌人企图操纵国际社会争取喘息时间的图谋彻底破产,战争范围被牢牢控制在三八线附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