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綦江周边有所抗日民校

 僰俗 2022-02-16

作者:搬螃蟹

“綦走”有个惯例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次活动,主题都是“火车载我綦走团,綦心回家好过年”。

己亥年腊月廿四,40多位徒友相约江津杜市,綦心迈步十五六公里,赶到江津民福寺火车站,花了三块钱包了一节车箱,一路pose一路歌,在5629次绿皮火车上慢摇60多分钟,回到綦江城,柴火鸡大快朵颐。

其中欢乐,再略列几多,请君想象:

乡村路上,彤彤柑橘红,酸酸甜甜主人贤。

路边水田,墩墩鹅鸭肥,只等过年上菜板。

神奇农房,稳稳水中央,如此设计为哪般?

弯里人家,袅袅炊烟起,豆花腊肉迎亲还。

院坝酒席,钱钱礼金收,哪管你情不情愿。

热心乡民,哈哈招呼声,叉路口开心指点。

同行徒友,串串龙门阵,三人行有我师焉。

这次活动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发现一个地名叫“钟道堂”(实为中道堂),一路探索一路歌的“綦走”徒友们在前锋@篆山行的带领下深入其间,在这形如凤凰展翅的笔架山麓,观山势谈风水,穿东墙逛西园,仰古松辩题字,追主人疏史实,一晃眼就花了整整一个小时。

还特别了解到在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后,北平志成中学(现北京三十五中)于1939年迁到中道堂,成了全国唯一一所在外省白手起家创办的私立全日制普通中学

在这里,近千名师生克服时艰,半工半读,睡通铺,吃霉米,点油灯。直到1950年停办,历经十年成绩斐然。共有初、高中毕业生三千多人,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其中不少成为国家的杰出人才。比如高中第一个班80多名学生,1943年考上大学的有60多人。

国家外国专家局前局长王迺指出的:“尽管岁月流逝六十余年,但回想在北平和重庆志成中学求学、生活的情景,宛如隔日。我们在中学老师们的培育下,打下了思想和知识的基础,才有其后的发展。”

在中道堂里的志成中学,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抗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的教育。不但对抗日军属子女实行免费和半免费政策,还于1941年1月1日向全国发起“中学生号”献机运动,发布的通电热情洋溢:

敌寇势穷成强弩之末。空军建设实为首要之图!望全国同学及各界同胞,发扬民族精神,恢复锦绣之河山!

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1944年,分校有的学生参加青年远征军,开赴缅甸、印度对日作战;有的参加青年军201师,时刻等待奔赴抗日前线

光阴荏苒,尘世沧茫。面对国家民族大义,七八十年前的热血青年,“当年抗战聚渝乡,中道堂前呼救亡”。我们今天的“綦走”人,还能为了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大业而实干兴邦吗?在“回家过年”的盛世新春,是否想过:新一年,我们怎么干?

附:《綦走江津》系列:

1.四面山“天眼”见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2.层层剥开苏家寨的真面目

3.一弯靓色,一片温暖

4.綦河边上竹映“正道”

5.因綦江吃紧而建的江津杜市平安洞

6.綦江河畔有尊全国唯一的中国龙如来佛像

7.綦江河边有座皇帝“荣赐”的活人祠?

8.綦江河上渡与桥的“道义”传承与思考

9“败家子”卞小吾——写在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

10杜甫与綦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